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自然
辩证法
讲义
5.4
自然辩证法讲义(5.4万字)
前言
一、学科来源
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独创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20年代就传到中国。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恩格斯曾道出核心内容:“马克思和我,可以说从德国唯心主义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可是要确立辨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怎样理解辩证法?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辩证法:自然界本身联系、运动和发展的状况。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辩证法发展的几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
2)近代唯心辩证法;
3)唯物辩证法;
思考题: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自然的界的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的联系、发展的状况,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它属于思想体系,在属于思想体系这一点上,它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没有区别。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落脚点是指客观精神的联系、发展;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的联系、发展。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包括它的方法论、思想内容、科学技术与文化、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等。
三、教学目标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科学与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关系的认识,对于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管理打下方法论的基础。
第一,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第二,对科学与技术思想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第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
第四,对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机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文明
现代文明被认为是科学技术推动的,而文明又滋生科学技术,应该从科学、技术,文明之间的关系来透视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科学和技术的认知
1、科学。“科学”的“学”指得是知识体系,学说、观点、学识;“科学”的“科”指的是区别于文化、感觉、习惯、本能而可以形成逻辑体系的科目、类别,原初含义指的是涉及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科目。所以,科学指的是关于世界某一方面的知识体系,包含物理学、数学、化学、工程力学、社会学等等都是科学。有没有超越各门学科的大科学,有,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总体上研究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形成抽象的哲学理念。
所以,科学包括二个方面的内涵:
1)科学是群体建制,以至于被认可。它与师徒传承有根本的区别,它的知识是公共知识的主要成分(公共知识是人们判断、思考的常识)。为什么?首先,科学知识是用逻辑组织起来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人们觉得它是最可靠的。其次,科学知识较其他科学更为精确,成为其他知识的典范。
2)科学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体系。自然界是运动发展的,反映其发展的学说是发展的。
科学知识的分类:数学与逻辑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2、技术
指的是改造自然的劳动经验和技能,也指控制自然的过程创造设计的人工过程。
技术的核心机制的设计和创新。如果说科学把世界带进了实验室,那么技术则把实验室引进到世界之中。
技术的创新原则。科学是知识体系,技术则变成了知识的具体化了,而且这个具体化还是个创造与设计的过程,它的路径有很多。因此历史上曾出现过技术的两个原则:
(1)“凡是技术上能够做的事情都应该做”;
(2)“追求最大的效率与产出”。
这样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弗洛姆把它称为“坏原则”。今天技术创新的原则受到社会的制约,其规范正在探索中。
思考题:何谓科学技术?为什么科学是群体建制?
二、科学的力量
1、科学是最高意义的革命。
两次科学革命:
第一次,日心说和牛顿力学的创立;
第二次,20世纪初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创立。
现在,试图在非线性、复杂性、系统科学领域内需求突破。
技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分为5种:
第一,创造某种新产品或提供新产品的质量;
第二,采用某种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
第三,开辟新市场;
第四,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
第五,建立新的企业组织。
三次产业革命:
18世纪70---19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
19世纪50---20世纪60年代 电气和石化产业革命;
20世纪60----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革命。
科技革命的后果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为什么说它是第一生产力呢?
A科学技术能革新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能革新劳动资料;
C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总之,能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转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三、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在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的理想化社会关系准则,这就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默顿所称的科学的精神气质。默顿认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作为惯例的规则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1、求真务实的精神。
它与宿命论和不可知论是完全相反的科学态度。爱因斯坦说:“上帝是微妙的,但不故意捉弄人”。[1]意指有自然规律虽然看不见,确是存在并可以探知的。
求真务实是通向真理之路。
以下的概念需要区分。
1)规律:客观事物基本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特点:稳定性、重复性、客观性。
对规律的两种错误的认识:
第一种,认为规律是超越事物而永恒不变的;
第二种,认为可以创造规律和消灭规律。
2)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
对真理的两种错误认识:
第一种,真理是机械的相加和;
第二种,真理是可以穷尽的。
3)科学:关于世界知识的体系。可以说,科学=真理+谬误,所以不要把科学看成是绝对真理。它们的区别是:科学是对规律的反映;真理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
2、开放精神。
反对派别,超越宗教的派别信仰,不要求信仰基础,允许争论和反驳。
3、民主精神。
民主与科学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民主精神之中不能没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之中不可或缺民主精神。科学活动是一种富含民主精神的活动。道理很简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虽然科学活动也有权威机制,但是权威机制是为探求真理服务的,尊权威而不是唯权威。科学的检验标准是实验,不是权威的言语,所以民主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具体说来:
科学发现是民主的;
科学论证是民主的;
科学检验是民主的。
四、科技与社会。
1、技术的高风险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1)源自理论的不确定性
2)创新的不确定性
3)应用的不确定性
2、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后果
1)自我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扩张主义;
2)专家治理;
3)反主流文化:摇滚乐、致幻剂和非主流宗教作为精神的代用品大行其道。
4)反科技思潮:技术悲观论;
5)后现代思潮:去劝权威、去中心化,对“大理论”、“大哲学”、“大思想的怀疑”。
3、科技和人文的关系
1)两者相互交融,人文内涵了科技思想;
2)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想与自由的追求;
3)科技思想推动人文思想的发展;
4)人文影响科技的发展;
例如,李约瑟难题:著名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过一个有关中国的科技与人文的问题:“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一些答案为:
阴阳五行说的阻碍;封建专制;周期性的战乱;科举制度;直觉的思维方式;表意的中国文字。
思考题;
1、什么是科学、技术?怎样看待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怎样区分真理、科学、规律?
