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亚角部一柱佛殿:从类型到原型(上)_唐聪.pdf
下载文档

ID:2398133

大小:2.28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东亚 角部一柱 佛殿 类型 原型 唐聪
013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由于实物的缺乏,我们对中唐以前的木构佛殿了解得不多。东亚现存最古的木构佛殿是日本的法隆寺金堂,它建成于7世纪后半叶,是可借以想象7世纪佛殿面貌的重要实例。法隆寺金堂有屋身两重,殿身部分由内外两圈柱按格网线对齐,排成“回”字形平面,已经为学界所熟知。然而,考古发掘表明,同时期日本还存在另一种“回”字形平面的金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柱位特征它的两圈柱子不按格网对位,而呈放射形作者:唐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博士。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080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9CDXTJZ 0025)、日本学术振兴会平成29年度科学研究费项目(17J10220)资助的研究成果。录用日期:2022-12摘要:本文梳理了唐至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角部一柱佛殿图的图像谱系与画法演变,指出其中描画的建筑与日本考古发掘确认的角部一柱金堂具有相同的建筑性质和柱位特征。继而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仿木构石刻等关联材料弄清了角部一柱佛殿在地盘分隔、开间构成、构架形制上的典型特征,建立起对角部一柱佛殿的类型化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日本角部一柱金堂上部结构的可能性。最后总结了角部一柱佛殿在东亚北方地区的时空分布,指出它在7世纪前后的木构佛殿建筑形制和结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意义。关键词:角部一柱佛殿、敦煌壁画、唐代建筑图像、读图要点、宝树观、山田寺金堂、东亚建筑史Abstract: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depictions of the Corner-One-Pillar(COP)Buddha Hall in Dunhuang murals from the Tang period to the Cao Military Regime period,and points out that the halls depicted here show the same function and plan as the COP Golden Halls excavated in Japan.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rner-One-Pillar Bud-dha Hall by clarifying its distinguished features on plan,space,and structure,basing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epictions in Dunhuang Murals,remains of the Golden Halls in Japan,and relative materials such as cave galleries,stone stupas,and stone houses.It points out that the Golden Hall of Natsumi-Haiji might have the same space and structure as the Corner-One-Pillar Buddha Halls depicted in the Trees of Paradise in Dunhuang Murals which was painted in the 7th Century.Furthermore,this paper locates the sites of the Corner-One-Pillar Buddha Halls and the sites of its depictions under a context of the space-structure developing history around the 7th Cen-tury in East Asia,reveal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unique space and structure.Keywords:The“Corner-One-Pillar”(COP)Buddha Hall,Dunhuang Murals,Architectural Depictions in Tang Dy-nasty,The key points of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The Trees of Paradise,The Golden Hall of Yamada-Haiji,The East Asia Architectural History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740(2023)02-0013-09DOI:10.12285/jzs.20220426002东亚角部一柱佛殿:从类型到原型(上)The Corner-One-Pillar Buddha Hall in East Asia:Form,Structure,and Dissemination(Part)唐聪 TANG Cong排列。目前确认的最早实例山田寺金堂,建造年代比法隆寺金堂尚早数十年。这种特殊平面的金堂如今在日本只剩遗址、难知其详,却在我国唐代敦煌壁画中频频现身。本文在东亚木构建筑史的视野下结合中日两方面的材料,通过建筑图像与建筑遗存的互校互证,重新发现、确认了7世纪前后一种过去我们未予充分关注的佛殿建筑类型角部一柱佛殿。由于其中所涉图像资料庞杂且性质特殊,本014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文分为上下两篇论述。