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动物
鹦鹉
衣原体
流行
情况
防治
进展
李韦
动物医学进展,():动物鹦鹉热衣原体病流行情况及防治进展李韦,郭磊,龚振兴,周继章(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 ;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宁夏银川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摘要:鹦鹉热衣原体()是衣原体属的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原体,已知基因型多达 种。鹦鹉热衣原体可造成多种畜禽的生长减缓、呼吸道炎症、下痢和死亡等,给畜禽养殖造成经济损失和防控威胁,但临床上常为隐性感染,且诊断困难,研究对该病的有效防控十分重要。论文收集近年来鹦鹉热衣原体病相关研究数据发现,在流行情况方面,鹦鹉热衣原体遍布全球大洲至少 个国家,阳性率可达 ,在我国至少 个省份有相关报道;在防治方面,疫苗接种和早期诊断被认为是最佳防控方法,四环素类药物是临床治疗首选,以期为动物鹦鹉热衣原体病防控提供参考。关键词:动物;鹦鹉热衣原体;流行情况;防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鹦鹉热衣原体()归属于衣原体科中的衣原体属,在 年,鹦鹉热衣原体曾被 等归属于嗜衣原体属,一段时间内我国也一直遵从这种分类体系,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嗜衣原体属被取消并明确将鹦鹉热衣原体划归衣原体属。鹦鹉热衣原体被证明是最多样化的衣原体物种,目前,基于对鹦鹉热衣原体外膜蛋白()基因的测序工作的深入,可将鹦鹉热衣原体分为 种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引才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作者简介:李韦(),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疫病诊疗与防控研究。通讯作者 ,(.,;.,):(),(),(),(,),:;DOI:10.16437/ki.1007-5038.2023.06.009基因型,包括、和 等种经典基因型,以及新发现的种非典型基因型、和。鹦鹉热衣原体宿主范围广泛,目前至少存在 种哺乳动物和 种鸟类能够自然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在全球范围内有近 余种鸟类存在相关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报道。在所有易感动物中以鹦鹉、鸽子较易感,鸭和火鸡其次,鸡具有一定抵抗能力,幼龄、经产动物和种用、蛋用禽类的感染率较高,有证据显示产蛋鸡群感染衣原体的几率约是肉鸡群的倍,散养家禽的群体发病率比规模化养殖的高出 左右。鹦鹉热衣原体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存在,国外许多国家均有相关报道,如墨西哥、澳大利亚、意大利、伊朗等,国内在畜牧兽医学科上有关鹦鹉热衣原体的研究相对较少。鹦鹉热衣原体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给畜禽养殖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和防控威胁,容易造成人的咳嗽、肺炎、流产等,但其影响往往被低估。本文搜集并统计了国内外近 年来(年)已报道的畜禽鹦鹉热衣原体病共 余份检测数据,整合了各国研究人员对于鹦鹉热衣原体诊断措施的优化、疫苗研发数据及药物治疗方法,以此对动物鹦鹉热衣原体流行情况和防控进展进行概述,供动物衣原体病防控参考,希望能对动物鹦鹉热衣原体的流行趋势进行评估,引起人们对于这种病原的重视。动物感染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基因型每一种基因型都有其特定倾向的动物种类,根据这样的规律在临床发病和预防控制时,可进行提前预判和有针对性的预防治疗。通常禽类的感染以基因型 和为主,和 两种基因型分别在牛、麝鼠和野兔中被发现。基因型主要发生于鹦鹉科动物,在火鸡、鸭子、鸽子和雀形目动物也有发现,型分支中的 株被认为是导致我国家禽鹦鹉热衣原体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对中国、阿根廷、哥伦比亚的鹦鹉样品检测均以 型为主。型多数感染鸽形目动物,在鸡、火鸡、鸭子、鹦鹉科和雀形目动物也能发现,从我国、美国、哥伦比亚、瑞士、伊朗等的鸽子中均检测到了基因型。型多发于水禽,从鸡、鸽也可分离;型主要从火鸡分离;型多见于鸽、火鸡、鸭;型发生于火鸡和鹦鹉;型多见于鸭,在鹦鹉、火鸡、鸽子中也有部分报道。人类的感染以型为主,少数有型的报道。