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二重性”与生产力、生产关系辨析_杨柳.pdf
下载文档

ID:2398411

大小:1.66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二重性 生产力 生产关系 辨析 杨柳
经济师 2023 年第 05 期摘要:促进竞争与协同相统一,抑制竞争与协同相对立,就要建立符合“人的二重性”规律的“二重性”的制度,才能始终保持大多数人“二重性”的自由,保证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度二重性”的矛盾,化解“人的二重性”的矛盾,进而化解“自由二重性”的矛盾,“人的二重性”“制度二重性”“自由二重性”的矛盾传导系统,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关键词:人的二重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F0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234-02“人的二重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竞争与协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人的利己性产生人与人的竞争关系,利他可以更高效地利己,所以为了更高效地利己,人的利己性就向既利己又利他转化,从而产生了人与人的协同关系。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的矛盾,决定“人的二重性”即人与人之间竞争与协同的矛盾。一、“人的二重性”的矛盾运动是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矛盾的根源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细胞,在商品关系中,潜在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各种矛盾的萌芽,所以马克思把商品作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而商品二因素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二重性。所有劳动又都是劳动者的私人劳动,但其产品是用于社会消费的,所以每个私有生产者也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劳动,因而他的劳动也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的矛盾。人从事劳动,劳动创造商品,显然,这一矛盾传导的过程,本质就是“人”的矛盾。所以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人的二重性”的矛盾。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都来自于人性的利己与利他的“二重性”,是人性利己的自然属性和人性利他的社会属性,赋予了商品和劳动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出于利己性,通过具体的私人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了更高效地利己,人由“利己”向“既利己又利他转化”,劳动对人性的这一转化过程的反映,就是人的劳动由“私人性”向“社会性”转化,即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价值,人高效利己得以实现。但微观个体“利己”能否转化为“既利己又利他”,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不是由某一个微观个体所能决定,而是由整个宏观社会人与人的竞争与协同即“人的二重性”所决定的。所以“人的二重性”的矛盾才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劳动二重性矛盾、商品二因素矛盾的决定力量。二、“人的二重性”矛盾运动决定“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运动的根源在于“人的二重性”的矛盾运动。“人的竞争与协同”由“统一”走向“对立”的矛盾运动,正是“竞争”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结果。亚当斯密(17231790)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手工技术开始向机器生产过渡。正当 斯密看到的是在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拥有资本和科技生产力要素的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把工人集中在企业里,然后进行内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本质也是自由竞争促进社会协同,竞争与协同相统一,所以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18181893)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发展的阶段,19 世纪 6070 年代,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已发展到顶点,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少数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形成垄断竞争,依靠的是对稀缺生产力要素资本和科技的垄断。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始终持续伴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决定了他们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解决,商品的价值出售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这就要求每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必须小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其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将不能得到社会承认从而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为了能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资本家外延追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大生产规模;内涵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要追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就需要资本和科技生产力要素的持续积累。这一趋势的发展结果就是资本积累相对更雄厚和科技发展相对更快、更先进的少数资本家发展壮大,淘汰资本积累相对更稀少和科技发展相对更缓慢、更落后的多数资本家。最后少数资本家持续积累,并逐步垄断科技和资本生产力要素,形成垄断竞争。只有少数资本家的私人劳动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多数资本家的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一方面,资本家对科技生产力要素的持续积累,加快了机器替代人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竞争的另一必然结果是剩余价值以资本的形式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积累起来。这一趋势发展的结果就是资本家因科技和资本的持续积累,引发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工人失业和贫困持续加剧,使得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供给和需求不对称发展,使得商品市场失衡,大多数商品无法交换,意味着大多数人的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总之,少数资本家对科技和资本生产力要素的垄断竞争,最终会使得大多数资本家和大多数工人的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三、“人的二重性”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人的二重性”与“制度二重性”由人的“利己性”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竞争关系是竞争与协同矛盾的根源。