上篇梳理图像谱系,总结其画法特征,明确识别要点,在对比画法之时代演变的基础上解读图像意义,甄辨史料价值。下篇结合图像与建筑遗存,讨论角部一柱佛殿在地盘分隔、开间构成、构架形制上的典型特征,进而考察它在东亚的分布与传播,指出它在木构佛殿建筑形制与技术发展史上的意义。前后共有“一座特别的普光明殿”“日本金堂遗址”“敦煌壁画中的角部一柱佛殿图及其谱系”“图像与建筑遗存”“角部一柱佛殿在东亚”5节内容。一、一座特别的普光明殿莫高窟第231窟由阴嘉政建于唐开成四年(839年),东壁门上画着他的父母供养像,北壁正中有一幅华严经变。这幅经变下部是莲华藏世界,上部画着三横三纵共九幅说法图,表现华严经中的“七处九会”。在这九次说法会中,第一会位于最下正中,绘画隆重,佛陀端坐在一座装饰华丽的帐亭之中。其余八会构图相似,都是佛陀居中,菩萨诸天簇拥,身后矗立一座大殿。仔细对比这八处大殿,发现左下的普光明殿(第二会)与其余7座有所不同那7座殿都是普通三开间殿,唯有这座殿在殿身外还有一圈环廊,与众不同(图1)。它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与另外七殿不同,还在于它与我们熟悉的中国殿宇平面之异:从图像可以看到,该殿殿身正面有三间四柱,环廊也是三间四柱,内外柱子的数目相同(见图1)。因为外柱稀疏,内圈柱子便无遮无拦地显露出来但这并非绘图的简化或失误,它代表着一种特别的平面格局。要理解这种平面,首先得回溯到7世纪的日本金堂遗址。二、日本金堂遗址在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展的考古工作陆续发掘了几例特殊的金堂遗址山田寺金堂(643年)、夏见废寺金堂(694年前后)、穴太废寺再建金堂(690692年前后)。它们年代相近、平面形式相同:在有两圈柱的“回”字形平面上,外圈柱和内圈柱数目相等、一对一呈放射状布置,从而在外围角部形成只有一根立柱的独特面貌(图2)。这有别于常见的规整格网状的“回”字形排布,在外围角部有三根立柱与内角柱围合成间。基于这种特点,本文将它描述为“角部一柱平面”,对比之下后者可描述为“格网式平面”。对应的两种“回”字形平面佛殿分别可称为“角部一柱佛殿(金堂)”“格网式平面佛殿(金堂)”(图3)。由于柱网布局罕见,角部一柱金堂在发掘调查阶段就受到日本学界关注,率先对它们作出系统论述的是上野邦一。上野认为这种特殊的柱位排布暗示了上部结构中斗栱的配置方式。角部一对一的柱位关系说明在外角柱上只有斜出斗栱,没有正出斗栱,就像法隆寺金堂和玉虫厨子的转角斗栱那样。可惜的是,由于在日本除了发掘材料外鲜有其他资料辅助,尤其缺乏屋身结构形象的参考,在上野之后,学界对这类建筑的研究没有显著推进。目前学界对它们的理解仍未超出上野的思路,无论是对山田寺金堂的形象复原还是对夏见废寺金堂的讨论,都参考年代相近的现存实例法隆寺金堂,认为是两重屋身的结构、使用云栱,等等。然而,我们在上文看到的莫高窟第231窟华严经变图1:莫高窟第231窟北壁华严经变中的普光明殿图2:7世纪的日本角部一柱金堂遗址图3:“回”字形平面佛殿中的角部一柱佛殿与格网式平面佛殿山田寺金堂 643年法隆寺金堂 7世纪后半叶角部一柱平面格网式平面015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ResearchonArchitecturalHistoryandTheory中的普光明殿图像表明,这些遗址的上部结构或与法隆寺金堂有所不同。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照敦煌壁画与日本实例,来讨论这一类建筑的形成与传播。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分布在遥远地理两端的案例联系到一起,并非仅仅由于形象的相似,更是因为技术上的关联:一方面,这些日本遗址都是寺院建筑,使用柱础、有瓦片出土,与当时日本本土盛行的竖掘立柱、铺草屋顶的方式不同,说明它们是使用外来的大陆建筑技术建造的;另一方面,在敦煌壁画中,莫高窟第231窟的普光明殿并非孤例。事实上,在它前后还有一系列相关图像形成连续的图像序列,反映出画中建筑独特的空间与结构特征。这些图像为研究角部一柱金堂上部结构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素材和新思路。三、敦煌壁画中的角部一柱佛殿图及其谱系敦煌壁画及藏经洞出土资料中的角部一柱佛殿关联图像目前找到49幅壁画和1幅绢画,共计57例。这些图像的绘制年代在7世纪中叶到11世纪上半叶之间,此时敦煌地区依次经历了唐(619781年)、吐 蕃(781848年)、张氏归义军政权(848914年,包括西汉金山国时期)、曹氏归义军政权(9141036年)的统治。随着时代变迁,图像的题材、单体建筑的画法、描画精度亦有所改变,以盛唐为界,大致有两个发展阶段、三种图像类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图像所表达的建筑柱位格局在以前的研究中多被忽视,除了格局本身不同寻常,还与三维的柱网关系表达为二维绘图后呈现为复杂难懂的状态有关。接下来所举例子不光阐述时代与类型,还将针对读图方法作典型说明。1.唐:佛陀所居妙华宫殿如表1所示,唐时期描画角部一柱殿的图像有7例,都是以近似正投影法绘制的小尺度“正立面图”。表现这种特殊殿宇的题材有两个:一是宝树观;一是说法图。莫高窟第321窟北壁的宝树观描画尤为精细(图4)。这是无量寿经变的一个局部,画着两位佛陀带领众菩萨前来赴会。在他们身后各有一丛宝树,基本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述“宝树观”情景描绘:“観宝树者、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如这段佛经所述画中宝树上浮起“妙珍珠网”,有五重,每层网间各画两座小殿,是为了表现“五百亿妙华宫殿”,或者象征十方佛国。独特的是,这些小殿每一座都是角部一柱殿。以右边宝树观最左上角一座(图4,b甲)为例说明。这座小殿以粗线条简单勾画而成,从檐口往下依次是斗栱、柱额门扇和地栿。它有7根柱,乍看很杂乱,其实是前后两重立面叠合在一起形成的效果。根据柱头斗栱的位置,首先可以辨识出最左、最右、正中的柱子是第一重立面。它们之间有阑额连接,阑额上有人字栱。从阑额往下还有4根柱,止于阑额没有画出上端,是退在后面的第二重立面。在这排柱子之间还有门扇,门扇叠压在前排中柱背后,表达出它们的前后关系。区分出这两重立面之后就不难看出这座殿是三间殿身、两间外廊。由于图上前后两排柱脚落点完全齐平,没有退进也不见地面,判断它是使用正投影法画的环廊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