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墨至契__天壤奇宝——《四贤山水合卷》赏析_叶振英.pdf
下载文档

ID:2393749

大小:1.88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四贤山水合卷 笔墨 _ 天壤 山水 赏析 叶振英
中国拍卖CHINA AUCTION品鉴 3435笔墨至契 天壤奇宝一、人物关系 四贤山水合卷按今顺序分别是杨文骢、王时敏、张学曾、恽向四人为好友杨补所画山水小卷。其缘起在今第三段张学曾、第四段恽向二人款识,以及张学曾尾跋中均有交代。张学曾款识云:“余与无补社兄别于燕市八年矣!两京相望,莫往莫来。间或寓诗寄怀,酬和之篇尚浮沉者,每一相思,辄欲千里命驾。昨余归山阴,拟新秋至石头与无补聚首,忽以家累,旋为北征。舟次晋陵,坐道生精舍,而无补忽从天外飞来,快喜不可言。明日又当远别,临岐之赠,惟有数笔寒山。且一日欢会,不足以偿契阔,庶几籍此,时一展看,如晤言一室耳!时戊寅(1638)六月十四日,同集者为小有、龙友、含万。弟张学曾。”恽向款识云:“龙友、尔唯同集余南郭,为无补社兄画小卷,亦命余聊补数笔,志一时相聚之难耳!余拙甚不足言笔墨也。社弟恽本初。”杨补者何人?杨补(15981657),字无补,号古农,祖籍临江(今属江西清江),从父辈行商定居苏州,甲申(1644)明亡后隐居邓尉山。杨补为长洲(今属苏州)布衣,却以诗文书画闻名苏州与京城。他与当时的复社人员、文坛名流,以及朝廷要员均有交往。他善山水,与杨文骢友善,笔墨秀淡洁朗,风格有吴镇、黄公望遗意。杨补在画学上的一大贡献,是编辑了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方拱乾为画禅室随笔作序称:“无补于书法,于诗,于画,咸有瓶水天花之致而其宗式先生(按:指董其昌)若嫡系然,殆又代先生为说笔墨身矣。”可知杨补对董其昌艺术理论是非常推崇的。杨补卒后,其墓志铭为钱谦益所撰,称其:“与高淳邢昉、南京顾梦游刻意濯磨,为清新古淡之学,诗道于是乎大就。善画,落笔似黄子久。好游虞山,谓子久粉本在是,坐卧不忍舍,揽取其烟峦雨岫,绿净翠暖,用以资为诗。”但钱谦益撰处士杨君无补墓志铭对他生平行实并无太多记载,只是称赞了他的诗与画的成就。张学曾又何人?张学曾(公元 17 世纪,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人,字尔唯,号约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崇祯六年(1633)副贡,入清官苏州知府。“画中九友”之一,擅画山水,受董其昌、王时敏影响很大,学董源并出入于宋、元诸家。仿元人笔墨苍秀疏简,妍而不甜,枯而不涩,也是“南宗画”一路。此卷末有张学曾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尾跋。根据张学曾画题与跋,可略知他的行踪。他与杨补自燕京一别,阔别八年未见。崇祯丁丑(1637)他回家乡山阴,准备次年新秋到南京与杨补聚首,故可知此时杨补已经客居南京。但是他又北上京师,舟次晋陵,即常州,六月十四日在恽向斋中。恰巧此时杨补、杨文骢等人也到恽向这里,朋友欢会,次日又将分别,故画此小卷赠送杨补作为留念。从恽向的题识里也能看出来这次在他南郭斋中偶聚雅集的情况,他的这段山水是与张学曾同时为杨补创作的。恽向(1586-1655),原名本初,字道生、曙臣,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崇祯末举贤良方正,授内阁中书舍人。擅诗文、工山水,深受董其昌画学思想影响,学董源、巨然,归于黄公望、倪瓒。恽向的笔力比较强调圆劲的骨力,擅长抒写性的意致,纵横淋漓、挥洒自如。其山水境界与画学思想对其侄子恽寿平有着直接影响。张学曾提到同集之人还有“小有”和“含万”。“小有”为李长科,一名盘,字小有,李春芳之曾孙,扬州兴化人。为人豪放不羁,长于诗歌,好游历名山大川,喜谈兵。他们在恽向家中雅集,均有诗歌,李长科做了记录。张学曾跋称自己已经不记得当时所作诗句,而杨文骢的诗却存于 洵美堂诗集,题为 道生新成小筑,小有自京口至,尔唯自山阴至,余与无补自白门至,小有出数年所藏书画,月下狂饮,因即席限韵,以纪其事。因此,这次雅集实因恽向新筑房屋落成而召集。六月十四,月圆将满,美酒相佐,李长科又携来数年所藏书画共赏,故而更增画兴。