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公文
写作
点子
思维
公文写作的“点子思维”
公文写作的“点子思维”
按:研究了这么多年写作,我愈发觉得:写作本质上是一个生产过程,首先输入点状原料,进而大脑加工,然后输出立体的“文字产品”。这个过程,是从点出发,由点成线,织线为网、组网为面,最后合面成体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点状的原料是前提,如果“点”踩不准,写作就会“跑偏”,所以踩点对“内容生产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为了便于大家“踩”,本文给出了八个“点”,实际是八个思考维度,也是经营文章的八种策略。
什么是“点”?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文化里,“点”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似乎是名词,又似乎是动词,还经常被当作数量词来用,如雨点、地点、起点、小数点、优点、钟点、糕点是名词,而点名、点头、点击则是动词,一点儿、吃点儿东西,转身又成了数量词。
点这个词像流水一样,在科学的田野里,早已流淌并浸润到了物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几何学、数学的地里,乃至公文写作,故而人们总说:“文稿要写到点子上”。
为什么要说“写到点子上”?基于什么思考逻辑?公文写作有哪些“点”需要把握?值得思考。
笔者以为,人们之所以强调“点子”,是基于几何学的思考逻辑,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的最大价值就是把点状的信息网状化、系统化、立体化。大脑就像一座工厂,日常通过学习获得点状信息,这些信息好比一堆杂乱无章的原料,当原料输入生产线后,混沌关系就会被重塑,最终变得有条有理,以有序的性状呈现出来。
在生产过程中,点状的原料是前提,没有原料,生产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了原料后,关键就是生产线了,尤其是工艺技术。工艺技术相当于人的思维方式,工艺不同产出来的产品就千差万别,比方说,宝马的工艺产出来的是宝马汽车,奔驰的工艺产出来的则一定是奔驰汽车,不会是宝马,性状不同,因为“思维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那就是都需要原料输入。
写作,是一个把“文字原料”加工成“文字产品”的过程,会经历“点—线—网—面—体”的形态转换,由点成线,织线为网、组网为面,合面成体。这个过程中,“点”是前提,点踩得准不准,写作就会“跑偏”。
笔者的观点是:高效能的写作,要善于审问写作的出发点、选好问题的切入点、占领思想的制高点、触及各方的兴奋点、抓住事物的关键点、拿捏关系的结合点、凸现工作的闪光点、踩准笔墨的落脚点。
一、审问写作\"出发点\"
所谓“出发点”,即写作的初心,也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审问“出发点”解决的是写作方向问题,如果把握不准,大概率上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何审问“出发点”?我感觉关键是把握好四个“W”。
1.“Why”,即“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清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搞不清楚写作背景,下笔时就分不清轻重,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拿捏不准。所以,建议在接受任务时多交流沟通,不要怕麻烦,多问问“为什么?”,只有把意图领悟明白了,才能写出想要的文章来。现在有些同志写不好文章,很多时候就是没弄清领导意图,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测就动笔,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写作习惯。
2.“What”,即“事情”。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规律,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得定义问题,然后拆解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维度的解决方案。写公文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需要对问题进行定义,把边界定清楚。说具体点,当面对一个写作任务时,先不要着急,尽管“让子弹飞一会儿”,静下心来想想:这篇文章到底写什么?属于什么范畴的工作、存在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有条件的,还要看看之前已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收到了多少效果、哪些措施要纠偏、哪些要加强等等。
3.“Where”,即“场合”。但凡有一定情商的人都明白,说话、写文章都要讲场合、看势头,不能不分场合,蒙着头乱说一通,那样只会令人尴尬。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以为,文章想获得点赞,也必须看场合。
什么是场合?在我看来,就是文字运用的各种场景,比如会议、活动、文件、媒体等,可能对内,也可能对外,可能对上,也可能对下,或平级交流,同样的事情,在不同场合讲,表述方式截然不同。比如,同样是讲话稿,在单位内部讲,可以随性一点、自由发挥一下,而在媒体上发表,则要字斟句酌、慎之又慎。
4.“Who”,即“对象”。不管是公文也好,其他文章也罢,都是写给人看的。对公文来讲,受众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单位领导,一个是接受文章的具体单位或个人。想让你的文章获得受众肯定,就得研究对象.
