2022
医学
专题
损伤
控制性
手术
损伤(snshng)控制手术,重医一院急诊(jzhn)&重症医学科2015-06-18,第一页,共五十八页。,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一词最早源于美国海军,意思(y s)是指一艘轮船承受损害和维持完整性的能力。九十年代初期,这一理念被引入严重创伤的救治。因为医生们在实践中发现:对严重多发伤早期实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以后,转入重症监护室复苏支持治疗,当伤员生理条件允许时再施行确定性手术,可以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于是,提出了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和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的概念又称救命手术,第二页,共五十八页。,损伤(snshng)控制性外科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损伤(snshng)控制性手术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DCO 是近年来创伤外科领域(ln y)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原则,第三页,共五十八页。,本课程内容,第四页,共五十八页。,第五页,共五十八页。,在救治严重创伤病人时 改变以往(ywng)在早期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 而采取分期手术的方法 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然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即:3个阶段(jidun)原则:1 初期简化手术 2 紧接着进行ICU复苏 3 最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处理(chl)致命性损伤,处理非致命性创伤,第六页,共五十八页。,把存活率放在中心(zhngxn)地位放弃追求手术成功率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核心(hxn),不同于常规手术也不同于一般(ybn)的急诊手术欧美和日本等国已作为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第七页,共五十八页。,起源(qyun)可以追溯到20世纪前期,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chngfn)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第八页,共五十八页。,当时Pringle、Halsted、Schroeder等分别报道了肝损伤后填塞止血和早期终止剖腹手术(shush)的方法 二战结束前,该技术一直是肝损伤的主要治疗措施,然而,1955年以后,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加之文献报道填塞术后组织坏死、感染(gnrn)及再出血等并发症,“填塞”不再作为主流外科技术而逐年弃用,第九页,共五十八页。,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dibio)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尤其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fzhn)、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期确定性治疗(zhlio)的概念风靡一时,主张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第十页,共五十八页。,10多年过去后,人们在总结(zngji)上述治疗的结果时,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或者说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等严重(ynzhng)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惊奇(jngq)地发现,!,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20世纪(shj)70年代以后,肝周纱布填塞技术又逐渐获得认可,并在某些严格适应症的病人中获得较好的效果Feliciano等在1981年采用该技术治疗10例严重肝损伤大出血的病人,存活率达90%,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手术控制(kngzh)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初始手术期间经常会发生威胁生命的体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zhng i)如果不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束手术并纠正上述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提出“损伤控制(kngzh)外科理念,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Rotondo等和Brenneman等分别(fnbi)报告了应用DCS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成功经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创伤治疗小组制定了腹部贯通伤病人“损伤控制”的操作规范,包括控制出血后迅速结束(jish)手术,持续积极的ICU复苏以及再次确定性手术,这是文献中“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首次报道,1993年,DCS理论(lln)初步形成,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1997年,Rotondo等对过去20年来采用“损伤控制”原则治疗肝损伤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所统计的495例病人中,死亡率为44%,并发症发生率为39%;合并肝外伤(wishng)创伤的病人,死亡率增加到60%,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到43%;两者相加,总死亡率为52%,并发症发生率为40%由于既往的临床实践中,这群极危重病人的存活率为0所以,尽管“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其原则仍逐渐获得认可,DCS理论(lln)发展,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这一理念(l nin)得到了进一步深化。Gawande于2004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著文描述损伤控制性手术在战伤中的实际应用。,DCS理论(lln)深化,第十六页,共五十八页。,DCS是指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旨在避免由于严重创伤病人生理潜在能的耗竭、避免“死亡三联征(体温(twn)不升、酸中毒和凝血障碍)the deadly triad of hypothermia,acidosis,and coagulopathy”出现,损伤的因素相互促进,而成为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其目的在于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DCS理论体系形成(xngchng),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损伤控制(kngzh)”可以理解为有双重含义 既控制原发损伤造成的严重后果出血和污染,使之不再发展 又控制手术本身带来的损伤,保存伤员的生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第十八页,共五十八页。