3、你理解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4、试述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关系。
5、你怎样解答李约瑟难题?
第二章 科学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
一、古代自然观与中世纪自然观
1、古希腊自然观。
早期希腊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
“万物的本原是水”,“万物是活的”。学派创始人泰勒斯(Thales,前624-前547):世界有其自身生命、渗透着神性,处于生长过程的有机体,世界万物都是由它生长而来。
“无规定者”。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前610—前546)。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水,而是一个总量上无限,性质上没有特殊规定的东西。
“无规定的气”。米利都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前525),吸收了他的老师那克西曼德的“无规定者”的思想之后,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无规定的气”。气蒸发就生成火,凝结时就变成风,然后形成云,再凝结就化成水,继而是土,最后变成石头,其他的一切,如太阳、月亮、星辰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神也是这样生成的。
“万物皆数”。米利都在公元前494年毁于波斯人的战火,但这些思维的种子被一个萨摩斯人播散到了意大利南部城市克罗顿,这个人就是比达哥拉斯(Pythagoras,前582—前500),毕达哥拉斯的弟子菲洛拉乌(Philolaus)说,“一切可能知道的事物,都具有数;因为没有数而想象了解任何事物是不可能的。”
“火本原”:赫拉克利特(Heraclitss,盛年时期前504—501)。万物按照对立的斗争和必然性生成,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
“整体论”。与赫拉克利特的同一时期,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提出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世界只存在一样东西,那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没有时间和变化。他反对感觉证据,认为感觉是我们产生变化和独立于唯一者的存在的幻象。自然虽然处在不断的生成变化之中,但支配这种表象的是一种根本的存在,即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样,宇宙不再被理解为一种不断生成变化的生命体,而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存在。古希腊哲学由宇宙生成论转向本体论和形而上学。
“原子论”。希腊东北部的德谟克利特(Democritos,前460?—前370?)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有两种属性:大小和形状。他们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原子按照一定的形状、次序和位置结合与分离,形成万物;存在着静止的绝对的虚空,原子在其中运动。
“理念”。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它包含着任何事物完美的理念;另一个是经验的或物质的世界,这是理念的不完美的复制。现实中的经验世界是充满着似是而非的假象,而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是真正的世界。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寓于造物主模仿理念创造自然界的过程之中。“四因说”。柏拉图的理念影响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3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他对存在有较深的研究,像“白”、“黑”、“大”、“小”这些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偶性方面,而像“人”、“动物”等这样一些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实体的存在。偶性的存在依附于实体的存在。相对于一般实体,个别实体更真实,如“苏格拉底”比一般人真实。个别实体是第一实体,他用“四因说”来说明其存在,即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形式因。质料因和形式因是最基本的,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由质料向形式的转变是有目的的,天上的事物和地上的事物有高低贵贱之分,各有各的自然位置。一切事物都有着内在运动趋向,向着目的方向发展。
思考题:怎样看待哲学思维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参考思路:1、古希腊本体论具有多元性思想,中国的道教本体“道”单一;2、古希腊理性思维抽象化程度较高,像“原子”、“四因说”超越了直观思维;3、古希腊学风崇尚科学、民主,弟子与老师的思想往往不一致,而中国学生的思想都是在解释老师的理论。
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奥古斯丁的观点。公元4世纪,作为中世纪思想的先驱者,哲学和基督教教义的奠基人,西罗马主教奥古斯丁(Aurelius 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