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这么多
材料
数据
写了这么多材料,你会用数据了吗?
写了这么多材料,你会用数据了吗?
文稿是“文”与“数”的艺术。在机关公文写作中,若只懂使用文字,不懂使用数字,很难把稿子写好。
当代国际最著名的统计学家C.R.Rao在其统计学哲理著作《统计与真理》中指出:“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写文稿也一样,若把文稿比作舞台,那文字与数字就是“领衔主演”,无论什么剧目(文种),无论什么桥段(段落),都有数字的“戏份”,数字与文字珠联璧合,联袂在文稿的舞台上演出。
问题是:写作中如何用好数据?让数据“说”好话、“演”好戏,乖乖听使唤、服从调遣。笔者以为,写作中,全程得有强烈的“数据思维”,从以下“六个维度”刨根问底。
一、问可靠性:数据从哪里来?
所谓数据,不但有“数”,还要有“据”。在我看来,所谓“据”,就是指数的来源、出处和依据。问数据是否可靠?就是在挑选数据时,严把入口关,考问数据从哪里来?严查数据“出身”,问清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不同,可靠性不同,公文的数据必出之有门,引之有据,用之可信。问数据的来源,重点是两个方面:
一手数据问“过程”。一手数据来自调查研究,最可靠。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他1930年写《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前,在寻乌县进行了为期约一个月的实地调查,掌握了该县物产产量、价格、人员数量、比例,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农民土地、收入等大量第一手数据,作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对一手数据要进行严格甄别筛选,紧盯调查范围、调查方式、调查手段和统计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手数据问“出处”。对于机关公文写作而言,能够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数据固然是好,然而现实条件往往不允许,比如很多文稿都是“火着枪就响”,根本没有时间去调查,所以运用专业部门的二手数据也是不错的选择。如何对待这些调度来的二手数据呢?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甄别。一般说来,统计部门的数据比非统计部门的数据可靠,直接管理部门的数据比间接管理部门的可靠,一线部门的数据比二线部门的可靠。
二、问必要性:数据用到哪里去?
一部戏在“开机”之前,导演一般要根据剧本设计来挑选演员,要不要演员上?由哪个演员上?什么时候上?一篇文稿在下笔前,数据也不能随意堆砌,也要根据提纲设计来安排数据,比如要不要使用数据,使用哪些数据,都要综合考虑,当用则用,有的放矢。
1.为何用数据?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使用无数无非三个方面:
第一,为让表述更准确。恩格斯说:“一个事物只有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时,对它的认识才是深刻的。”数据的精确性可以弥补文字的模糊性,适当用数据说话,可让概念更清晰、逻辑更严密、表述更精当。譬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是这样表述“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国内生产总值从54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不是进行定性的描述,而是运用了“国内生产总值”这个关键指标,寥寥几个数据就把五年来的成就凸显了出来。
第二,为让行文更简洁。数据有高度概括能力,一个关键数据可抵千言万语,能起“四两拨千斤”之效。
第三,为让文稿更务实。数字与文字是两种语言符号,二者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在讲道理、谈体会时适当穿插数据,可让道理更明晰、措施更具体、目标更明确、更务实。
2.用什么数据?文稿数据并非多多益善、来者不拒,要当用则用,合理使用,有针对性、恰到好处地用,不能为了用数据而用数据,漫无目的地堆砌。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写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方面的文稿,用什么数据呢?不是说把所有与改革相关的数据都写进去,而应针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方面,比如,去了多少吨的产能?去了多少平米的房屋库存?降了多少万元的成本?
假设,你在文稿中论述一个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该选用什么数据呢?自然要有针对性,这个针对性就是上级关于“制造强国”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如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这4方面12类指标,其他的可以不写。
三、问科学性:数据品质好不好?
科学性是判断事物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的标准,富有科学依据。科学性是数据品质最直接的体现,文字工作者要有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标准,确保数据的科学性。笔者以为,有科学性的数据应具备四个特点。
1.客观。数据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作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不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数据,不随意给数据“化妆”“注水”,不玩“数字游戏”。最近几年,国家三令五申,杜绝统计数据造假,很多地方都因此受到了处分,作为文字工作者一定要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2.及时。事物是变化的,数据也会随之而变。因而要与时俱进,尽量使用最新数据。比如写一个单位半年工作总结,若用1-5月的数据,肯定不行,必须使用6月底的最新数据,否则写出来的总结就不匹配。
3.准确。准确性是数据的生命。计算的数值要准确,符合逻辑关系。譬如,笔者改过一个文稿,原文是“三年来,全省共支持新区各项资金8877万元,其中2015年4797万元,2016年1220万元,2017年2960万元。”我在修改时,下意识地把三年的资金加了一下,发现总数根本不是8877万元,而是8977万元,少算了100万元。
4.规范。公文是一种规范性文稿,写作是“带着镣铐跳舞”,每个文种都有规范的表述形式,包括数字的表述形式。在写作中,每一个数据的表述都应该做到规范。比如数据的名称、单位、口径、符号、术语等,都要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及有关国家标准规范来表述,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四、问兼容性:数据关系和谐否?
