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刘东卫:接受复杂而又意义深远的挑战_刘东卫.pdf
下载文档

ID:2392039

大小:708.40K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对话 刘东卫 接受 复杂 而又 意义 深远 挑战
46CA:请您介绍一下工作室成立的背景。刘东卫:我所主持的刘东卫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当时我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调任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任执行总建筑师。标准院是从原建设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的中央科技型企业,始终坚持承载国家建设事业重托和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基本定位,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鼓励下,工作室成立之初除了致力于住建部住宅建设创新方向的住宅工程规划设计项目外,还大量、持续投入地做“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住建部相关行业科技发展研究课题。当时国家正在开始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住建部新时期的住宅工业化工作也处于启动的时候,非常幸运的是,这两个行业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与标准都是由我们工作室牵头承担的。自始至终我们团队的定位与基调,是行业科研工作和设计创新工作并行推进、相辅相成。标准院以国家与行业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为立院之本,我们部门也从事住宅方面国家、行业与团体标准的研编工作。2010年以来,工作室与装配式建筑标准和公共租赁住房标准研编工作有着“不解之缘”,标准院时任领导交给工作室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这两本标准的编制工作。我国作为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住宅粗放开发而积累的严峻课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建筑业发展模式与房地产转型课题一直是工作室住宅设计探索的重点方向之一。工作室的设计项目幸运地成为集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与日本日中建筑住宅产业协议会签署的中日住宅示范项目建设合作意向书的百年住宅示范项目。工作室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承担着百年住宅示范项目技术研发与系列化设计项目,联合国内外六十多家产学研用的高校、企事业单位,创建了百年住宅产业联盟,共同从行业和产业角度去探求寿命长久、品质优良、绿色低碳的新型住宅产品。令我们欣慰的是,十几年来百年住宅项目虽然小众,但在全国设计实施了十余个项目,以新发展理念、新建设标准、新产品供给,从设计方法、支撑体系、集成技术与施工方法等多维度、全过程系统攻关,到标准制定、专著论文、技术推广,希望为找寻住宅设计方向的同仁们提供一些思考。CA:工作室成立以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或挑战是什么?刘东卫:工作室的核心团队始终在20人以下,围绕住建行业发展战略与标准院定位,积极开拓住宅设计与研发新领域,着力长远的住宅研究方向建设,注重设计、科研与学术并举。除了住宅设计实践项目之外,工作室对科研与学术投入极大,也面临生存经营压力,特别是作为专注于住宅设计研究的团队,其设计项目受社会经济、政策与市场影响较大,工作室如何走出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困局始终是面临的挑战。好在工作室没有卷进市场化的设计项目厮杀,在院领导的鼎力支持下,依托标准院平台,一如既往地坚持做一些对国家和行业有意义的事情。十几年来,伴随着国家住房事业与技术发展,工作室设计实践大多都是民生福祉性质的,如高龄居住项目、住房保障项目、住宅更新改造项目、装配式住宅项目等。这些设计新方向的开拓对于团队的科研设计能力要求高,团队压力大,其时间与成本投入极大,尤其在人才与能力方面面临突出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北京青棠湾公租房项目以国际先进的绿色可持续住宅产业化建设理念,研发了新型建筑支撑体与填充体建筑工业化通用体系,落地了建筑主体装配和建筑内装修装配的集成技术等,实施了新型支撑体填充体的建筑体系与装修部品化技术,联合国内外十余家产学研用的科研、设计和生产施工等单位进行科技攻关,力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破解公共住房寿命与能源资源问题、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培育部品产业方面进行探索,期望能对我国广大建筑师的创新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刘东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装配式建筑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产业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化分会副理事长和适老化建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学委会副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人居委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国家人社部与国资委“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大师奖”等荣誉。