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里行间》序_李怀宇.pdf
下载文档

ID:2392447

大小:2.45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字里行间 李怀宇
在青春岁月里,我读过许多文学作品,做过天真的文学梦。涉世渐深,经历春风夏日秋雨冬霜,感受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渐悟人生是读不完的巨著。念天地之悠悠,心灵的密码尽在字里行间。2020年后,居家的时间越来越多,我得闲重字里行间序李怀宇界有迹可循。清代山阴人金缨编纂格言联璧,其中有“人生四看”之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个人境界和群体境界均可见于担当、襟度、涵养、识见。自其大者而观之,与天地万物相承接;自其小者而观之,一言一动莫不与平素蕴藉息息相关。曾国藩平生不打诳语,独于家书中屡放豪言:“吾湖南近日风气蒸蒸日上。凡在行间,人人讲求将略,讲求品行,并讲求学术目前能做到湖南出色之人,后世即推为天下罕见之人矣。”蔡锷笔下也不乏壮语:“总之,我湖南一变,中国随之矣。”乱世残阳下,湖南人的底气何其足,口气何其大;孙中山、蔡元培、陈独秀、章太炎,这些在中国近现代政教学界执牛耳的人物,全都盛赞过湖南人,他们的褒扬何其美,推崇何其高。笔者并不想沿着赞美湖南人“武烈之性,文明之象”的标准线路直达终点。全面展示湖南人的精神境界,既不蔽美亦不掩恶,既不昧功亦不讳过,才是正办。其实,早在同治年间,湘军名将曾国荃就坦然承认过湘人身上存在明显的短板:“吾楚近一二十年来,负闻望者不乏贤豪,迹其岸然自立,本可敬慕,但多欠宽广胸襟,故于圣贤以仁存心、以善养人之学往往差一层”有个例子很典型:同治三年(1864)三月二十四日,在湘军攻打天京初露胜机的节点,曾国藩写信提醒湘军大将曾国荃:“城内放出之妇幼,迪庵前在九江一概不收,仍送进城内。一则城内饥饿者多可致内乱,二则恐贼之眷口从此得生也。望弟参酌。”曾国藩让曾国荃参考湘军大将李续宾于咸丰年间攻打九江时的老办法,将金陵城内放出的妇孺仍复驱赶回去,以增加敌方内耗,也可防止敌军将士的眷属趁机漏网逃脱。一旦功利占据上风,人道、人性必为之偃息,境界降维势所必然,这还是那位被世人交口称赞的“圣相”曾国藩吗?曾国藩是个多面体,其中标记为“残忍”的剖面触目惊心。曾国荃感叹吾楚贤豪“于圣贤以仁存心、以善养人之学往往差一层”,还真不是故作谦虚,而是客观事实。后来,曾国荃率军打下天京,这座六朝古都所蒙受的浩劫可谓目不忍睹,口不忍言,赵烈文亲临其境,在能静居日记中记下了一笔笔细账。曾国荃所承认的在仁心上“差一层”,怎么看,都不止差一层。近代学者杨昌济也曾记下一位外地朋友对湖南人的评论:“湖南人求其能负气者不难,惟性情厚者难得耳。”杨昌济肯定此说“是亦名论”。这就从侧面提醒湖南人:狠辣过头,仁厚不足,固然利于立功,但悖于行道。(王开林:湖南人的境界,岳麓书社2023年版)前言后语95读当年喜欢的书,似有新悟。在人生的旅程中,免不了寂寞,避不开风波,测不准变幻。世间没有恒常不变之事,如今的形势何尝不是千年未有之变局?文学虽为无用之用,却可以治疗心灵的伤痛,拓宽蜗居的境界。在我的访问生涯中,见过幻象,听过流言,沐浴风和雨,面对权与利。人间万象与书里乾坤互证,别有一番滋味。当我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已然告别了四处奔波寻师访友的时代。有时我会想,如果当年读多一点书或者遇多一些事,也许我提出的问题会更有深度,观察的视野会更为广阔。因此,重校这本书,我仿佛在重温访问时代的困惑,探求世界的新奇,叩问人心的冷热。这本书是我的文学访问记,也是我的青春心灵史。文学是人学。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可视为“人的文学”:关心百姓的疾苦,捕捉人间的冲突,探窥人心的奥秘,字里行间深含人道主义。在我的访问里,人道主义始终是核心精神。人和人相遇,常讲因缘。我格外珍视人和人交往过程中的人情味。而当我访问了这么多人以后,才渐渐懂得知人论世何其难。有时候一席谈后就品评人,是完全靠不住的。人心如此复杂,即便深交,所见未必客观,所评也难公正。对人的品评很主观,你喜欢的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讨厌的人,也可能正是别人欣赏的人。在见识种种人事后,我想起胡适先生所写的条幅:“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现实世界的真相,往往需要旁证和辨别,读书阅世要有怀疑的态度。在文学的世界里,悲悯、同情、宽容,常常是理解人的关键。中国向来文史哲不分家。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史学经典,也是文学名著。太史公运用了想象力来重构历史,通过生花妙笔让兴亡遗事复活,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好像重现在我们的眼前。古人的喜、怒、哀、乐,以至虚荣、妒忌、轻薄、负心等心理状态,今人好像能直接感受得到。史学家的想象和小说家的想象是极其相似的,不同的是史学家的想象要在一定的时空之内,并且必须受到证据的限制。而小说家的想象即使天马行空,也是世间万象的折射。英雄、才子、美人、小人跃然纸上,江湖侠客、世俗侦探、奇妙历险、科学幻想层出不穷。历史与现实,虚构与实证,假作真时真亦假,文学不仅开阔了读者的视野,更创造了一个个梦幻的世界。在精神之旅中,也许我们还会思考哲学的问题,天与人、诗与真、善与恶,人生取经路上不但经历了八十一难,更产生了千万个为什么。世道如此坎坷,人海如此苍茫,古今之变与天人之际无法尽付文字。中国文字的奥妙,我曾千百次努力地学习、尝试、理解、感悟,多年苦练的心得,细看不过是一点皮毛。陈之藩先生在变幻时代不甘心地提起笔:“我们当然对不起锦绣的万里河山,也对不起祖宗的千年魂魄;但我总觉得更对不起的是经千锤,历百炼,有金石声的中国文字。”字里行间描绘的万千世界,力透纸背的往往是悲天悯人的境界。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二三素心人,不来常思君,即使一时无法饮茶畅叙,而凭几卷书,读纸上风云,偶有共鸣,会心一笑,便可得宇宙人生大自在。字里行间的妙趣,在风雨中更能体会一二。但愿苦口良药能除病毒,醒世良言能解心结,度一切苦厄。本栏目责编:封木林前言后语9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