兼容性是计算机科学用语,这里指数据之间的适应性、协调性、匹配性、一致性。问数据是否兼容?就是用系统思维考问数据在内容与形式上是否存在违和感和“排异反应”?内容的兼容主要看数值是否一致,内涵是否统一,数据之间是否符合相互的逻辑关系,不相互抵牾;形式的兼容性,是指数据的规范名称、计量单位、专业符号,以及小数点的截止位数等口径要统一。数据的兼容,可以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1.纵向兼容。所谓纵向兼容,即前后数据要一致。一方面,同一篇文稿中,前后不同层次、段落中出现的数据要一致。例如,笔者见过这样一个文稿,前半部分写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是28.48%,但在后面这个数字再次出现时,却变成了28.5%,虽然有经验的人能看得出来,这是数值上作了四舍五入,然而毕竟前后不一致,读下来给人不严肃的感觉,尽管两个数据都是对的。另一方面,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稿,同一个数据口径要保持一致。笔者在综合文稿部门工作,经常发现,有些部门报来的文稿,上个月报来的稿子还在说增速是9%,下个月的文稿中又变成了8.8%,明显是前后矛盾的,每每一落实,就说稿子不是一个人报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对于文字工作者,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要关注不同时期稿子所定下来的数据,保持统一性,前后照应、统一口径,这也是文字工作严肃性的体现。
2.横向兼容。横向兼容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同样数据在不同场合下的兼容,一个数据一旦确定下来,不管用在哪里,都不要随意变形。用来向下安排工作,该是什么就是什么,用在向上汇报工作,也要实事求是,不要更具主管意图给数据“整形”。另一方面,是不同部门同一场合下数据的兼容。
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我们按省“两会”安排,与发改部门共同筹备一次新闻发布会。会上,两部门领导同时作通报。由于事出紧急,加之当时也没有与发改部门沟通的意识,所以在发布会现场就发生了数据“打架”的情形。我们给领导准备的新闻稿中说:全省电源装机容量达到了8960万千瓦,而发改部门领导的通报里却说电源装机容量达到了8550万千瓦。这下可好,同样的事出现了两个不一样的数据。我们立即沟通,原来,是两个单位在统计时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口径。虽然都没错,但会让媒体的同志无所适从,不知采用哪个好,对单位形象也会有损害。事后,我进行了认真总结,感觉到:文字工作者,不仅要扫好自家门前雪,管好本单位的数据,在某些场合下,还要善于跨部门沟通协调,管好别人瓦上霜,只有如此,方能做到横向兼容,避免不同部门的数据“打架”。
五、问拓展性:怎样开发新数据?
数据是信息时代的富矿,挖得越深越有收获。大数据时代,很多数据如同冰山之一角,绝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之下,有待我们去探索。文字工作者要顺应这种时代潮流,树立大数据思维,不仅要用好现成的数据,还要善于挖掘开发数据,在已有数据基础上,深度发掘数据“新能源”的隐藏价值,开发新数据、挖掘新价值、解锁新内涵。
1.勤于分析,开发新数据。日常数据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大开发空间。要勤于剖析数据,阐幽发微,把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挖掘出来。
举个例子来说:一篇领导讲话稿讲到全省住房的数据时,先列了两个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省存量房屋面积达19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6%”。这两个数据都是住建部门的统计数据,外行人很难品出这两个数据蕴含的意义和份量。于是,起草者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如果按照城镇居民人均40平方米需求计算,可供约50万人居住”。这相当于在原有数据上开发出了新的数据,而新的数据较之前的数据更为生动,即便是外行人,也很容易就理解了1948万平米意味着什么。
2.敢于归纳,发现新价值。如果分析是把整体进行拆分的话,归纳则正好相反,从个别数据中揭示共同本质,从一般数据中总结共同特点,从琐碎数据中发现共同规律。
譬如,一个经济运行报告对全省各州市工业作了这样的描述:“今年1-2月,全省有7个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超过全省平均增速,最高的达到17.9%,有9个州市低于平均水平,喜忧参半,极不平衡。”对全省各州市的平均增速进行了归纳,得出了“7个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超过全省平均增速”的结论,最有用“喜忧参半,极不平衡”来概括,展现了全省工业经济的总体运行特点和规律。
3.善于比较,得出新结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数据的大小、多少、高低、进退、优劣往往要在特定时空维度中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比较,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是看在兄弟单位中的位置,纵向是看与前期有什么进步,离目标还有多大差距?
笔者在单位经常读运行部门的月报,比如某年一季度的月报有这样一段话:“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比去年同期高4.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5.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这段话实际上包括了横向、纵向两个比较维度。两个方向一比较,让人对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位置就一目了然了。
六、问思想性:如何品味数据的美?
数据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数据背后散发出的深层智慧。看似普通的数据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文字工作者要学会品味数据,善于用政治家的谋略、思想家的智慧去品味数据,领悟言外之意,聆听弦外之音,探知数据背后的奥妙,释放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让冰冷的数据焕发出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
1.要跳出数据品数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站位对一个人认知世界具有决定作用。如何品味数据?站位也很重要,据笔者经验,有时候在“钻进去”的同时,还要“跳出来”,站在政治高度、思想高度看数据,以旁观者的姿态审时度势,以超脱者的状态瞭望观察,品味数据的深远味道。
假设一下,如果有人给你报来的信息中有这么一句话:“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0.1%,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你会怎么思考?表面上看,这两个数据表达的是,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