临床症状鹦鹉热衣原体宿主范围广泛,被感染动物种类、年龄、营养情况及毒株毒性强弱的不同,临床症状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家禽感染以隐性为主不易察觉,仅在气温剧烈变化、接种疫苗、群体消毒等应激条件或强毒感染时,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鸟、禽感染后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羽毛凌乱、排出浅绿色稀粪,呼吸困难并伴有啰音,在眼、鼻部可见脓性分泌物,严重者肌肉震颤并因惊厥而死亡。牛、羊感染后可造成无症状流产,人感染后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无力、厌食并引发持续性咳嗽、头痛、喉痛等,严重时可造成肺炎、心内膜炎和脑炎等。传播途径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在呼吸道及胃肠道定植,病原体可随着阳性个体的体液、皮屑和排泄物排出体外,对区域内造成污染。易感动物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皮肤被划破时病原也可经黏膜进入血液造成感染,有研究显示鹦鹉热衣原体可通过蛋壳进行垂直传播,接触阳性禽蛋也存在感染风险。虱、螨、蚤、蜱虫等多种节肢动物和蝙蝠可作为中间宿主起到传播媒介的作用,在瑞士、德国和哥斯达黎加等 地 的 蜱、变 形 虫 和 蝙 蝠 中 都 曾 检 出 的衣原体。流行情况衣原体首次报道至今已 余年,鹦鹉热衣原体作为众多衣原体中对禽类养殖造成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期间对各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除南极洲外,其余各洲均有相关报道,由于各个国家的防控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同,以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报道频率最高。本次收集了除南极洲外个大洲 个国家近 年鹦鹉热衣原体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近 年国内外禽类鹦鹉热衣原体流行情况近 年来,由于各国对鹦鹉热衣原体的忽视,在养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防控措施,加之禽类养殖模式不断向高密度、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均促进了鹦鹉热衣原体的传播和发病。在国外,对鹦鹉热衣原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聚合酶链反应(),近 年中,国外禽类感染总阳性率为 。其中阳性率排名前的国家分别为加拿大(,年)、哥伦比亚(,年)、新 西 兰(,年)。其 余 阳 性 率 较 高 的 有 比 利 时(、年)、埃及(,年)、伊朗(,年)、意大利(,年)等,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斯洛伐克等多国动物医学进展 年第 卷第期(总第 期)的阳性率大多在 左右波动。报道的禽类中以鸡、鸭、鹦鹉的出现频次居多。在此期间,鸡感染阳性率为 ,除 年 加 拿 大 野 鹅 的 极 高 阳 性 率 外,其 余 水 禽 阳 性 率 为 。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近 年来禽鹦鹉热衣原体病相比于其他禽类疫病的报道频次要少很多,伊朗、波兰、加拿大、阿根廷、美国等大多数国家对于禽鹦鹉热衣原体病大多为零星、不连续的报道,仅澳大利亚(年)、瑞士(年)等少数国家进行了多次连续的跟踪监测,这也侧面反映出各国对于禽类鹦鹉热衣原体病的不重视。在国内,主要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检测,国内的检测总阳性率为 。近 年中有关报道数据较少,检出阳性率较高的省份有山东(,年)、内蒙古自治区(,年)、台 湾(,年)等。在所有报道的省份中,东北地区进行了多次检测,甘肃(年)、海南(年)、云南(年)、福 建(年)、江 苏(年)、陕西(年)、湖南(年)等有零星报道,阳性 率 分 别 为 、和。我国以养殖的鸡、鸭报道较多,近年对野生鸟类、宠物鸟、鸽子的报道也逐渐增多。综上所述,鹦鹉热衣原体在全球广泛分布,虽然许多国家都对其进行了报道,但大部分国家缺乏相应的跟踪监测,数据片段化不能够提供有效的参考。各国应加强重视和认识,在阳性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重点进行监测和防控,其余地区亦需密切监测其流行情况,以加强防控和降低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其他动物鹦鹉热衣原体病流行状况鹦鹉热衣原体除了造成禽类发病外,在其他动物也能引起感染。用 技术分别在澳大利亚马群(年)、羊群(年)和猫(年)上检测到 、和 的、型鹦鹉热衣原体 。在法国(狍子,年)、日本(绵羊,年)、伊朗(牛、羊,年)、意大利(红海龟,年)也有报道,阳性率分别为 、和。我国福建(年)、天津(年)、云南(年)等省份的猪中也检出了阳性率在 之间的鹦鹉热衣原体。在青海(年)、江苏(年)、河 南(年)等 省 份 的牛中 检出 的鹦鹉热衣原体。