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
更新
导向
下地
高校
应用
人才培养
路径
探索
张小鑫
第 39 卷 第 4 期吉 林工程技术师 范 学 院 学 报Vol.39 No.42023 年 4 月Journal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Apr2023收稿日期:2023-01-10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2166)。作者简介:张小鑫(1982-),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城市更新导向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张小鑫,潘越(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摘要 城市更新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对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市更新以人才为最大动能,地方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责任,特别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弱、培养方案滞后、专业建设乏力、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低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城市更新导向,从建立校企政社融合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育专业集群、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具体改革实践。关键词 城市更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042(2023)04-0052-04城市更新,特指近年来对城市建成区内具有基础设施亟需完善、环境恶劣或现有土地用途、建筑物使用功能明显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情形之一的区域,根据城市规划和规定程序进行以综合整治、有机更新或者拆除重建为主要方式的活动。城市更新,需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人才支持。人才是城市更新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城市更新这个新赛道而言,既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更需要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人才是城市的最大动能,城市发展最终以人才优势为依托。1 因此,推动城市更新,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就要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功能和价值,构建以城市更新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使之得以有效实施。一、城市更新导向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一)城市更新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最直接的实践资源城市更新涉及面极广,包括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城市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和谐小区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等。城市更新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首先,将城市更新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说教空洞感,让学生围绕城市更新具体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研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索某一城市更新项目的具体对策建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直观的激励作用。2 其次,城市更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强大动力。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推倒再建”,而是融入生态文明理论、城市发展理念、文化保护传承理念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创新设计具有时代感的作品,既体现地方特色文化,又展现现代化气息。(二)城市更新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城市更新作为一项对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的应用性、实第 39 卷第 4 期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践性工作,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应用技能要求非常高。把城市更新融入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将改变传统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打破传统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收、教学效果差的恶性循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城市更新实践中来,思考和解决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等。(三)城市更新将优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城市更新会给高校人才培养环境带来全新的变化。依托城市更新,地方高校可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平台等。在此基础上,高校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采用“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与科研双结合”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应用能力发展的机会。面对城市更新,高校可以搭建更加丰富的学习场景,如数字城市基地、海绵城市基地、项目研讨基地、产学研用基地等等,建立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城市更新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高校可以依托城市更新创造的便利条件,开展多样性校外实践教学,让学生结合专业发展需要进行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推动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二、城市更新导向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应用型人才供需结构失衡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安全和谐小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等等,这些都需要高校相应专业支撑,然而,当前很多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不及时,毕业生难以匹配城市更新发展的走向。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亟需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包括创意设计人才、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室内空间设计师等等,但地方高校对城市更新人才需求反应较慢,人才培养与城市更新脱轨,而一些学校甚至认为应用型人才是低层次人士,转而更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导致应用型人才供需结构矛盾突出。3(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人才培养,方案先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近年来,为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地方高校因时而谋,因事而谋,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部分地方高校仍然存在僵化思维,受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人才培养定位缺乏特色,过分重视学术型人才,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未能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城市更新对人才的需求。(三)专业建设不适应城市更新的需要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新业态,是数字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新基建、产业布局等的结合体,其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要求地方高校必须以城市更新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然而,由于地方高校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专业转型步伐较慢的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缺乏针对城市更新需求的特色专业,片面模仿“双一流”高校建设,追求大而全的学术性研究大学的学科专业布局,导致专业优势和特色不明显,学科专业与城市更新匹配度较低。(四)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如何,关键看课程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等。城市更新导向下,要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与教学倾向,通过建设具有实战性、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获得岗位胜任力。但是,现阶段地方高校仍然存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不足,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不紧密,实践教学不深入,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等问题。此外,地方高校在服务城市更新中,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问题,原因在于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衔接不紧密,校内校外教育互通协作机制缺失,工学结合不深入,学生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的机会不足。三、城市更新导向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一)凝聚共识,建立校企政社融合机制地方高校应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强化内涵建设和创新引领,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35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23 年 4 月大力加强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力度,建立政产学研校地合作机构,深入推进校企政社融合机制。根据地方城市更新的规划要求,与政府、企业、行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城市更新导向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岗位能力需求。建立校企政社合作负责人制度,定期召开校企政社合作专题会议,政府机关将城市更新相关规划、专业需求、人才需要等列出清单,高校、企业、行业组织等根据政府规划需求共同研究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社合作、校政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专业群发展问题,加强交流与沟通,协调办学资源。4 建立校企政社合作委员会,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方参与,及时更新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二)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以城市更新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5 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明确以下内容:首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定位。地方性,即为地方城市更新、产业优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培育对口人才,以服务地方获办学支持,以奉献地方为发展目标;应用型,即根据城市更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和有前瞻性地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打造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的应用型专业,培育应用型人才;特色化,即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办学资源特色,不断优化学校特色化专业设置,培养特色化人才。其次,树立“实基础、重致用、强素能”人才培养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增强课程、教学、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实基础,即人才培养要聚焦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培养,基础理论知识能用、够用、管用;重致用,即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强素能,即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专业素质、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后,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接城市更新、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建立导师制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等人士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行业知识、职业规划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指导。积极推进项目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开设“工程实训”教学模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训课程占比 35%左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紧贴城市更新,培育专业集群城市更新涉及的范围和产业十分广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围绕城市更新产业链建设专业链,根据产业链上岗位需求,树立“融入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建设思想,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三链融合”,聚焦城市更新建设专业集群,增强专业结构与城市更新的匹配度、吻合度,按照面向地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思想,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集群和学科群,通过“工学结合、学以致用、产学研用”,推动产业群与专业群、岗位群、课程群的互动融合,使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6 要根据城市更新需求的变化,建立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预测智慧住居、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民生配套项目建设等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规模,根据城市更新的新领域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与城市更新发展需求吻合。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突出产业导向,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一致的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等专业,如集成电路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等专业,打造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一流专业,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四)对接岗位需求,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应用型课程体系是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岗位能力要求匹配度低的关键。城市更新导向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要坚持内容为王,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岗位能力需求,对传统以理论为主导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构,从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视角出发,编制“适应性”的应用型实践教材。为更好地对接城市更新的人才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打造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45第 39 卷第 4 期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程、特色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匹配城市更新导向下学生应用型能力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其中基础课程对接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专业课程对接专业实践运用能力,核心课程对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特色课程对接城市更新的应用能力,实现课程群之间互融、互补、共享,真正实现与职场对接、与岗位匹配。首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贯彻课程思政理念,设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