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传统
村落
保护
工作情况
汇报
2023年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并就“用好红色资源”“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作出部署。
近年来,xx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党委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的部署要求,纵深推进活化利用、以用促保,不断提升传统村落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着力打造乡村的特色标识、公众的时代记忆,留住了最美乡愁,改善了生活条件,激发了内生动力,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传统村落保护开展情况
(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传统村落建档挂牌。为全面掌握我市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摸清我市传统村落底数,进一步加强我市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实地调查,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全面开展本地传统村落家底排查,对符合条件的入村调查,按一村一档,提出传统村落保护意见。在县(市、区)排查申报的基础上,逐村开展市级核查,进行资料核实、调查建档,积极申报国家、省传统村落名录。xx市现有22个乡镇505个行政村,其中,xx区东塔寺乡石佛寺村2016年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xx县张家塬乡折腰沟村、汪家源村、王团镇北村、下马关镇下垣村等5个村庄2022年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xx县韦州镇青龙山村、旧庄村2个村庄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着力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区、市三级传统村落体系。
(二)全力推进历史文物保护,守住乡村文化传统血脉。制定印发《xx市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承载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的乡村、建筑、文物以及其他载体的系统研究,提出整体保护、原址保护等要求。针对传统村落,突出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对古井、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实行“挂牌”保护,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修缮,着力保护体现历史建筑核心价值的外观、结构和构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下马关镇下垣村推进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改造建设,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利用,把破败的房舍修旧如旧,把村道两边的建筑还原为传统风貌;石佛寺八组传统村先后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修缮了该村落原始庄点的基础设施、民居外立面、破损巷道及门楼装饰,并配套建成非遗文化游园和民俗展馆,集中展示乡规民约、宗教礼仪、饮食特色、建筑文化等,切实留住传统村落的灵魂、血液和根脉。
(三)多措并举推进农旅融合,激活传统村落生机活力。统筹整合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工业、文旅等项目,集中力量对传统村落的垃圾、污水、消防、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全市乡镇通公交率超过6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5%,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46.5%和32%。深度盘活传统村落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区、民俗文化街、窑洞建筑群、非遗文化体验工坊等,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特色餐饮、农事体验等多种业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形成“食养、住养、康养”一体的民族文化体验旅游模式,先后打造出李塬畔村红色教育研学基地、“旱塬秘境˙七彩折腰沟”等乡村旅游品牌,有效带动乡村美食、以及传统手工艺品销售,切实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四)持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黄河文化、红色主题、长城遗址、非遗代表性项目等特色品牌,分层次、分类别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构建融入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廊道和网络,处处见历史、处处显文化。在全区率先开展农村建筑工匠集中培训,累计培育乡土人才1000余名,努力留住传统建造工艺。结合重要传统节日和“5·18国际博物馆日”“xx长城保护宣传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传统节庆、文化年、民俗展演等文化主题活动,创作推出一批精品文艺作品、文博展览、非遗展示项目,累计开展惠民演出569场次,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让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顶层设计还不到位。对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缺乏系统研究,顶层设计还不到位,市级还没有制定出台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发展方案,各县(市、区)至今没有出台保护抢救之类的文件,开发利用大多是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且多以观赏建筑为主,难以看到雅俗共赏的“好戏”、听到独具魅力的“故事”,深度开发和利用传统的、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还有差距,吸引力不够。
(二)基础设施还有短板弱项。受投入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地方财政薄弱,大多数没有得到有效修缮,特别是涉及水、电、路、危房改造、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基础设施还有差距。如下马关镇下垣村,虽然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至今国家、省的项目资金未到位,大多数建设项目还停留在规划和设计阶段。
(三)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还有差距。受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的传统村落普遍规模较小,文化内涵不丰富,出现的名人不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较少,特别是缺少集中连片的文化根基,单打独斗的传统村落规模小、辐射范围窄,导致传统村落知名度不高,“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四)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还有差距。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农民自己不愿意投入过多经费去维护修缮,但一旦政府的行为介入,农民就做地要价,而且是漫天要价,导致政府和企业对需要修缮维护的古建筑、村落的开发利用行为,胎死腹中,无法推进实施,进而使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三、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管理协调机制,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组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机构,各乡镇确定一名兼管员,健全完善相关工作的制度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系统性和整体性。尽快组织对已列入国家、省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档案资料进行核实、整理,按照规范要求完成“一村一档”档案制作工作。立足区域传统资源、格局肌理、自然景观、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优势,统筹保护和发展两项重点内容,系统考虑传统资源保护修缮、防灾减灾设施保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及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加快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制定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实施“一张图”管理,严格落实保护管理要求,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严禁撤并传统村落,促进传统保护与村庄发展有机融合。
(二)坚持多措并举,强化传统保护。建立传统村落预先保护机制,开展全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将符合认定标准的对象纳入预先保护名录,逐步建立完善市、县(市、区)级保护名录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省规范要求,统一规范制定传统村落标志牌,在村部室内或村部门口、村落门口、村内核心区域等一处或多处悬挂展示。认真对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优秀村落建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6个村庄制作建馆资料。统筹城乡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精准确定传统村落发展定位,科学编报保护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实施保护发展项目时序和进度安排,有序推动传统保护、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逐步改善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挖掘利用传统资源、适度开发旅游资源。聘请专家长期驻村开展设计下乡,注重培育本地传统建筑工匠,全面提高传统村落建设质量和品质。
(三)注重点面结合,适度开发利用。根据各县区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可注重“面”,但开发和利用可突出“点”。对传统村落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旅、农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保护、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红色资源转化利用上,将传统村落优质红色资源“串点成线”,差异化发展红色旅游,以“红色故事”感动人,以“绿色生态”留住人,以“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人、鼓舞人。在夯实红色资源发展基础,传承“红色基因”,按照分级、分类、分层的原则,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加强红色文化传承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融合发展,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品位,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活力。
(四)创新保护模式,强化多元保障。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力量,强化协调配合和资源配置,加大资金融合投入力度,在积极申报专项保护资金的同时,统筹整合财政项目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专项经费,对传统村落保护区内的按原貌修缮房屋的村民,可参照危房危窑改造做法实行以奖代补,调动老百姓自我保护的积极性。探索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鼓励群众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共同缔造传统村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积极探索县域内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模式,创新政策体制机制,加强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全力保障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各类项目实施落地。
(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保护共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新闻媒介,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结合“乡村旅游节”,每年选取一个主题、选取一个村落,开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保护传统村落,村村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紧扣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聚焦黄河文化、红色主题、长城遗址、非遗代表性项目等特色品牌,把传统村落里那些真实的、生动的、口耳相传的动人故事记录整理出来,进一步梳理、研究、阐释xx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构建融入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处处见历史、处处显文化,在乡村建设中彰显乡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