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遗传
技艺
现代科技
手工
造纸
行业
当代
生产
郑久良
第 41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41No 1Feb 2023doi:10 3969/j issn 1673 0887 2023 01 022收稿日期:2021-12-26作者简介:郑久良(1991),男,安徽安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非遗文化传播、新闻理论与实务。基金项目:2020 年度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专项资金资助;常州工学院产教融合示范课程建设项目(cjrhk2021-12)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辩证关系与融合路径 以手工造纸行业当代生产为例郑久良(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摘要:文章以手工造纸行业当代生产为例,探讨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矛盾对立根源、争议焦点、互动关系及融合路径。研究表明:非遗传统技艺的文化根基是矛盾根源所在,争议焦点表现为传统祛魅与超越的合理性界限、主体价值与人的现代化困惑、现代性构建的思想“藩篱”。推动两者融合发展路径包括:打破传统思想壁垒,推动非遗传统技艺的科学化研究;提升传统技艺产品质量体系,构建标准化检测平台;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手段,拓展传统技艺产品经营渠道和产业生态。关键词:非遗传统技艺;现代科技;手工纸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 0887(2023)01 0128 08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和人类精神文明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传统技艺类非遗作为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生产经验的结合体,融合生产性工艺、消费性演艺与生活性民艺,并以消费集群化、文化生态化、技艺产业化的活态方式呈现。作为非遗类型的一种,如今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普遍面临传承后继无人、产品类型单一、用途狭窄、附加值不高、科技创新不足等生存困境,难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消费需求。这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和保护民族文化基因构成了严峻挑战。非遗传统技艺作为社会生活实践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稳定性、保守性和经验性的特征,使得非遗产品、服务生产供给滞后于时代科技发展,“重传承、轻创新”“重经验、轻科学”“重传统、轻技术”现象较为普遍,而科技创新不足严重制约非遗生产效率和功能空间拓展。要克服非遗传统生产方式的不足,发挥科技创新力量,则面临思想观念转变、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的挑战。就“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关系而言,学界观点有所分歧,大致可分为“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两个派别:保守派坚决支持手工原生技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强调传统技艺的原真性、经验性和延续性;自由派则认为合理的生产制造技术升级和工艺设备改良利于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创新,支持传统技艺的革新化、理性化和创新性。从非遗传承与保护立场看,传统技艺生产制造技术的升级与工艺变革有着高度敏感性,争议的焦点在于传统手工技艺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合法性和边界问题 1。究竟该如何看待非遗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关系?导致两者关系矛盾的根源是什么?现代科技在传统技艺中的定位和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发展?鉴于此,本文以手工造纸行业生产为例,试图厘清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辩证关系,打破经验主义和技术理性的“壁垒”,创新传统手第 1 期郑久良: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辩证关系与融合路径 以手工造纸行业当代生产为例工艺行业的科技管理体制,构建传统技艺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旨在拓展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生存空间。一、我国非遗传承保护现状(一)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与成就自2001 年5 月 18 日中国“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后,世界名录和非遗概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我国非遗无论在法规制度、数据建档、保护方式、传承培训还是产业振兴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例如:自 2003 年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保护非遗公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保护法 等非遗保护条例和法律制度,为非遗管理和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指导方针下,我国建立了国家级、省、市和县四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体系,评选各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并启动相应资金和保障政策,非遗类别、名录、数据和档案体系日臻完善;从“抢救性修复”“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到“数字化传承”,非遗保护方式和传承模式不断创新,保护体制日趋丰富、健全;2015 年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启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通过组织研修、研习、培训,旨在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传统工艺走向现代生活,使非遗教育培训由“内在传承”向“外在体系”融合拓展。在产业振兴上,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等为非遗的产业化转型和业态创新制定了目标原则和发展任务。(二)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尽管非遗在体制、管理、保护、传承、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就,但传承发展仍存在不少现实性的问题。以手工纸作传统制作技艺为例,面临的困境如下:1 传统资源呈现散落化、碎片化分布,非遗文化生态圈面临“消解”危机城镇化、环保事业和现代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化生态圈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城镇化资源聚集和经济利益驱使造成传统造纸聚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快速变迁,非遗散落化分布和局部化“消解”,使多数家庭作坊手工纸从业者迫于生计纷纷转行。以手工纸为例,历史上四川凉山州会理县的手工纸生产活动具有相当好的聚集度与分布规模,但到 21 世纪初,不仅棉纸(构皮纸)生产业态完全消失,竹纸规模与工艺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2014 年 1 月调查组入村调查时发现,云甸乡用于祭祀焚化的粗制竹纸绝大多数已引入半手工半机械生产,云桔村的造纸户已流行用小型的家庭式机器来完成打浆和抄纸等后段工序,手工技艺的保持迅速弱化。