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发掘记
发掘
考古
纪录片
表达
郭雨萌
今传媒 年第 期影视作品欣赏作者简介:郭雨萌,女,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骆志伟,男,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研究。从从从从从从从从从从从从从从从从从 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发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记 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看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考古古古古古古古古古古古古古古古古古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录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表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达郭雨萌骆志伟(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摘 要:近年来,各类型的考古纪录片蓬勃涌现,逐渐成为了我国进行文化传播、建构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央视播出的 发掘记,拓展了传统考古类纪录片的表达形式,也在视听层面和内容选择上做出了新的尝试。本文从视听处理、融合探究、内容传播等方面,分析了 发掘记 所呈现的新艺术效果以及具有的文化意义,旨在探讨考古类纪录片的现实价值。关键词:发掘记;考古类纪录片;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和经济扶持,文博类纪录片得到了长足发展,以考古为关键词的纪录内容大量出现,形成了考古类纪录片的繁荣景象。考古类纪录片是以纪录片的纪实表达为核心,“以考古工作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即时性地呈现考古人员从事考古工作的过程,并对考古文化和考古历史进行探究的视听形式,比如,消失的古国三星堆 海昏侯 等纪录片。而央视播出的五集纪录片 发掘记 又与传统的考古类纪录片有所不同,它进行了独立板块设计,聚焦考古工作者,力求直观、真实地呈现他们的考古故事,在发掘新文物、传播文物历史的同时,能够让观众真切地认识中华文明、感悟中国精神。一、细化扩充了“过程性”纪录内容的视听形式 传统考古类纪录片多关注所发掘的文物,并对特定文物进行深入解读,主要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聚焦文物本体属性以及与文物有关的历史故事。比如,央视纪录片 海昏侯 以西汉古墓中的各种文物为线索,串联了海昏侯一生的故事,呈现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内容。发掘记 属于具体考古行为的“过程性”纪录片,即展示发掘工作的所有细节,展现考古工作者的生活及考古的过程,与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的部分表达类似,但是,发掘记 将整个考古过程这张网铺得更开、传播面更广。从视觉层面来看,发掘记 更注重日常化呈现和祛魅性表达,传播效果突出,影响力广泛。第一集奔向田野 通过记录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生初次考古的情况,以他们在文物发掘过程中的真切体验为核心,形成了新一代考古人的成长纪录档案;第二集晋地深处 呈现了考古工作者田建文的日常,讲述了以他为代表的考古人的现实经历,引出了一段关于知识分子坚守与传承的故事;第三集 栎阳密码展现了年迈的考古专家李毓芳的工作过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这些与考古工作者有关的“过程性”纪录的主要特征是将幕后搬到台前,所呈现的内容是鲜活的、最贴近考古工作者生活的,不仅扩充了纪录片的信息量,也增强了感染力和传播力。从听觉层面来看,发掘记 善于使用各类声音,不仅达到了情绪渲染、烘托人物内心感受的效果,还具有揭示纪录片主题、传递语言和行为无法表达的情感的作用。发掘记 中的五首原创音乐 寻找从前 遇见自己 沙土之下 西疆滥觞 重今传媒 年第 期影视作品欣赏现人间 都有不同的风格,比如,寻找从前 曲风明快、歌词美妙,常被运用于较为轻松、欢乐的场景,以营造出舒适、愉快的观赏氛围;遇见自己曲风悠扬,曲调舒缓、婉转,常在发掘出新文物时被运用,为画面增添了真实感和吸引力;沙土之下曲风庄重、严肃,曲调低沉,常在讲述文物历史时被运用,能够使观众快速沉浸于历史故事之中。发掘记 中的每首音乐虽然都各具特色,但是拥有整体的声乐力量,能够恰到好处地渲染气氛,深刻地传递情感、传播文化。发掘记 通过运用各类音乐使镜头与场景达到最理想的审美状态,从而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悟考古精神、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发掘记 着重刻画考古工作的日常性、长期性和深入性,以视听方式呈现考古工作中的社会情感、历史情感和人的情感等细节,并较多地运用第一视角来记录考古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即通过视觉、听觉来呈现关于人以及人与文物亲密对话的第一现场,用真实人物的工作历程来展现考古以及考古事业的发展,使纪录片更贴近生活、深入行业,提升了考古类纪录片的可看度。二、融合拓展了各类考古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一)发掘工作的日常化处理首先,发掘记 细致呈现了考古活动和发掘工作。在第一集 奔向田野 中,北京大学的学生乘坐大巴车前往平粮台遗址,镜头展现了学生们乘大巴车、搬行李、领取被褥、分宿舍和吃饭的场景;第二集 晋地深处 也将镜头聚焦于考古工作者,记录了田建文和家人一起吃面的场景,以及他和儿子在田野散步,问儿子关于博士毕业答辩的情况。该纪录片将镜头融入考古工作者正在进行的考古工作或正在处理的生活事件中,清晰呈现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细节,相较于传统考古类纪录片的大视角表达,发掘记 的真实影像表现更为丰富。其次,以日常聊天式展示考古工作者的生活和考古内容。在第三集 栎阳密码 中,镜头跟随李毓芬来到她的房间,以解说词和对话的方式呈现了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内容,比如,她因为身体原因,岁后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案头,主要负责出土瓦当的文字描述工作。