李长科李小有诗集有毗陵同恽道生、杨龙友、张尔唯、杨无补限韵,诗前序纪云:“道生南郊别业新成,扁舟造访,而尔唯自甬东至,龙友、无补自石城至,不期而陡会于一日。意中之人,意外之遇,惊喜叫绝。共至阊亭,理画事至暮。月明盈阶,凉风袭袂,高酣雅谑,痛饮论心,因限韵即席赋诗,诗成共酌。此情此景,真堪傲世矣。”诗末句“此会莫教容易别,五星东聚古来难”,以“五星”比喻五位挚友。“含万”或是恽向族弟恽于迈(16031686),本名含初,SIXIAN MOUNTAIN HYDRATION VOLUME APPRECIATION两年左右,杨补亦去世。清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别录卷二记载:“张学曾山水与董玄宰、李檀园相匹,而流传更少,遍访十余年,迄未有得。留此小牍亦足自豪。”可知张学曾虽然画名颇盛,但是到清末作品流传已经很少,即使小尺牍都受到宝爱。而如这卷山水并有题跋,更是弥足珍贵。由张学曾尾跋所述,他见到杨补拿来的卷子顺序便已是杨文骢、王时敏、张学曾、恽向。这个顺序既不是按照创作先后,也不是按照年齿长幼,杨补为何这样装裱今已不可得知。再回到首段杨文骢款识,云:“崇祯戊寅(1638)六月,金山舟中背临水村图笔意似无补社仁兄正,时同舟者汪尔康、吉州杨文骢。”杨文骢(15961646),字龙友,号山子,贵州人,流寓金陵(今南京)。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人,崇祯七年(1634)选为华亭县教谕,后迁青田、江宁、永嘉等知县,为御史詹兆恒字涵万,号建湖,崇祯间顺天府贡生(参见恽氏家乘卷四十四,2007 年续修,清砚谱社印制,页 25;光绪五年刻本武进阳湖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页 482)。或是因为恽向新筑落成,他亦刚好在场。张学曾的生平,向无确切资料。清端方壬寅消夏录说:“按张学曾,字尔唯,会稽人。由中书顺治十二年(1655)任苏州太守。自幼好书画,重交游。”端方所据今已不知,但是对照四贤山水合卷上张学曾的题跋,他确实在顺治十二年(1655)出任苏州太守,但是到腊月他作尾跋时便已称“谢郡事”。到苏州后,他曾前往陆墓拜访杨补却未遇。直到杨补带了这卷来访,他们重赏旧作,已经过去十七年了。此年他题跋时,杨文骢早已被害,而恽向也已去世,李长科仍然健在。张学曾看到四人合卷,唯独感到缺少了王鉴,他期望王鉴也能画一段,以全“同社五子之画”。从今日此卷存留状况来看,这个愿望并未得到实现四贤山水合卷赏析杨文骢、王时敏、张学曾、恽向 四贤山水合卷 手卷 水墨纸本 崇祯戊寅(1638 年)作杨:22.5x102.5cm;王:22.5x127cm;张:22.5x102cm;恽:22.5x84.5cm;跋 1:22.5x61.5cm;跋 2:22.5x150cm中国拍卖CHINA AUCTION品鉴 3435笔墨至契 天壤奇宝一、人物关系 四贤山水合卷按今顺序分别是杨文骢、王时敏、张学曾、恽向四人为好友杨补所画山水小卷。其缘起在今第三段张学曾、第四段恽向二人款识,以及张学曾尾跋中均有交代。张学曾款识云:“余与无补社兄别于燕市八年矣!两京相望,莫往莫来。间或寓诗寄怀,酬和之篇尚浮沉者,每一相思,辄欲千里命驾。昨余归山阴,拟新秋至石头与无补聚首,忽以家累,旋为北征。舟次晋陵,坐道生精舍,而无补忽从天外飞来,快喜不可言。明日又当远别,临岐之赠,惟有数笔寒山。且一日欢会,不足以偿契阔,庶几籍此,时一展看,如晤言一室耳!时戊寅(1638)六月十四日,同集者为小有、龙友、含万。弟张学曾。”恽向款识云:“龙友、尔唯同集余南郭,为无补社兄画小卷,亦命余聊补数笔,志一时相聚之难耳!余拙甚不足言笔墨也。社弟恽本初。”杨补者何人?杨补(15981657),字无补,号古农,祖籍临江(今属江西清江),从父辈行商定居苏州,甲申(1644)明亡后隐居邓尉山。杨补为长洲(今属苏州)布衣,却以诗文书画闻名苏州与京城。他与当时的复社人员、文坛名流,以及朝廷要员均有交往。他善山水,与杨文骢友善,笔墨秀淡洁朗,风格有吴镇、黄公望遗意。杨补在画学上的一大贡献,是编辑了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方拱乾为画禅室随笔作序称:“无补于书法,于诗,于画,咸有瓶水天花之致而其宗式先生(按:指董其昌)若嫡系然,殆又代先生为说笔墨身矣。”可知杨补对董其昌艺术理论是非常推崇的。杨补卒后,其墓志铭为钱谦益所撰,称其:“与高淳邢昉、南京顾梦游刻意濯磨,为清新古淡之学,诗道于是乎大就。