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如何
文稿
身材
如何管好文稿“身材”?(下)
如何管好文稿“身材”?(下)
3、
选材用材阶段
标准最好像挑刺一样严苛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文章的身材是“清瘦”还是“臃肿”,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血肉”多少上。从这个意义上讲,“身材”的管理问题,本质上是材料管理问题。
据笔者经验,材料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材料的搜集、存储,还有加工和使用。
写作者如何管好材料?我的感觉是演好三种角色,在“精”字上下功夫。
1.像税吏一样,精挑细选、百般挑剔
矛盾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见解,他说:“选用的时候,可就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捏一把,薄而成片的,还要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
高明的作者,在选材时应有百般挑剔的精神,把好入口这道关口,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选择的材料典型、生动、可靠、权威。否则,搜罗了一大堆材料,只是为堆砌材料制造了极大可能性。
2.像裁缝一样,对布料进行精心裁剪
一个有经验的写作者,在材料选好之后,不是说就万事大吉了,而要像裁缝一样,花功夫把布料裁剪好,才能顺利缝出合身的衣服来。
裁剪目的无非四个:一是使材料由宽而窄。二是使材料由繁而简。三是使材料由粗而精。四是使材料由厚而薄。总之,就是变得精炼好用。
剪裁的方法也有四种:一是归纳合并,把同一类别的材料归纳整合。二是去粗取精,删除细枝末节和冗词赘句。三是概括提炼,形成材料的核心观点。四是深度开发,挖掘材料背后的隐藏价值。这四种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分别使用,也可以多种方法配合使用。
3.像月老一样,在配对上精打细算
在使用材料时,得懂得克制,这是确保文章篇幅不“发福”的心理机制。
我感觉这和吃饭是一个道理,当一个人面对一桌山珍海味时,如果这个人是个不懂得克制的人,就会图口舌之快,大快朵颐,吃个十五分饱。
而如果是懂得克制的人,能挣脱欲望的控制,看菜吃饭、按需取材、适可而止,吃个七八分饱就行了,而不是把所有美食一举“消灭”掉。
结果是可以预测的,懂得克制的人自然就能保持苗条的身材,反之则必然发胖。
把握用材的度,需注意两点。
首先,看材料和观点是否统一,这解决的是必不必要的问题。我觉得,用材料就像月老牵线说媒,关键看双方是否对得上眼“两厢情愿”,否则无论单方看起来有多好,在一起也是不合适的。
其次,看问题表达清楚与否,这解决的是度的问题。我以为,不管任何问题,只要现有的材料已经足以说清楚就行了,并且,能用一个材料说清的,最好不要用两个。这叫“纵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4、
叙事说理阶段
笔法最好像打针一样直白
用什么样的笔法,对文章“身材”的管理也是很关键的。
一般说来,笔法有“直”“曲”之分,直笔能一针见血,直截了当;曲笔“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莫名其妙。
在具体写作时,怎样才算“直白”?我的建议是三点:
1.开门见山,不绕“弯子”
所谓不绕“弯子”,就是交代背景、陈述依据、描述过程要简略,最好直截了当,开篇破题。
中共中央在1951年就专门发出指示明确要求:“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
这个要求与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金字塔原理”一样,就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让人一目了然。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践行了这种要求,文章开篇就摆出观点:“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让读者第一眼就领会了文章主旨,表达效率很高。
2.主线贯底,不分“叉子”
所谓不分“叉子”,就是笔墨不要游离于文章主线之外。可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紧紧围绕主线来表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在逻辑要连贯。二是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条不紊;三是全篇的起承转合,衔接要自然、过渡要顺滑,做到环环相扣、层层相因。
仍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例,整篇文章始终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展开,开篇提出问题,接着分析社会各阶层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脉络清晰,没有横生枝蔓。
3.意尽则止,不留“辫子”
所谓不留“辫子”,就是叙述情况、说明问题、论述观点要收得住,意尽则止、辞达则已,不拖泥带水。
毛泽东、邓小平的文章就具备这个特点,比如《组织起来》《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文章,把问题讲清楚了就结束,干净利落,从不纠缠。
5、
遣词造句阶段
语言最好像钢铁一样精炼
语言是文章的“细胞”。文章的“身材胖瘦”,归根结底就是文字的多少。
一般说来,不管什么事物,若想让数量变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做减法”,让数量少下来。
让文章身材变得苗条清瘦,“减法”确是最直接的方法,这能迅速燃烧掉多余“卡路里”,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所谓“削尽冗繁留清瘦”。
为了便于大家做好“减法”,我也做了一些归纳,供大家参考。
1.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词句
文章写好后,尽量锤炼语言,大胆删除那些重复多余的词句、不准确或不得体的语言、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话套话。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文章写完以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这个过程就如同洗衣服,洗好后反复拧,反复晒,目的就是去除多余水分。也好比煮饭前淘米,反复淘,尽量去除杂质,否则吃起来就会磕到牙齿。
有一则制鼓的歌诀,全文原有二十个字,“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睛和落雨,打起一样音。”后来在传诵过程中,被人们改为“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音”十二个字,一个秀才在记载这则歌诀时,又删成八个字:“紧蒙密钉,晴雨同音。”由二十个字改成八个字,仍不失原意。
这说明,许多语句在不违背原意的条件下,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精练再精练些。
2.让语言简洁明快起来
任何文章,因为简洁,所以明快,简洁是形,明快是势,一静一动,共同营造了文章的调性。
怎样才能简洁明快?大致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炼词上,酌情使用缩略语或简称,这样可以减少不少字句。二是在用句上,尽可能用单句、短句,少用复句,慎用长句,尤其是复杂的“欧式长句”。
大家在学习十九大报告时,应该注意到了,报告使用了大量缩略词,如“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这段话里连续用了四个缩略词,文约而事丰,起到了化繁为简、以少寓多的效果。
同样,在这个报告里大量使用单句、短句,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简洁明快,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3.保持语言修辞的克制
所谓克制,指的就是在写作时不滥用语句。
如何做到不滥用?我的理解有四点:一是抒情要慎重。二是修辞要恰当。三是叙事要直白。四是语言要简洁。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学生第一次写的年度总结,一开头他就这样写:“‘嘀嗒’!‘嘀嗒’!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的时间在转瞬间消失了,这一年中,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厂面向辽阔奔腾的大渤海,背靠日夜火车如梭的京山铁路大动脉,紧把着首都、天津的大门口……”。
这就是不恰当地运用了文学的修辞手法,用写小说散文的手法来写总结,显然是不合适的。
当然,公文里也不是说不能修辞,必要的修辞还是要的,但要适度恰当。
什么叫恰当?就拿常用的排比来说,至少要注意两点:一是从修辞的初心上讲,不能为了排比而排比,无端堆砌辞藻,以文害义。二是从修辞的形式上讲,排比的数量也要适当,不能排得太多。
多少叫不太多?我的体会是三到四个为宜。
比如:“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这段话连续用了三个“40年…”的短语,形成排比,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
4.学习“数学式”的表述方法
数学,是一种趋于无限简洁的语言符号,数学式的表达方法,体现的就是简洁、明了。
怎么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就在把握有效的叙述、说明和议论方法,尽量使用综合、归纳、概括等法。比如,对交叉内容进行归纳,对繁杂材料进行概括,对零散情况进行综合,对空泛观点进行提炼。
如,“概括起来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把复杂的情况用“五六七八九”几个数字就说得清清楚楚,如果没有归纳概括,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