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构及反思_陈少峰.pdf
下载文档

ID:2398051

大小:1.57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众 文化 物质文化 遗产 反思 陈少峰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 ():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构及反思陈少峰(济南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 济南)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根植于当下的社会土壤并有机融入现代社会。以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构是使非遗的文化元素进入现代社会的文化与生活的重要途径,主要方式包括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内容的重构、传播载体的重构和原生功能的重构。同时,由于大众文化的生产规律和文化特性,它对非遗的重构是不能恣意而为的,对非遗保护而言也存在局限性。我们需要认识到,大众文化通过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媒介真实”与非遗原真状态是存在差距的,大众文化的流行性与非遗传承的未来指向性是存在矛盾的,大众文化生产与传播的选择可能会造成非遗传播的不平衡,大众文化的符号生产可能会造成非遗的碎片化。认识到这些局限性并进行反思,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大众文化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服务。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众文化;重构;原真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是农耕社会人类的重要生产生活方式,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满足着人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但是进入现代社会,非遗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下,遭遇了巨大的“土壤流失”的威胁。随着作为非遗原生土壤的前工业社会环境的渐趋消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以及愈演愈烈的全球一体化趋势,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存续、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内部力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从其系统外部采取各种形式的保护措施。利用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构是使其融入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的途径之一。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物质遗产保护,其目的在于维持非遗的生命力,使非遗能够在当代社会生存并传承下去,非遗是立足当下而指向未来的。追求活态传承的非遗不能脱离现代生活和文化而存在,一项非遗仅在几个传承人中“孤芳自赏”式地传承或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与世隔绝”式的传承,而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几乎毫无交集,并非我们保护非遗的初衷,亦不是非遗保护的长久之计,因为这种“孤芳自赏”或“与世隔绝”的传承方式一旦失去了外界的帮助和扶持就会走向终结。非遗曾经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在当代社会不应该作为与当下生活毫无关联的“他者”而存在,更无法以这种脱离生活的“他者”身份真正在当下生根发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所以,非遗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根植于当下的社会土壤和有机融入现代社会。文化重构,是文化适应性的一种体现。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常常以重构的方式融入现代社会,一种传统文化系统的消解往往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因素的消亡,这些“传统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结构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陈少峰,女,博士,济南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社会教育视角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元素,会以新的方式整合入新的文化体系中”。当下我们不可能重构它原生社会环境,但通过其本身的重构可以帮助它在当下的社会土壤上生存和发展下去。在对非遗进行常规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非遗在当代语境中的重构途径,以重构的方式接续非遗与当下生活的联系,重新促使非遗功能得到实现,引发人们对非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从而帮助非遗成为当下社会生活与文化的组成部分。二、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构大众文化并非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如约翰斯道雷所说“这种界定的困难是由缺席的他者造成的”(),因为我们总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去界定大众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等大众文化都有不同的概念。采用一种描述性和历时性的方式来界定,那么大众文化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出现的,由文化企业生产、大众传媒传播的迎合大众消费需求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一经产生便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以商业利益诉求为动力,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性、休闲性和创新性俘获了大批拥趸,形成世界范围内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并成为全球化的实践者和助推者。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融入全球市场趋势的加剧,大众文化发展迅速,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是浸润在大众文化之中。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的重要文化力量。所以,大众文化是在当下探讨非遗保护问题的重要语境,而以大众文化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促进非遗传播与传承的必然选择。以大众文化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使非遗的文化元素通过大众文化的各种文化形式进入现代社会的文化与生活。以大众文化重构非遗,是在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兴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非遗传承群体在维持生计和传承文化的双重压力下做出的自主选择,也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驱动下资本对非遗文化资源价值的认可和挖掘。而非遗文化元素被重构为大众文化,能够迅速使非遗完成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变。大众文化样式多样,加之非遗作为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内容及其丰富,所以大众文化对非遗的重构也是灵活而多元的,粗略地归纳总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重构方式:(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内容的重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其核心文化元素,不同类别的非遗其核心元素各不相同,比如各种传统技艺的核心文化元素在于其技术手法和技艺流程,而统传戏剧、传统音乐和传统曲艺等其核心文化元素在于艺术表现形式。