以讲话稿写作为例:
一是搞清谁来讲?一般来说,机关里的讲话稿都是为单位领导代为起草的,起草者只起到一个“操刀者”的作用,文章怎么写,还得看领导,看领导的职务、风格、特点,以及对这个稿子的具体要求,符合领导“胃口”了,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满意了,也就容易受领导“点赞”了。
二是搞清讲给谁听?受众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可能是单位,也可能是个人;从身份上来看,可能是干部,也可能是群众;从级别上来看,可能是上级,也可能是下级,或者平级。面对不同的对象,怎么办?我觉得稳妥的办法就是分析受众的身份、特点,必要时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此方才算写到“点子”上,写到大家心坎里。
二、选好问题\"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即写作的切题方式。换句话讲,就是确定什么主题、开多大口子、用何种表述方式。怎样选“切入点”?笔者以为要把握三点。
第一,找准“靶心”。靶心就是文稿的中心论点、核心问题。只有找准靶心,才能明确方向,写到“点子”上。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说:“别的事我不讲,只讲工作方法,现在的中心问题是工作方法,要会做工作。”所以,在这篇讲话里,“工作方法”就是写作的靶心,所有的文字都为这个靶心服务。
第二,量准“切口”。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不同的层面,从哪个层面来谈,就是切口问题。切口有大有小,一个主题下面,可能会包含很多子论题。比如我们研究一个产业,切口就有很多,可以研究产业的现状,也可以研究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专门研究对策,甚至可以专题研究特定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遇、挑战。而一篇文章往往很难把所有问题一网打尽,怎么办?我倾向于抓关键,从小点切入,小题大作。如果贪多图大,写出来的文章往往面面俱到,似乎什么都讲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讲,这就叫没写到“点子”上。
第三,审问“曲直”。这是表述方法的问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切题方式的问题。一般来说,切题时有两种笔法,一种是直笔,单刀直入、首句破题、不绕弯子。另一种是曲笔,曲折委婉、迂回包抄,开头作一些铺垫。从表达效率看,公文一般倡导用直笔。比如,1951年中央曾指示:“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这就是提倡直笔。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要知道,某些情况下,开始点题之前,适当铺垫一下,委婉地过渡一下,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一些,否则欲速而不达,很难称其为写到点子上。
三、占领思想“制高点”
所谓“制高点”,即思考问题的格局,通常表现为思考问题的高度、深度、广度。我们说:公文须有大格局,“大格局”的实现,就需占领思想“制高点”。一篇文章怎样才能占领思想的“制高点”?我的体会有四点:
1.心居高位,讲政治。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大格局的公文,首先要有政治敏锐性,善于站在政治高度审视问题,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审视形势、提出对策,以站位之“高”彰显格局之“大”。
2.胸怀宽广,顾大局。古人说:“胸次有丘壑,笑谈无俗氛”。写文章时,胸中有万千气象,笔上方有磅礴气度。这种万千气象源自于哪里?笔者以为,就源于作者宽广的胸怀,只有有了宽广的胸怀,写作时方能立全局、谋全局、顾大局,思考时“思接千古,视通万里”,落笔时“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挫万物于笔端”,以胸怀之“广”彰显格局之“大”。
3.与时俱进,立潮头。明者顺时,智者应势。有高度的文章,应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怎么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写作者要善于弘扬时代旋律,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时代特点;善于倾听时代声音,号准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以思想之“新”彰显格局之“大”。
4.知先行后,讲理论。王阳明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想占领思想的制高点,还要善于掌握高超的写作技巧。以笔者的经验,我觉得高手往往善于在摆事实的同时,讲道理;在关注现象的同时,探求本质;善于运用科学思维、科学理论来看问题、找原因、谈思路、提措施,让理论之光照亮写作之路,以理论之“深”彰显格局之“大”。
四、触及各方“兴奋点”
所谓“兴奋点”,即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公文姓“公”,必然涉及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各方各面,所以必然要回应各方关切,说大家想听的话。笔者感觉,若想触及各方的“兴奋点”,就离不开多向度地感知问题,而向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吃透上情。具体说来,就是要善于全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战略部署和指示精神,原汁原味地把这些东西贯彻到文稿中,确保精神不夹生、方向不偏移、动作不走样、效果不打折。
其二,体察下情。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安排工作前,想方设法了解掌握下级单位的工作情况,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哪些问题基层可以自行解决、哪些问题需上级帮助解决,多听基层建议,体察基层实情。
其三,感知民情。说白了,就是善于倾听群众呼声、关注各方诉求,写出群众的心里话,把文稿当成群众与党和政府的“传感器”,准确感知群众冷暖。这种向度在写民生类的政策文件时表现的尤其重要。
其四,回应社情。怎么回应?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制定政策措施前,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处理敏感性问题时,密切关注社会舆论,针对媒体报道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作出有效反馈。
把握好了以上四个向度,感知到了各方的兴奋点在哪里了,写出来的稿子才能切中要害,叫做写到“点子”上了。
五、抓住事物“关键点”
所谓“关键点”,即决定事物发展的要害。关键点如同蛇的“七寸”、牛的“鼻子”,牵牛要牵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写公文同样也要打“七寸”、牵“牛鼻子”。问题是,什么是“关键点”,如何才能抓住关键点?我的理解有三方面。
1.盯重点。所谓“重点”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写作技巧的层面。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注重调查研究、材料收集、立意构思、修改校对等重点环节,注重主题、结构、材料、语言和表述等重点要素,方能“写”到点子上。二是解决问题的层面。写文章重点不在于写,而在于解决问题,怎么解决?我觉得还是那句话:聚焦重点,聚焦在重点问题、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承担责任的重点部门、重点人物、解决问题的重点环节、重点措施上。
2.克难点。任何事情都有难处,这里所谓难点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写作之难,这种难难在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难在遣词造句、推敲斟酌。二是办事之难,这种难在人手、资金、技术,难在关系复杂、耗时耗力。文章若想获得别人称赞,就要识难不避难,克难不畏难,着力攻克这些难点,否则是写不好文章的。
3.跟节点。所谓节点,就是我们写文章在节奏上的安排。从写作本身来看,一定要把握好节奏,什么时候搜集素材、拟定提纲、修改校对、报送审定,心中得有个谱气。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要有节点意识,善于设置节点,关注节点。比如,部署类的稿子善于“立标”,定出工作总体目标、阶段目标,让执行的人知道什么阶段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总结类的稿子善于“对标”,对照目标检查完成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