发掘记 创作团队始终从观众角度出发去探讨考古工作,把对考古专业问题的认知进行了生活化处理,并且,旁白也是与被拍摄者的对话,具有自然的聊天感,解说词与画面内容、人物采访巧妙结合,使纪录片的整体氛围轻松、自然。(二)不刻意的现场人物采访传统考古类纪录片的人物采访大多是在设置好的采访空间中进行,比如,海昏侯 在采访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时,专门设置了采访场景,提前布置好造型光,之后的每个采访也都是大致相同的场景、构图和灯光;而 发掘记 多为就地采访、即时采访,没有刻意进行灯光处理,为观众带来了更真实、亲切的视觉体验,能够快速使观众产生沉浸感。在第一集奔向田野 中,不管是采访考古领队,还是采访考古专业学生,采访场景都选在当时的活动空间,比如,考古现场、资料室、就餐点等,将采访内容巧妙地融入人物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对话中;第二集 晋地深处 采访山西闻喜邱家庄墓地考古队的保安杨发娃时,则是在他的工作现场进行采访,借助傍晚的光线,画面内容更加真实。发掘记 的人物采访呈现了考古工作者的真实状态,通过沉浸式对话表达,拉近了观众和考古工作者之间的距离,这种贴近性能够让观众深入了解考古工作的过程及意义,也有利于考古类纪录片的传播。(三)加强动画设计的可视性首先,发掘记 运用了真实记录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新手法,采用实景画面和动画绘图解释、说明、还原的方式,在视觉上以全新的感官技术再现了历史情境。全集共有约 分钟的动画表达,画面绘图和实景内容的融合度较高,以观众想要了解的考古空间为基础,形成了便于理解和辨识的动画效果。比如,第一集 奔向田野 分 秒至 分 秒,为了表现平粮台遗址概况,纪录片采用黄色的动态文字今传媒 年第 期影视作品欣赏标出平粮台遗址的大小,用白色动态线条描绘出平粮台遗址的轮廓;分 秒至 分 秒,在展示平粮台遗址的具体构成时,也使用动态线条勾勒出了已被发掘的城墙、城门和城墙外部等区域,能够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平粮台遗址的城墙形状和位置。第二集 晋地深处 分 秒至 分 秒,用几何线条说明被发掘的 号墓的壁龛通常是在墓两侧的墓壁上,壁龛上会放一些装有祭祀品的漆木器、陶器等。发掘记 用动态线条描绘的形式来呈现文物,使得文物的视听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让文物与历史“活”了起来。其次,发掘记 借鉴了 早餐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 等微纪录片在实景画面中进行绘图表达的动画形式,用大量精美的绘图和三维动画来呈现镜头不能拍摄的内容与空间,便于观众观看和理解。比如,第四集 辽原十年 分 秒至 分 秒,用绘图色块展示我国古代的疆域版图;第五集 永不沉没 从 分 秒开始,采用三维立体动画展示出了定远舰的模型和舰体的各个装置,细致、具体地呈现了定远舰的细节构造。一方面,发掘记 用可视化方式呈现所发掘的遗址和文物,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清晰、真实的视觉体验,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细致讲述了考古工作者以及他们在考古发掘过程中的故事,“容易使观众产生情感代入和共鸣”,进一步增强了纪录片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三、运用日常考古的视听呈现进行文化传播 传统考古类纪录片以视听形式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直观呈现了专业的考古项目,并详细记录了考古工作中偏向于系统化的、神秘化的历史探究细节,让观众认识到考古工作是众多文博类工作中的一环。发掘记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多尝试,它与 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六百年故宫新事 等传统考古类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异曲同工,真实记录了考古工作者的人生故事,能够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首先,发掘记 通过媒介技术的创新使用和叙事视角的创新选择,凸显了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能够让观众通过具体认知增强文化认同,形成同理心,进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打破文化壁垒。其次,发掘记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还用独特的视听表达、日常的跟拍处理、不刻意的人物采访和可视性的动画设计,呈现了考古工作者发掘文物和遗址的具体过程,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文化之间的距离。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需要突破困境,创新表达方式。发掘记 积极尝试,从日常化的视听角度真实、自然地呈现了我国的考古工作,不仅“探索了文物背后深藏的文化意义,强化了文物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时代价值”,也为考古类纪录片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拍摄方案。四、结 语纪录片 发掘记 融入新的视听表达手法,是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所作出的改变,它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探讨了考古类纪录片的形式和内容,呈现了考古工作者的日常,具有贴近性和辨识度,不仅拉近了观众与专业考古知识、历史文物之间的距离,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参考文献:王沛,高蒙河 中国考古纪录片的发展过程 东南文化,():李晨,理念文本叙事:主旋律纪录片融合创新的三重向度 当代电视,():张郑波,黄金城 考古纪录片对华夏文明的历史溯源与文化传播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摄制的相关节目为例 教育传媒研究,():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