自由竞争促进协同,推动生产力发展,垄断竞争破坏协同,阻碍生产力发展。由人的“利己性”产生的竞争关系,来自于人的最根本的本性。单一的私有制生产关系,利于“人 的 二 重 性”与 生 产 力、生 产 关 系 辨 析杨柳田海霞李凯旭经济新视点234经济师 2023 年第 05 期自由竞争促进协同,但不能阻止“竞争”由“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竞争”转而破坏社会协同;单一的公有制生产关系,抑制自由竞争,人的利己性、人与人的自由竞争是生产力的“原动力”,抑制自由竞争,就是抑制生产力,所以单一的公有制生产关系会造成生产力的低效。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核心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所有制关系、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中所有制关系是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本质就是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所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私有制与公有制”的二重属性即“制度二重性”。以市场经济中的私有制,释放自由竞争促进社会协同的生产力活力;社会主义公有制,约束“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竞争”,阻止“垄断竞争”破坏社会协同,保护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对生产力系统的双向调节机制,这种“私有制与公有制”对立统一的“二重性”生产关系符合“人的二重性”的矛盾规律,更能化解生产力系统的矛盾。所以,“制度二重性”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的二重性”,“制度二重性”作为矛盾的生产关系可以有效化解“人的二重性”造成的生产力的自身矛盾。(二)“人的二重性”与“自由二重性”“人的二重性”矛盾决定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自由竞争与社会协同相统一,大多数人的私人劳动可以转化为社会劳动,那么大多数人就有机会获得“私人性”自由和“社会性”自由的“二重性”自由,大多数人的自由也就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垄断竞争破坏社会协同,竞争与协同相对立,多数人的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意味着多数人失去了“社会性”自由。失去“社会性”自由,多数人就无法从生产力系统中获得充沛的物质资料,物质条件的限制,使得“私人性”自由也会受到极大的抑制,结果是同时失去“私人性”自由和“社会性”自由,即失去“二重性”的自由,人的自由受到了全面的限制。所以实现“二重性”自由的前提,是人与人竞争与协同相统一,而“人的二重性”矛盾通过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进而也决定了“自由二重性”的矛盾。(三)“自由二重性”与“制度二重性”1.“自由二重性”与生产力。如果社会普遍人们都能获得“二重性”的自由,大多数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高效地创造私人劳动,又高效地将私人劳动转化为最大社会价值的社会劳动,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效率,所以大多数人的“二重性”自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的过程,也是竞争与协同由统一走向对立,“私人性”自由和“社会性”自由的全面发展走向“私人性”自由和“社会性”自由被全面抑制的过程,生产力系统的发展也由被促进走向被破坏,最终是整个生产力系统的崩溃。生产力系统崩溃之后,再重新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也是反对垄断竞争和解放人的“二重性”自由的过程,逻辑的终点又成为逻辑的起点,解放人的“二重性”自由的过程,又成为解放生产力的起点。解放生产力,大多数人的“二重性”自由全面解放,人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重新实现自由竞争促进协同,然后再发展到垄断竞争,再由垄断竞争重新实现自由竞争所以生产力系统不仅是矛盾的运动系统,而且还是矛盾运动的循环系统。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力系统一同循环运动的还有生产关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生产关系,皆因少数人对稀缺生产力要素的垄断(奴隶社会垄断人力生产力要素、封建社会垄断土地生产力要素、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科技和资本生产力要素),而形成垄断竞争。垄断竞争抑制大多数人的“二重性”自由,代表垄断稀缺生产力要素的少数人的生产关系,因其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必然沦为落后的生产关系,最终遭到生产力系统的淘汰。由于私有制生产关系无法阻止生产力系统自我发展又自我否定的矛盾演化,所以只能在生产力系统自我崩溃又自我更新的循环中,往往因其最后总是沦为代表少数稀缺生产力要素垄断者的落后生产关系,而一次次地被生产力系统所淘汰。如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也经历了这样的循环,各个朝代的末期,少数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兼并土地,垄断全国土地,在全国人民“揭竿而起”的起义浪潮中,打破垄断,重新分配土地之后恢复社会生产力,完成一次“改朝换代”。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私有制生产关系,几乎都是在这样的循环中进行更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由竞争时期,由于自由竞争能够促进竞争与协同相统一,发展生产力,成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在垄断竞争时期,由于垄断竞争破坏竞争与协同相统一,阻碍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其成为垄断资本(稀缺)生产力要素的少数人的代表,而不可避免的会沦为落后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因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其生产关系最后代表少数资本垄断者而必然灭亡的发展规律。3.生产关系与“制度二重性”。“人的二重性”矛盾决定“自由二重性”矛盾,“自由二重性”矛盾又反作用“人的二重性”矛盾,两者是具有自然规律属性的、循环的矛盾传导系统。在这一循环矛盾传导系统中,生产力系统处于自我发展又自我否定的矛盾循环中,私有制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力的自我发展又自我否定的循环而循环。私有制生产关系无法阻断生产力系统走向自我否定以及自身生产关系走向灭亡的结局。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制度二重性”介入的“人的二重性”“制度二重性”“自由二重性”的矛盾传导系统,以市场经济私有制,促进自由竞争与协同相统一,大多数人获得“二重性”自由,发展生产力;以公有制作为根本保证,防止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竞争,以免大多数人的“二重性”自由被全面抑制,破坏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重性”的生产关系可以有效阻止生产力系统走向自我否定、自我破坏的发展趋势,以此实现生产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其生产关系能够始终代表大多数人,从而有效阻止生产关系由先进的生产关系沦为落后的生产关系,以此保持生产关系的先进性;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二重性”,也可以实现“二重性”的自由全面且可持续的发展。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 年度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JLB09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构建研究。参考文献:1 许光伟.保卫 资本论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 亚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