善画,落笔似黄子久。好游虞山,谓子久粉本在是,坐卧不忍舍,揽取其烟峦雨岫,绿净翠暖,用以资为诗。”但钱谦益撰处士杨君无补墓志铭对他生平行实并无太多记载,只是称赞了他的诗与画的成就。张学曾又何人?张学曾(公元 17 世纪,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人,字尔唯,号约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崇祯六年(1633)副贡,入清官苏州知府。“画中九友”之一,擅画山水,受董其昌、王时敏影响很大,学董源并出入于宋、元诸家。仿元人笔墨苍秀疏简,妍而不甜,枯而不涩,也是“南宗画”一路。此卷末有张学曾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尾跋。根据张学曾画题与跋,可略知他的行踪。他与杨补自燕京一别,阔别八年未见。崇祯丁丑(1637)他回家乡山阴,准备次年新秋到南京与杨补聚首,故可知此时杨补已经客居南京。但是他又北上京师,舟次晋陵,即常州,六月十四日在恽向斋中。恰巧此时杨补、杨文骢等人也到恽向这里,朋友欢会,次日又将分别,故画此小卷赠送杨补作为留念。从恽向的题识里也能看出来这次在他南郭斋中偶聚雅集的情况,他的这段山水是与张学曾同时为杨补创作的。恽向(1586-1655),原名本初,字道生、曙臣,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崇祯末举贤良方正,授内阁中书舍人。擅诗文、工山水,深受董其昌画学思想影响,学董源、巨然,归于黄公望、倪瓒。恽向的笔力比较强调圆劲的骨力,擅长抒写性的意致,纵横淋漓、挥洒自如。其山水境界与画学思想对其侄子恽寿平有着直接影响。张学曾提到同集之人还有“小有”和“含万”。“小有”为李长科,一名盘,字小有,李春芳之曾孙,扬州兴化人。为人豪放不羁,长于诗歌,好游历名山大川,喜谈兵。他们在恽向家中雅集,均有诗歌,李长科做了记录。张学曾跋称自己已经不记得当时所作诗句,而杨文骢的诗却存于 洵美堂诗集,题为 道生新成小筑,小有自京口至,尔唯自山阴至,余与无补自白门至,小有出数年所藏书画,月下狂饮,因即席限韵,以纪其事。因此,这次雅集实因恽向新筑房屋落成而召集。六月十四,月圆将满,美酒相佐,李长科又携来数年所藏书画共赏,故而更增画兴。李长科李小有诗集有毗陵同恽道生、杨龙友、张尔唯、杨无补限韵,诗前序纪云:“道生南郊别业新成,扁舟造访,而尔唯自甬东至,龙友、无补自石城至,不期而陡会于一日。意中之人,意外之遇,惊喜叫绝。共至阊亭,理画事至暮。月明盈阶,凉风袭袂,高酣雅谑,痛饮论心,因限韵即席赋诗,诗成共酌。此情此景,真堪傲世矣。”诗末句“此会莫教容易别,五星东聚古来难”,以“五星”比喻五位挚友。“含万”或是恽向族弟恽于迈(16031686),本名含初,SIXIAN MOUNTAIN HYDRATION VOLUME APPRECIATION两年左右,杨补亦去世。清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别录卷二记载:“张学曾山水与董玄宰、李檀园相匹,而流传更少,遍访十余年,迄未有得。留此小牍亦足自豪。”可知张学曾虽然画名颇盛,但是到清末作品流传已经很少,即使小尺牍都受到宝爱。而如这卷山水并有题跋,更是弥足珍贵。由张学曾尾跋所述,他见到杨补拿来的卷子顺序便已是杨文骢、王时敏、张学曾、恽向。这个顺序既不是按照创作先后,也不是按照年齿长幼,杨补为何这样装裱今已不可得知。再回到首段杨文骢款识,云:“崇祯戊寅(1638)六月,金山舟中背临水村图笔意似无补社仁兄正,时同舟者汪尔康、吉州杨文骢。”杨文骢(15961646),字龙友,号山子,贵州人,流寓金陵(今南京)。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人,崇祯七年(1634)选为华亭县教谕,后迁青田、江宁、永嘉等知县,为御史詹兆恒字涵万,号建湖,崇祯间顺天府贡生(参见恽氏家乘卷四十四,2007 年续修,清砚谱社印制,页 25;光绪五年刻本武进阳湖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页 482)。或是因为恽向新筑落成,他亦刚好在场。张学曾的生平,向无确切资料。清端方壬寅消夏录说:“按张学曾,字尔唯,会稽人。由中书顺治十二年(1655)任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