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
文章
写生
怎样把文章写生动?
怎样把文章写生动?
一、要有波澜
首先,凡是文章都有结构,结构又不要平淡。农业喜欢平原,文章最好不要平原。画画也是这样。最近有些画画的人,喜欢画平原,结果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平线,即使在地面上摆上一些人,一些马,画不出多少变化来。文章的结构如果像平原一样,要写好也就困难了。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文章就是平原!!!平铺直叙,很少变化,多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个一二三四还不是一级比一级高的四层楼梯,而往往只是在地平线上任意加的几条线。这样的文章就很难让人看得下去。
人是喜欢生动的。为什么这样呢?这牵涉到一个哲学问题,要由研究哲学的人来解释。我想人终归是动物,是喜欢生动的、喜欢变化的。文章怎样才能有变化?在于有正面的东西,又有反面的东西,有陈述的语气,又有疑问的语气。如果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句号,恐怕就不是好文章。好比说书的人,他说书总要有悬念,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才能吸引人。文章没有悬念,就平。海浪远看是平的,近看就不平。浪给了诗人很大的灵感。为什么呢?因为海浪汹涌澎湃,给予人一种生命激动的感觉。浪有高有低,当浪头从高处跌下的时候,就使人感到一种惊恐;接着又要看它继续发生的变化。不会写文章的人,就应当到有悬崖的海边去看看,看看自己的文章里有没有这种波浪、悬崖,有没有这种奔腾澎湃、冲激和激怒。
如果文章的每一句话,都是一样的腔调,那就可以起安眠药的作用了。这并不是说笑话。要安眠可以吃安眠药,也可以动用条件反射的作用。医院里已经在使用这种办法,他们用单调的潇潇的雨声,或者用单调的“的的的的......”的声音,好使病人能够安眠。有的文章就是起了这种安眠药的作用。这样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陈述句,都是这样、那样的,老是”的的的的”的,像用来起条件反射的作用一样。
当然文章要写得好,不在于用句号多不多,也不在于用”的”不用”的”,而在于能不能提出问题,在于有没有感情。这和作者的为人很有关系。如果作者已经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对事情无动于衷,那他就不会感到有提出问题的迫切性,就不能在文章里表现他的感情和激动。当然,这样的文章也就成了槁木,成了死灰。
这还不只是个写法和感情的问题,而且是个逻辑问题。写文章无非是要表明支持一些什么,反对一些什么,把矛盾展开在文章里,用正面的意见去批驳反面的意见。只有提出疑问,才能批驳。一篇文章,就是辩论,就应当设想是在同人辩论。这种辩论应当在逻辑上表现出来。文章平淡,就是没有反映出事物的全面!!!没有把事物的矛盾反映出来,这只能说明作者不准备去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因为作者只是反映了事物的一个片面,同事物的实际状态不一样。
总起来说,就是文章要有变化,有波澜,有辩论,有疑问,有批驳,有激动。没有这些,文章是不会好的。
二、要有具体的形象的东西
文章不生动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把抽象的东西同具体的东西适当地结合起来。这也说明作者没有反映出客观世界的丰富性。
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本质是带规律性的,是抽象的;现象是具体的,形象的。任何东西都是这样。比如商品,就有这种二重性。《资本论》就是从分析商品的二重性开始的。只有全面反映出这种事物的两重性—反映本质,又反映现象,才是生动的,全面的。不能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就是片面的。
好的文章应当是夹叙夹议的。不止是写评论,写通讯也应当这样。任何文章,如果没有具体的叙述,就不会是好文章。《资本论》就是这样的典范,它是彻底夹叙夹议。其中有事实,有形象,有分析,有议论,有讽刺,有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其他经典著作,也都是这样的。
思想是抽象的过程。任何的议论,都是从具体的事物抽象出来的。作者要说服读者,就要提出它的结论的相当的根据(我说的是相当的根据,当然不可能是全部的根据),让读者享受这个抽象的过程。