再如,位于四川洪雅县高庙镇七里村五组的手工纸作坊,2015 年以前手工毛边纸销量较大、效益较好,但 2016 年7 月调研组二次回访时,受机械纸的剧烈冲击,手工纸市场需求量锐减,若干手工纸坊已停止生产,作坊主人已外出务工。2 非遗传承后继乏力从手工纸制作技艺看,造纸工艺流程繁多、工序繁杂,具有整体工序多、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的特点。以宣纸原料制作为例,传统宣纸制作技艺使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完成以采集、蒸煮、沤制、摊晒、清洗、拣选到打浆等 108 道工序至少需要 1 年时间,其中摊晒过程全靠人力挑担送到陡峭石滩上,工人在翻晒皮料和草料中不得不忍受“风吹日晒”。再如抄纸和晾晒环节,抄纸者要忍受冬日里纸槽的“刺骨”泉水,晒纸者要历经夏日“炙烤”的晒纸房,可谓“冰火两重天”。强大的劳力投入却与回报不成正比,手工纸普遍面临经济效益不佳的市场行情。考虑到传统技艺生产特点、周期性、工作强度和市场效益等因素,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而多数造纸传承人年事已高,造纸技艺面临传承断层的压力和消失没落的挑战。3 非遗技艺生产效率低,技术研发、应用创新意识薄弱非遗原真性、“活态”保护传承是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口耳相传、师徒制是非遗项目最普遍的传承方式,对生产技艺“传统性”的稳态延续提出苛刻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规约了传统技艺类非遗人的“主体性”。从手921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工纸生产技艺看,断定纸张是否为“手工纸”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捞纸”环节,人的“手”被作为劳动工具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这种本真性的传承样态,使得多数非遗传统生产技艺生产效率低下,技艺、流程的稳态传承限制了技术力量的融入。一旦传统生产技艺被技术改变,非遗产品的合法性边界即遭到质疑,这也造成人们对非遗生产技艺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意识十分薄弱。4 产品形态、功能单一,产品创新和市场要素培育不足以农耕文明和手工业为生产基础的非遗传统技艺,生产技艺、使用工具和产品形态基本延续传统做法,多数以个体、家庭或者群体形式传承,生产规模较小,产量较低,产品形态和功能单一。从手工纸产品形态看,有原纸(如宣纸、竹纸、皮纸等)、加工纸(如草木染、纸笺、泥金、粉蜡笺等)和初级衍生产品(如扇面、圆盘、册页等),产品类型较为局限,产品创新严重不足;从功能看,手工纸多用于书法、绘画、装饰、收藏和包装用途,与现代市场消费需求的融合还远远不够。同时,多数非遗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营和品牌推广策略,市场要素培育不足,现代生存空间有待深化拓展。5 非遗生产业态固定,跨界融合和产业链延伸不够非遗自在自发的“内源性”生产格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在性”功能空间的拓展,致使非遗业态跨界融合相对不足。一般而言,非遗传承体系较为封闭,传承人群与外界的交流较少,不同行业间的联动协作不足,导致非遗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当前不失为推动非遗文化产业与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的跨界融合的新的良机。二、非遗传统生产技艺的文化根基探析(一)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经验式和自然主义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一种自在自发的经验性和人情化的文化2 227,建立在农业生产文明基础之上。农业文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特征,不仅将人的生活实践范围限定在封闭、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领域,而且固化为经验式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图式。以传统、习惯、经验等为基本要素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使得文化传承具有保守性和经验性的特征,形成一种抵抗变革和创新的无形力量。经验主义、自在自发的本质特征孕育了非遗传统生产技艺“超稳定性”的结构,传承发展以“过去经验”为指引方向而非“创造性”变革。例如,在手工纸生产技艺诸多环节中,很多关键步骤和用量方式均靠传统经验和生产习惯来完成,如原材料的配比和混合、纸药的用量、纸浆的搅拌均匀度、纸张的干燥程度等,无数个小的生产细节在人的触觉、视觉系统中实现“度”的完美平衡,经验、习惯是使传统生产技艺的隐性知识系统得以显性呈现的天然“利器”。(二)以代际传承为传递纽带的非遗生产实践内在规定性非遗的遗产性,决定了非遗在生产上具有代际性,非遗传承人传承前代人遗产生产成果,也就是说传承人传承祖辈相同或相似遗产生产实践,这是非遗内在规定性。非遗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实践,代际性、实践性、活态性、情境性是其本质特点3。代际传承方式规定了非遗传统技艺“文化基因”的相似性和保守性,是一种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主的自在自发生产图式。在手工纸行业生产中,代际传承一方面保证了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和保护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使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代代流传、百世流芳;另一方面也无形中造成生产技艺的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突出表现为多数造纸传承人会生产一张完美的手工纸却不知生产技艺的本质性原理和科学性内涵,只“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代际传承的重复性生产实践让传统生产方式的创新变革显得格外困难。三、“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争议焦点通过分析非遗传统生产技艺的文化根基,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技艺”根植于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文化样式,是一种按照传统经验、习惯和模式进行手工艺生产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以代际传承的方式进行“文化基因”自在031第 1 期郑久良: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辩证关系与融合路径 以手工造纸行业当代生产为例化、封闭性和内源化的传播。这与以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为文化根基的“现代科技”表征截然不同,也是两者关系矛盾的根本所在,在更高层次上可概括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抗。“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争议焦点表现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张力、技术理性与“人”的主体性抗衡、现代管理制度变革与传统生产方式延续。(一)传统祛魅与超越的合理性界限: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张力“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冲突表现之一即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张力。传统手工技艺以经验主义为传承和保护的文化根基,格外注重自然、经验和习惯的习得性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