大众文化对非遗表达内容的重构,是指对于以艺术表现形式、技艺、流程等作为核心文化元素,同时表达内容会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大众文化对其表达内容进行重构。通过重构,在维持文化核心的基础上,赋予这些非遗现代化的表达内容,以具有时代特点的表达内容吸引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喜爱和认同。传统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但在大众文化充斥四周的文化语境中,这些瑰宝难以获得年轻人群体的目光,缺乏观众是传统戏剧传承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粤剧作为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而一次粤剧与网络游戏的成功跨界融合,以网游元素对粤剧表达内容的重构,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些许启示。广东粤剧院曾根据当代年轻人对网游的酷爱,从古风武侠网游剑网 中选取了“安史之乱”期间,天策府统领李承恩率军勇战叛军,力保大唐江山的故事进行演绎,创作了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该剧运用粤剧独特手法,以动人情节、感人场面的设计来诠释网络游戏人物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丰富的故事内涵。决战天策府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它既坚持了粤剧的表演传统,又高度还原了游戏剧情,首演就吸引近万名“剑网迷”的热切推崇,还引发了众多游戏爱好者、动漫爱好者对粤剧这一传统艺术的空前关注,是一次传统戏剧以大众文化的表达内容吸引年轻群体的成功尝试。(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载体的重构现在社会,大众传媒是人们的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它是知的来源,现代信息社会的人们必须通过以大众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传播系统才能与外部世界(尤其是那些距离经验遥远的事物)保持经常联系,离开这个传播系统,就仿佛被世界所抛弃”();而利奥塔多年前就曾经预言,“只有将知识转化成为批量的资讯信息,才能通过各种新的媒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构及反思 陈少峰体,使知识成为可操作和运用的资料。在知识构成体系内 部,任 何 不 能 转 化 输 送 的 事 物,都 将 被 淘汰”()。所以,可以说我们生活在由大众传媒及其所传内容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中,未被传媒展现的内容则由于没有被纳入到“拟态环境”里而很难进入人们的认知领域。非遗传统的传播方式以口授心传的人际传播为主,传播的载体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传承人本身,这种传播方式需要传者和受者同时在场。在当下非遗的传者日趋减少,受者兴趣单薄的环境下,传统传播方式难以满足非遗保护传承的需求。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载体的重构,是指保持非遗核心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寻求多种传播载体,用大规模的大众传播代替小规模的人际传播,是扩大非遗影响力、传播非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中对方言的应用、电影、游戏和动漫作品对民俗和民间文学的演绎、纪录片对各类非遗的全景展示等都使非遗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的限制,拓展了传播群体和传播地域。比如北京电视台的传统文化展示真人秀节目传承者聚焦优秀非遗事项和传承人,以全新的方式进行非遗呈现的同时并引发观众对非遗保护理念的思索,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激发观众文化自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功能的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只有不断被广大民众利用,才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传承力”()。然而,大量非遗的原生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民众生产与生活的需求,无法被广泛“利用”,自然也就无法顺利得到传承。大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功能的重构,是指在保持非遗核心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遗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功能,通过新功能的开发使非遗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得到人们的“利用”和获得传承的生命力。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传统礼仪作为影视动漫的蓝本、传统戏剧与曲艺作为综艺节目的创作和展现内容、传统技艺和特殊民俗成为直播媒体的观赏对象 非遗在与当代大众文化的结合中,在创意、设计、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被人们使用,发挥着丰富人们情感体验、构建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的世界级非遗项目龙泉宝剑制作技艺,通过与大众文化的结合突破了古剑的武器、礼器、道教法器等原生功能,广泛开发纪念品古剑、装饰用古剑、舞台道具古剑等,更是积极与动漫游戏领域合作,开发古剑类动漫游戏衍生产品,利用龙泉宝剑制作技艺开发打造的动画秦时明月人物佩剑、人气漫画长歌行人物佩剑都成为热销衍生产品,不仅为传承群体带来经济收益,同时也是对龙泉宝剑制作技艺的有效传播。三、对大众文化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原真性、完整性的存在形态,即“原生态”。以大众文化重构非遗,很大程度上是将非遗文化元素从其原生文化生态环境中抽离出来,经过创作、加工、整合与包装,成为人们消费和接受的大众文化样式。被大众文化重构的非遗与“原生态”的非遗是存在差距的,学者认为可以称其为非遗的“次生态”。一方面,“传统文化产品越丰富多样,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消费空间就越大。大量次生形态文化产品的存在可以为真正的非遗提供传播影响力的空间,实际上有助于非遗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传播”。但是另一方面,被大众文化重构而成的非遗“次生态”,其创作和生产受到大众文化生产和流行规律的支配,存在着影响“原生态”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风险。所以我们在积极利用大众文化促进非遗传播和保护的同时,也要对这种方式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媒介真实”与非遗原真性的悖论非遗的原真性,指非遗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而被大众文化重构之后的非遗呈现与客观存在的非遗本身是有差距的。套用戈夫曼的框架理论,将大众文化对非遗的重构理解为框架转换,那么原真性的非遗是“被框架的行为最内核的部分,是未经转换的现实”,而大众文化对非遗的重构则是经过框架转换之后的“媒介真实”,这种“媒介真实”又包含着符号真实和主观真实,符号真实是大众文化重构非遗时对非遗文化元素的客观表达,主观真实是在重构过程中作者和整合者依据自身的认知体系对非遗的主观认识。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是存在差距的,媒介真实的传播甚至会导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致人们对客观真实认知的异化,正是这种差距形成了重构后的非遗与原真性非遗之间的矛盾。第一,以大众文化重构非遗所呈现的符号真实与非遗的客观真实存在天然的差距。在视觉文化时代,符号真实绝大部分以视觉影像的方式存在,人们对客观真实的认知也大部分通过视觉影像的方式实现,“看”的方式由用眼睛看世界变成了用眼睛看“世界的影像”,而从原真性的意义分析,前者的“看”和后者的“看”是存在差距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视觉影像的制作对客观真实进行了二次编码,受众首先需要对视觉影像进行解码才能对其表达的客观真实内容进行认知和接受,多次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对客观真实的传播造成了诸多的噪音。视觉影像的二次编码“噪音”对客观真实传播的影响程度,因影像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