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文里的那些“逻辑”.docx
下载文档

ID:2392818

大小:17.44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公文 那些 逻辑
公文里的那些“逻辑” 公文里的那些“逻辑” “这部分不通,再顺一顺。”这是审稿过程中常听到的话。 什么是“顺”,如何才能“顺”? 我感觉,一篇文章顺不顺,关键看脉络清不清,而脉络的实质则是逻辑,所以,顺与不顺,说到底,还是逻辑问题。 在美国著名认知科学家、语言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看来,写作的本质就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 把网状的事物线性地展开,靠什么?当然靠逻辑。这里所谓“逻辑”,不全是逻辑学范畴里的逻辑,而是特指行文的脉络和串联文字的线索,是带引号的逻辑。 在我看来,“逻辑”犹如文章的经络,“逻辑”不通则经络不畅、气血不活,文章也就不顺,唯有理顺“逻辑”,才能舒筋活血,让文脉畅通起来,让杂乱无章的事物“线性”地呈现出来。 写作中,有哪些“逻辑”可循呢? 1.时间“逻辑” 什么时间逻辑? 说白了,就是事物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来的先后关系。 为什么要讲时间逻辑? 因为自然界中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从开始、发展到结束,从过去、现在到将来渐次递进,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公文写作要善于用时间顺序来铺展观点和事实,以时间为线索来串联文字,才最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例如: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三个段落结构严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铺展,从昨天讲到今天,展望了明天,一线贯穿,层次递进,让思绪沿着一条明晰的线索穿越古今、直达未来,很容易记得住。 2.空间“逻辑” 什么是空间逻辑? 我的理解就是,事物在空间里呈现出来的位置关系。 为什么要讲空间逻辑? 因为任何事物不仅存在于时间维度里,也同样存在于空间维度里。在空间维度里,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位置坐标,相互之间有位置关系,比如远近、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 那么,一篇文章要想客观、准确地描述事物,就得按空间的变化规律来铺陈观点。 例如: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我省工业经济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市场需求普遍减弱,国际贸易陷入低迷,经济增长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受“三期叠加”、结构性矛盾和外部环境影响…… 从省内看,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交汇叠加,我省将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成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 这段文字按空间范围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大到小的顺序来铺排,就像给人一个望远镜,通过调整焦距,很顺畅地就把风景一览无遗。 3.事理“逻辑” 什么是事理逻辑? 我的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客观事物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另一个是人为解决某个问题所设立的规定、程序。 为什么要讲事理逻辑?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化都有其规律,比如一个人从出生、成长到死亡,自然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另外,任何一个行政机关,处理公务都得依法依规办事,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都有特定的规范,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 正因为有事理的存在,所以写公文时得按照“常理”来铺排内容,不能天马行空,语无伦次。 例如:某领导在全市城市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三个问题: 1.落实规划设计“三高”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2.落实建设施工“三化”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3.落实管理经营“三精”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内行都知道,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个环节有前后逻辑关系。从理论上讲,没有规划,建设便无法进行,没有建设,管理便是无本之木,本文的结构正是遵循了这个逻辑,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地进行的。 再如:一篇名为《紧盯三个环节,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稿讲了三个问题: 一要强化教育的引导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二要强化监督的制衡力,规范权力的运行。 三要强化惩治的震慑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这三个问题也是有内在逻辑的,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教育、监督和惩治是三个重要的环节,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一般为事前教育,事中监督和事后惩治,所以在表述时必须按这个逻辑来展开。 4.体例“逻辑” 什么是体例逻辑? 即不同文种所特有的框架结构、表述范式。 为什么要讲体例逻辑? 因为公文是一种规范性文稿,什么文种干什么?对上还是对下?都有明确规定,甚至具体内容由几个板块组成,每个版块写什么?也都是有讲究的。所以在公文写作里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镣铐,我想肯定有体例的规定性在里面,显然,只有遵循了文种的特定体例、范式,才能写出所谓通顺的文章来。 比如,写总结类的文章,不是说拿起笔来把成绩罗列一大堆就完事了,而是有特定的行文逻辑。 逻辑一般是:先写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然后再写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 如果只写成绩,不写问题、对策,那么行文“逻辑”是不全的,甚至把次序颠倒过来写也不行,那样会让人不知所云。 写计划类文稿,也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措施在哪里,因为计划在理论上是对工作进行预想性的安排部署 逻辑一般是:这是一个什么问题(事物、工作)?先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回答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回答必要性或重要性,最后再来回答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原则、目标、任务、措施等。 而写调研报告的逻辑则有所不同,完整的逻辑是:先对工作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必要时可以分析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么一个过程。 5.推理“逻辑” 什么是推理逻辑? 就是在文字表述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安排内容的先后秩序。 为什么要讲推理逻辑? 因为任何文章都要表述观点,并让读者真心接受。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论证,在论证方式中,逻辑推理显然是一种说服力极强的论证方式。 在逻辑推理中,“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较为常用。什么是“三段论”?就是先讲一个大前提,再讲一个小前提,然后推演出一个结论。 这样说起来太抽象,举个例子来说吧。 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为例,他在论证张思德同志牺牲的重要意义时,就用了“三段论”的推理方法。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一开始就立了一个大前提:“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接着,提出了小前提:“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最后,得出结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样的论证逻辑清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有一定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是文字表述的逻辑遵循。 6.总分“逻辑” 什么是总分逻辑? 我的理解是,事物的整体与局部、观点的综合与分析、事物面上和点上体现出来的逻辑关系。 为什么要讲总分逻辑? 因为在写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必然要进行综合与分析,既论述整体,也观察局部,既讲面上的情况,还看点上的特点,这样才会让人对事物有更立体的理解,所以总与分是绕不过去的逻辑问题。 写公文,要学会总分结合、有总有分、该“总”的时候“总”,改“分”的时候“分”。 例如: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严峻的形势中取得这样的成绩,过程是十分艰难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非烟工业发挥了“顶梁柱”作用。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动力源”作用。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变速箱’作用。 四是重大项目发挥了‘支撑性’作用。 五是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助推器’作用。” 这段文字首先进行了概括评价,“过程是十分艰难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并概括了“五个特点”,然后依次分析五个特点是什么,先总后分,总分结合,总和分之间没有违和的感觉,逻辑上是顺的。 再如: “据统计,整个普查期间,××省共投入人员2768人,其中普查办764人、收藏单位1268人、专家436人、志愿者300人。落实普查经费7791万元,其中省本级落实471万元,地市级落实2007.47万元,区县级落实5312.53万元。” 这段文字有总数,也有分项的数目,逻辑自然而顺畅。 7.矛盾“逻辑” 什么是矛盾逻辑? 即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表述问题,配对使用。 为什么要讲矛盾逻辑?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有好必有坏,有优必有劣,只有把握这个逻辑,才会对事物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这要求我们,在描述一个事物时,考虑到问题“这”一方面时,还要考虑“那”一方面,拿工作总结来说,写了成绩和效果时,千万别忘记分析存在的问题,这就是矛盾逻辑的运用。 例如: “2017年,是全省工业经济攻坚之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打响工业经济攻坚战,稳存量、扩增量、育新业、强载体、促融合、优环境,工业经济攻坚战初战告捷,取得明显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工业发展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不强、水平不高等主要问题依然突出。” 以上内容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写成绩的同时,不忘分析存在问题,然后引出下步措施,给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感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