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结合”中文化包容性探究_石章臣.pdf
下载文档

ID:2392099

大小:1.22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两个 结合 文化 包容性 探究 石章臣
继续教育研究 年第 期“两个结合”中文化包容性探究石章臣韩东(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摘要:随着中国发展的日益繁荣昌盛,不仅物质生活的需求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高,而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一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充实。在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发展的理论支撑与科学指南,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人们为马克思主义所吸引,并渐渐将其融入精神生活中,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精神层面进行了“会面”。为了证明二者具有相互包容性,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差异性与同一性,从而说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包容性特征与其价值,最终希望能将二者的包容性及其价值来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与国家的发展。关键词:“两个结合”;文化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文化是非常难以进行精准定义的“上层建筑”式的概念。在广义层面,文化泛指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所造就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在狭义层面,文化泛指每个不同形态社会所拥有的独具其特点的意识形态及其衍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总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它映射着该民族的前进轨迹。每个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形式,同时其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前进而进化。它是一定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体现,并且会对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成功培育了特有的中华文化,建构起了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精神家园,为中国各民族儿女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底蕴支撑。与此同时,近代以来的历史现实也展示出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如果放弃了自身的文化底蕴,那么国家与民族很有可能会产生由内而外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悲剧。故而,中国大力宣扬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历史上的需要,更有面对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理论观点,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也大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这表明二者间必然有着文化包容性,而此正是探究发掘的核心目的及出发点。一、“两个结合”中的文化底蕴(一)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领头创建,而后每个时期、每个国家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如列宁、毛泽东等伟人持续实践与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把文化作为其内容的形式载体传播开来的,故在此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而在其中又包含诸多理论观点,例如共产党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 的 压 迫 条 件、新 的 斗 争 形 式 代 替 了 旧的。”这表达了马克思主义者对阶级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写到无产阶级如何为自身及人类解放作斗争进行了铺垫。这些理论观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影响着各个时代、各个国家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大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及无产阶级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定为指导思想,它包含了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原理,后来苏俄发展社会主义时期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发扬,同时还有随着中国一路发展起来的逐渐丰富和进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释在前文中,已经初步谈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那么以下主要谈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精神指引能力在这种精神指引能力中,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人文主义精神。从古至今,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扎根于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魂中,它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得以繁衍延续的精神标杆,它指引了中国各民族儿女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在它的指引之下,每个时代的中国都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他们从小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深受爱国主义精神指引,在祖国需要之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在当今,爱国主义精神的这种指引能力也应随着历史大势的演变,结合近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模式,融入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去感受时代加之于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从而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说到人文主义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在学派思想以及艺术创作领域一直颇有建树,创造出众多文化宝藏和许多到现在依旧广为流传的知名学派,如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因此在古代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世。人文主义精神的功能表现在通过指引人们对文学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从而不断创造出富有真理性的哲学和文学理论,达到极高的精神及思想境界,再通过这些创造出的富有真理性的哲学和文学理论,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结合当今时代发展,对当代学生而言,人文主义精神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向善好学之心,拓宽他们的思维,还可以陶冶情操,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并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的根和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学说逐渐蛰伏,儒家、道家及法家学说进一步兴起,并且与以往不同,后世的儒家、道家及法家学说兼容并蓄地参考了其他学派学说的理论观点,从而进一步完成了对自身的丰富发展。之后不论是经历汉唐之变,还是元明更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始终没有为朝代更替所遗弃,只是在学习前人学说的后辈继承者手中继续拓展,发扬出更多的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例如到明朝时儒家学派中的王守仁先生,他提出“心学”,汲取了部分道家文化核心要义,结合儒家文化,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至今在国际上都广为流传。在近现代中国经历诸多历史的变迁,遭遇了内忧外患,成功地刮骨疗毒,最后获得新生,并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旧还在延续并且在近年愈加绽放出其特有的文化底蕴魅力,在中国的各方面改革与发展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起到了愈发重要的功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更是在这种发展中得到了升华,更加强了自身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其海纳百川的特性上。在秦朝时,该包容性体现在由春秋战国后的各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逐渐融合为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并收。后来成为主导的汉族又兼容并蓄了其他地区的各个不同民族,而这样的不同民族兼容并蓄直到清朝末期都还在进行,当时的满族就是逐渐与汉族融为一体。而这种国家历史上各个不同民族不间断融合的过程,在外国是几乎不可见的,这种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水乳交融,也代表着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物质资料以及文化差异也在不断地水乳交融。比如在隋朝时期,印度的本土佛家文化传入中国大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快地包容了此种外来文化,并且各家学派逐渐地与该种外来文化进行相互沟通学习,使得该外来文化逐渐变为富有继续教育研究 .,中国文化色彩的文化。而在近现代以来,由于发生了许多历史大事,中国本土越来越多地接收到了多种多样的外来文化思潮,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以开放及包容的态度接纳它们。而与历史对比,当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文化,而是本土各家学派文化与各种外来不同文化包容并蓄后的新生的文化。古时曾有名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里的“生”可理解为创新创造。而中华文化的创造性是根源于它自身所拥有的包容性。中国古时有兼容并蓄的说法。兼容并蓄即中国文化的一种新生方式,此新生方式是把许多不同类别的文化包容在一起,兼容并蓄成为一种“新文化”。由古推今,在当今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国改革开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异同(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异在分析完二者的本源及特点后,可以看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差异性的,这主要体现在:.二者的形成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于 世纪 年代诞生于西欧,在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诞生的经济基础是工业。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受其影响,法国与德国也逐渐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提升,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因为当时生产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资产阶级得以发达,而相对应的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进行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都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资本主义矛盾演化和工人革命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诞生铺垫好道路。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共产党宣言的公开问世为其形成的标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源于上古伏羲时代的文化,而后分裂为以炎黄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以蚩尤为代表的三苗文化和以大禹为代表的长江文化。而后在夏、商、西周、春秋时期,随着劳动力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了鼎盛繁荣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具有独自特色的原生态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因此催生了与其经济基础相对应的文化,也就是一直为人们所传承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文化,而后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各学派传承者丰富拓展,一直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已然不再仅仅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不再以某一家学说为主,而是各家各派学说的集大成者。.二者的形成有着不同的阶级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二者的服务对象即服务的阶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文化诞生于工业文明时代,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主流为资本主义,它的基础是工业,所服务的对象是无产阶级,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与资产阶级作抗争;而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于农业文明时代,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是奴隶制社会到封建主义社会,它的基础是农业,经历了多个时期的转变,所服务的对象从开始的教化人民熟练运用器具养活自身,到春秋战国后,儒家、法家、道家等学派为了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然而经历了不同朝代、不同国家的演变后,各家学派逐渐变为调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理论学说。(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这说明二者是有同一性的,这主要体现在:.二者拥有相同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文化主张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以人为本的思想精华,如在历史上的商周时期,周公就曾提出过“敬德继续教育研究 .,保民,以德配天”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天命”不是恒久不变的,而为了能使天命稳固在统治阶级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身修德行,同时还要保护人民、顺应民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后续的文化大家也提出了类似的学说观点。如孔子提出“仁治”的理论,认为只有爱护人民,以“仁德”治国,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使国运长盛不衰。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以水与舟的关系比喻人民与统治阶级,认为统治阶级建立政权要依靠人民,人民对统治阶级及其政权具有决定性作用,得到人民认可则统治阶级及其政权才可以建立,得不到人民认可则统治阶级及其政权建立了也会被推翻。这诸多观点较之于先更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更加突显了人民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与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