流行特点分析阳性率呈增长趋势对近 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率呈现继续增长趋势。我国云南滇池地区 年黑头鸥的血清阳性率逐年增加为、和。对澳大利亚野鸟检测发现,阳性率从 年的 增加到了 年的 。在哥伦比亚鹦鹉中,仅 到 两年间阳性率便从 增加至。分布范围随中间宿主的活动不断扩大鹦鹉热衣原体在感染鸟类(特别是季节性迁徙的鸟类)后,它们的活动范围十分广,能够在不受国家边界约束的情况下实现跨境的远距离迁徙,将病原体带到任何一处可能的地方,它们的存在使本病的世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并在自然疫源地的形成、巩固、扩散以及维持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循环等方面起到主要作用。发病人群以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居多人群中长期接触或从事相关工作的存在更高风险,如养殖场工作人员、兽医师、研究人员、宠物主人等。城市鸽子和家庭养殖宠物的增多,增加了人类的感染风险。年日本报道了 例人类感染病例,并约有的孕产妇由于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而死亡。在我国西南地区,仅 年期间,就有 例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重症肺炎患者。法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鹅肝生产国,每年 例左右的严重感染病例中以从事相关生产的工人为主。年,等证实屠宰场工人血清中鹦鹉热衣原体抗体高达,饲养人员为左右;年,埃及和意大利养殖场工人痰液的病原阳性率分别为 和。抗菌药物管控向防控工作提出新挑战养殖场的饲料中通常会添加一些抗菌药物,在一定情况下降低了群体发病的可能性,使得流行形式和症状不太明显,使该病容易被忽视。近年来,我国对抗菌药物的管控更加规范,如 年起我国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人药与兽药的严格区分管控、部分兽药的限用禁用等,均对养殖业提出新的挑战。防控措施禽类是鹦鹉热衣原体的载体和重要储备库,对其他动物和人类构成潜在威胁,近年来由禽、类向其他动物外溢的病例非常普遍。分别在我国扬州地区奶牛和澳大利亚马群上检测到的鹦鹉热衣原体,其李韦等:动物鹦鹉热衣原体病流行情况及防治进展 序列均与当地禽鸟的检测数据吻合 ,均说明了这一情况。针对鹦鹉热衣原体主要的传播途径,在养殖场区应积极清除可能存在的中间宿主。在双相发育周期中原体()对干燥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可在粪便等有机体中存活数月仍具感染力,定期清理圈舍积粪并彻底消毒十分有必要,并选择圈舍无动物时进行,避免动物吸入冲洗形成的气溶胶而增加感染。把控饲料品质,避免饲料中微生物特别是蜡样芽孢杆菌(.)的大量滋生,它可使家禽严重腹泻和营养不良,家禽有感染史或感染了蜡样芽孢杆菌均会促进鹦鹉热衣原体的感染,并加重鸡的胃糜烂、溃疡和呼吸困难。畜禽异常死亡后,应在采样送检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动物发生感染时,可能病原向人员的传播已完成,相关人员应及时接受检查。在生活中,应意识到衣原体的普遍存在,避免频繁进出活禽交易市场,对宠物定期驱虫、不饲喂生肉等,对于公园的鸽子、流浪猫、狗也应减少接触。在病禽类的各个生长周期均可导致人感染,其中以产卵和分娩阶段病原脱落量最大,对人的感染也更易发生。禽类感染多呈隐形,临床对于群体感染状态难以预测,因此在接种疫苗、畜禽转移等与禽类接触的期间应穿上防护服,戴好口罩和手套。疫苗防控进展在所有应对鹦鹉热衣原体的防控措施中,疫苗接种和早期诊断被认为是最佳方法,然而目前缺乏商业化疫苗以抑制传播。在所有疫苗种类中,灭活苗和 疫苗曾被寄予厚望,但临床实践发现两种疫苗可提供的保护力有限。弱毒苗的研发也因其昂贵的价格和技术限制难以付诸批量生产,且弱毒苗存在造成动物发病和病原的进一步扩散的风险。目前,等 在 年的研究证明基于 和 蛋白的重组多表位肽疫苗可以预防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等 研究发现补体因子()和过敏毒素()可以增强对鹦鹉热衣原体的保护作用;同年 等 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和树突状细胞()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对鹦鹉热衣原体的抵抗力,并揭示了 、和 等治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潜在靶点,这些发现有望为鹦鹉热衣原体疫苗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鹦鹉热衣原体诊断方法对于鹦鹉热衣原体的诊断,我国现行诊断标准不足以实现对其精准鉴定,应推广 、等更为先进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