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物质文化
遗产
视域
下鲁锦
创造性
转化
创新
发展
路径
研究
陈冬颖
文化视野412023.0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鲁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陈冬颖 陈海泉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作为区域性民间手工艺织物的代表,承载着鲁西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绵延不断的精神价值追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传承与发展,不但能够推动其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能促进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进而使人们坚定文化自信。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从把握历史机遇,顺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形势出发,通过深入阐释鲁锦文化构建文化标识,提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鲁锦模式”。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发展历史鲁锦俗称老粗布,是鲁西南地区鄄城县、梁山县等地农民通过纯手工艺制作而成的纯棉质地平织和提花织物。据 菏泽市志 记载,“菏泽织锦,又称提花斗纹,亦可以称核桃纹子,是带有一定色彩、花纹和图案的棉布。”2008 年 6 月 1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锦工艺位列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是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繁杂、技法多样,包括 72 道工序,凝结着鲁西南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探索和追求。鲁西南自古以来是传统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从地理位置来讲,鲁西南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从历史发展来看,由于受到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鲁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一度呈现出闭塞甚至是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封闭的发展状态恰好给以传统手工织布技艺为制作方式的鲁锦提供了发展空间。当时,鲁西南地区企业发展较缓,老百姓靠种地获得生存的物资,在这种环境下,鲁锦作为一种手工技艺被传承下来,并能给织布家庭带来一份收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鲁西南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村民纷纷外出务工,这既迎合了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推进了鲁西南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也给农村地区以手工技艺为核心的鲁锦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农村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在日渐发展的城镇化面前,鲁锦这种手工艺制作形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发展现状1.传承与延续面临挑战手工艺产品鲁锦由于纯手工操作,制作精细,费工费时,制作工艺完全依赖艺人们口传心授,进而传承至今。而今,鲁锦老艺人已处于离世或高龄的状态,受工业化和高效率快节奏生活的影响,年轻人鲜有从事鲁锦工艺传承与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境地。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受民俗习惯的变迁、劳动强度大和经济回报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也很少有专门的企业或机构从事传统的手工织锦生产。部分生产鲁锦的公司,也因为手织布工期长、与纺织工人合作的模式松散、管理难度大、人工费用日益增长等问题,改用机器织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困境。2.产业化发展规模不足纯手工织造的鲁锦,相对于机械化工艺,生产周期过长,生产效率低,产品相对单一,产品创新性不足,销售渠道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产业化发展规模不足,未形成做大做强的局面。当前,伴随着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现代产业化发展面临着较好的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产业化发展融入互联网经济,融入乡村振兴大战略的舞台中去,发挥现代产业化发展的优势。3.融入现代化发展瓶颈未打破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对农村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民间手工艺鲁锦的传承与发展融入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未被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在日渐发展文化视野422023.03的城镇化、高效率的现代化生活面前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如何融入现代化互联网经济,融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突破传统手工艺鲁锦传承与发展的瓶颈,跟得上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保护与发展双重效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语境(一)顺应我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进入新时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和弘扬好”这一理念逐渐形成全面共识。基于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必须紧密结合现实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挖掘阐释鲁锦文化的时代价值,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为鲁锦文化的传承发展赋能,通过对鲁锦文化的重构来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二)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依托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蕴含着劳动人民的实践探索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承载着鲁西南区域民间手工艺厚重的历史文化,不仅蕴含着鲁西南人民对审美的认知与探索,也呈现了鲁西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凝结着鲁西南人民借助传统手工织锦技艺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能够获得经济收益,进而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创新性探索。传承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时代发展赋予的重大课题,也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延续与发展的历史使命,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相呼应,其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平台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托更为宽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传播平台,增进省际、国际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明共赢发展。(三)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社会主义发展最终要迈向共同富裕,作为促进农村区域发展重要抓手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亦是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手段。鲁锦作为农村区域所创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鲁西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绵延不断的精神价值追求。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是构建全面乡村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体现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价值选择。(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现实所需推进鲁锦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既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需要,亦是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现实所需。作为农村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对推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延续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既是全面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化解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现有条件下农村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四、以“文化双创”助力鲁锦发展(一)顺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时代在变迁,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以“文化双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鲁西南农村区域内涵式发展、构筑区域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的新动能。把握好历史所赋予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机遇,顺应时代要求,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其特色文化品位,拓展其产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图案纹样改革、技术制造工艺改进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增进价值塑造与文化认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二)深入挖掘鲁锦文化,构建文化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作为鲁西南地区产生并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是鲁西南地区民众记忆的一部分,是带动鲁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因密码,深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文化的时代精髓与特色文化标识内容,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可引导人们去了解历史,探究历史,拓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深度与广度,增强人们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依托鲁西南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视野432023.03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研究与开发,并融入民俗文化、现代科技等元素,构建鲁锦文化产品独特的标识,既能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建立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文化发展的独特品牌价值。(三)文旅融合发展,成就“鲁锦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传承与发展与旅游的转型升级相结合,在带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文旅融合发展,这既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能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文旅融合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为大众旅游时代创造了新机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保留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最质朴的情感表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融入时代元素、时尚元素,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创造符合新时代元素的文创产品,满足人们消费能力、消费层次提升的需求,成就“鲁锦模式”,发展大型文化创意集团,进而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五、结语适应新的时代语境,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传承与发展,是顺应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需求。借助文化创意,以“文化双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发展,深入挖掘阐释鲁锦文化,构建文化标识,并与文旅融合发展,成就“鲁锦模式”,可推动其现代化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创新性发展上,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力,不断探索文化交流互鉴的新路径,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文化与黄河文化、齐鲁文化融合发展的研究,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参考文献: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08-06-16.2 李锐.鲁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D.山东大学,2007.3 王大海.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鲁西南居住文化中的鲁锦艺术 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7.4 任雪玲.鲁锦文化艺术及工艺研究 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8.5 陈玉,韩波.鲁锦产品的开发与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 J.山东社会科学,2012(05):91-94.6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31-36.7 王欣媛.鲁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织锦技艺为例 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02):86-89.8 杨永庆,许旭兵.危机与希望并存 古老的技艺需与时俱进 鲁锦的发展与创新 J.流行色,2007(08):111-113.9 黄永林,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03):72-80.10 郑憩,张雪领,栾惠.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产经,2018(02):66-69.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2 年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鲁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WL(Y)205)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冬颖,女,硕士研究生,山东协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文化;陈海泉,男,本科,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瑞景中学,中教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地理文化)(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