,体温(twn)不升(低体温(twn))原因,失血、大量(dling)液体复苏体腔暴露使热量丢失增加加之产热功能损害严重创伤患者中心温度明显降低,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Burch等定量监测创伤后剖腹手术中病人的体温丢失,发现(fxin)即使对静脉输液、麻醉吸入气体及空气对流毯等均施行加温,病人剖腹手术中每小时的体温丢失量至少为4.6故他们认为迅速终止剖腹手术的主要作用是限制热量丢失,恢复温度敏感性凝血功能。,Jurkouich等报道(bodo),病人中心温度从34降至32以下,死亡率将从40增加到100,第二十页,共五十八页。,低体温会导致(dozh)心律失常心搏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并且抑制凝血激活途径导致凝血障碍低温还可抑制免疫监视系统功能,体温(twn)不升(低体温(twn))后果,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八页。,低体温引起凝血酶、血小板量减少和功能损害,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纤溶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大量增加;大量液体复苏引起的血液稀释又进一步加重(jizhng)了凝血障碍。,凝血功能(gngnng)紊乱,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八页。,代谢性酸中毒,持续低灌注状态下细胞能量代谢由需氧代谢转换为乏氧代谢,导致(dozh)体内乳酸堆积升压药物及低温所致心功能不全进一步加重酸中毒而酸中毒又进而损害凝血功能。,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八页。,三者互为因果(h wi yn gu),低温(dwn),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zhng i),恶性循环,而长时间的复杂外科手术及麻醉进一步引起失血、热量丢失、酸中毒、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免疫系统损害,使患者自身创伤修复能力严重受损,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八页。,腹腔(fqing)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也是严重创伤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100。腹腔内或腹膜后严重出血或感染、内脏器官水肿、肠系膜静脉(jngmi)阻塞、腹膜炎或胰腺炎引起大量渗液、胃肠严重扩张、复苏时大量输液、腹腔填塞及张力状态下关腹都是危险因素。当腹内压超过25cmH2O时可使下腔静脉受压、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周围血管阻力增加、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心、肾、脑等重要脏器血液供应障碍;膈肌运动受限可致呼吸障碍;胃肠道粘膜受损导致菌群易位。以上变化进而引起循环、呼吸、泌尿、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ARDS进一步MODS的发生。,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八页。,如果外科医师对这类病人的生理(shngl)潜能耗竭状态的严重性缺乏充分认识,进行期确定性手术,无疑给患者残存的生理潜能“雪上加霜”即使没有发生术中死亡,最终患者仍将死于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MODS因此,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与否并不依赖手术恢复解剖关系,而取决于对严重内环境紊乱的全面快速纠正,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八页。,大多数多发伤都可以通过期确定性手术治愈,只有少数病人的生理潜能临近(ln jn)或达到极限时,才须采用损伤控制手术ICU复苏计划性再手术模式处理。,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八页。,适应证的确定要求手术医师(ysh)能尽快判断病人的损伤及生理状况,预先作出判断而不是在病人生理耗竭时才被迫实施,因此,正确且熟练掌握损伤控制性手术(shush)适应证是成功应用这项技术的关键,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八页。,1,凝血障碍(zhng i),2,体温(twn)不升,3,代谢性酸中毒,公认(gngrn)的适应证是出现致死三联征,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第三十页,共五十八页。,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八页。,致命三联征虽然意义重大,但临床决策过程却要复杂得多,还要考虑(kol)诸多因素。当出现三联征的某一二项,同时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宜考虑(kol)施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八页。,(1)多发伤,损伤严重度评分(ISS)35;(2)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3)躯干高能量钝性伤;(4)躯干多发性穿透伤;(5)并发多脏器伤的严重腹部血管伤;(6)严重战伤;(7)多体腔出血;(8)多发伤且均较严重,难以确定优先处理顺序;(9)胰十二指肠(sh rzhchng)严重损伤;(10)肝损伤伴肝后段下腔静脉或肝静脉主干破裂;(11)严重腹部伤合并颅脑损伤;(12)骨盆骨折血肿破裂或开放性骨盆骨折;(13)腹腔内脏器水肿严重无法常规关闭腹腔;(14)伤情严重且估计手术时间90min;(15)复苏输液量12000ml及或输血量5000ml。,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八页。,损伤控制手术分三个阶段:救命(ji mng)手术ICU复苏计划性再手术,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八页。,包括3个方面控制出血(Control haemorrhage)可采用填塞/结扎/侧壁修补/血管腔外气囊压迫/血管栓塞/暂时性腔内转流等简单有效 方法控制污染(Prevention contatmination)快速修补/残端封闭/简单结扎/置管引流等避免进一步损伤和快速关腹(Avoid further injury)用巾钳/单层皮肤缝合/人工材料/真空包裹(bogu)技术,突出强调有效、快速和简单,救命(ji mng)手术,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八页。,包括复温(电热毯/暖水袋/空调/热湿水腹腔灌洗/加热输液装置)纠正凝血障碍(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呼吸机通气支持纠正酸中毒(扩容/吸氧/血管活性物质/碱性药物)及全面(qunmin)体检避免漏诊。,ICU复苏(f s),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八页。,(取出填塞/全面(qunmin)探查/解剖重建),计划(jhu)再手术,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八页。,以腹部多脏器损伤或伴有腹部严重(ynzhng)伤的多发伤为例,损伤控制性手术分为3个阶段,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八页。,初步复苏的同时进行止血和污染控制手术,强调快速、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