人需要抽象的东西,也喜欢具体的东西。有的小学生要逃学,就是因为老师讲的是抽象的东西,觉得不生动,不是在演戏。戏是形象的,所以人们喜欢看戏。老师讲得再生动,也还不是演戏。当然光靠演戏不行,还必须把本质的东西告诉给读者。本质的东西是人们所必需的,所以小学生不上学不行。不过这也说明人们是喜欢具体的形象的东西。而现在的评论,常常是武断,只说必须这样,应当那样,但并没有把必须这样、那样的相当事实根据告诉给读者。这里说的事实根据,包括统计数字,但不止是统计数字,还要有具体的事实。当然事实也可以概括地抽象地叙述,但只是抽象的叙述往往是不够的。没有具体事实的评论,就是枯燥无味的。
当然不是说只要有了具体的东西,就可以写好了,要写好,终归还要加些艺术。
人的思维活动如果从根本上来分类,就有形象的思维和逻辑的思维。形象的思维是回忆、想像,逻辑的思维是判断、推理。艺术家靠形象的思维,科学家靠逻辑的思维。我们报纸工作人员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不是写小说,也不是写科学论文,而是面对着广大的群众说话,写的是有关当前问题的评论,所以就要两样都有点!!!既要有形象的思维,又要有逻辑的思维;既要有抽象的说理,又要有具体的形象。
三、要有个性
文章要生动,还要有特殊的味道,要有个性。味道是指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味道。怎样才能有味道?首先要把一句一句的话说得好,说得生动。前面讲的文章要有抽象的道理,又要有具体的事实等等,都要通过说话才能表现出来。
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当然首先要看所论述的问题本身怎么样,要使所论述的问题本身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假使问题能引起兴趣,这还不等于读者对你说的话有兴趣。要使人把你的文章一直读下去,就要把话说得有兴趣。话要说得有兴趣,无非要靠说得不平常,说得好。其中还要有些笑话,有些能引起读者特殊兴趣的话。做报告、讲演也是一样,一个人做报告如果不说些笑话,又一讲就是几个钟头,那就会显得很沉闷,就难免使听讲的人精神不集中。一个人的文章要使人看下去,就要准备多说些有兴趣的话。电影、戏剧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就是因为话说得生动,有滑稽、讽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看戏如果看头就知尾,效果不是使人想不到的,那就没有味道。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议论风生”。这句话就说得生动。这个”风”,当然不是大风,不是冬天的寒风,也不是夏天的热风,而像是夏天里用小电扇扇的风。这种风会把人吹得清醒起来,会使人感到舒服。我们写的文章里,也应当有这种小电扇,把人的瞌睡都扇走。
总之,文章要写得有兴味,不要老板起面孔说一些枯燥的话。要做到这样,是要下一番苦工夫的。要下这番苦工夫,要学会这种技巧!好像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专爱说枯燥的话;话本不枯燥的,叫他一说就枯燥了。这种技巧要扔掉!
我们的评论,好的,都有一定的幽默。一年四季发表文章,没有一点幽默,是不好的。《人民日报》的评论就是这样。评论里真正的幽默是表现一个人有很高的逻辑的能力,能够把矛盾摆到一个很尖锐的位置上,使评论本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有了幽默,有了讽刺,就能加强辩论的力量。幽默就是一种讽刺,当然幽默并不都是讽刺。
有人说,说话写文章有没有幽默,关乎一个人的脾气、个性,有一种人,就很严肃,不善于说笑话。这说法不对。列宁、毛主席应当是最严肃的了,但是他们还要尽量说得幽默。可见这不关乎什么脾气、个性,而在乎他是不是认识了幽默的意义和力量。如果认识到了,努力地去学习,就可以学得幽默。机智是培养出来的,把话说得幽默的能力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要把文章写得好,写得生动,就要下苦工夫,这是没有便宜可沾的。不但文章要生动,题目也要生动;题目要生动,就要具体,有感情,甚至也可以有幽默,马克思著的《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东著的《贫困的哲学》)、列宁的《进一步,退两步》,这些题目,便都是很幽默的。鲁迅写的许多书的题目,像《三闲集》(影射有人说的“有闲,有闲,第三个还是有闲”)、《花边文学》等等,也都是很幽默的。当然不是什么题目都要幽默,这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