长期致力于我国住房建设于居住建筑研究与实践,包括保障性住房、高龄居住与养老设施、可持续住区与绿色低碳住宅及新型工业化住宅等。主创设计的居住建筑工程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住建部住宅小区优秀规划设计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和广厦奖等。长期专注并主持国家与行业科研课题攻关和工程设计创新技术研究,负责的科研课题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和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等。对话刘东卫:接受复杂而又意义深远的挑战TALK TO LIU DONGWEI:TAKING ON COMPLEX AND PROFOUND CHALLENGESCA 2023/03 当代建筑 47CA:我们知道居住建筑范畴是广泛的,不仅包含住宅和租赁型公寓,还包含了老年居住,您可否谈谈您对老年居住的一些看法和研究初衷?刘东卫:20世纪90年代初到日本的留学经历,对我的老龄化认知观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尤其是我个人家庭和父母居住的部队干休所叔叔、阿姨的30年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去思考。在我国城镇人口高龄化、失能化,家庭空巢化、少子化交织发展的老龄化背景下,关注和改善城镇高龄失能失智和独居老年人群体的照护问题,已成为当前养老事业亟须关注的焦点性课题。团队在建筑学科领域的老龄化设计研究,可分为适老化居住建筑和养老设施建筑两条学术研究主线。我们在2015年策划并主持了建筑学报特集适老设计研究与实践,对我们近年来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在2018年又策划并主持了建筑学报特集高龄老人照料设施研究与实践,聚焦“高龄化时代养老建设策略与设计研究”主题,以期通过对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梳理与思考,厘清城市高龄人口介护养老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模式、设施建设的策略与效应、设计理论与空间操作方法,思考养老设施建设的战略框架和路径选择,寻找适合我国高龄人口养老需求的养老设施可持续发展之策。2022年,我们与贵刊当代建筑合作,策划并主持了适老环境营建特集,这是在当前我国由老龄化社会全面进入老龄社会之后,行业内面对老龄化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的前瞻性探索。在设计实践方面,我们团队与清华大学、日本立亚和大量国内外优秀部品企业实施了十余个北京首开寸草高龄养老设施系列项目。设计强调与城市社会发展高龄者养老设施环境建设问题相结合,结合城市复合介护型养老设施建构与供给,探索高龄养老设施及社区环境建设方向。首开寸草学知园项目位于北京市亚运村社区,从既有社区建筑原有的外在形态与内部功能特征出发,对老旧社区再生、既有建筑的改造是基于对城市原有特征,通过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使其具有新功能和社会意义,使得社区发展的痕迹延续地留存下来,为亚运村高龄者养老设施环境建设发挥新的价值。项目设计不仅在建筑的延续性方面,还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探求建筑功能与形态的意义所在。CA:您觉得“大院”中的工作室有什么独特性?刘东卫:一提“大院”两个字,对于我们在“大院”走过30多年的人来说,直觉上最有感触的是两点,一个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再就是一种老一辈治学传承的人生基因。这种经历和基因让我们油然而生的使命与责任,也许是所谓央企“大院”出来的建筑师也好,团队也好,骨子里自然生长的“独特性”。他们很少带有个人主义的色彩,更多的是展现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也使其建筑设计在科研上更具深度、在社会上更具广度。“大院”首先给予我极其独特的求学与从业经历,再就是给予了我更高平台和更多机会。我于20世纪80年代到北京读硕,之后师从清华大学吕俊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毕业之后到建设部直属的科研机构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几十年间,经历了名字的变化、企业的合并重组等,但我始终是在一个“大院”工作。受新中国建设科技与住宅建筑领域的我院著名学者、前辈们赵冠谦、窦以德、童悦仲、开彦、马韵玉、程述成、韩秀琦等,以及原建设部住宅小区试点办公室专家、白德茂、张菲菲、王仲谷和吕振瀛先生的言传身教和熏陶,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并受益终身。20世纪90年代,在“大院”的推荐下,我作为访问学者赴日留学,在原九州大学著名学者青木正夫先生门下,学习建筑计划学、住居学和农村建设,回国后一直从事中日建筑和住宅建设方面的交流研究工作,持续与藤本昌也、松村秀一、小林秀树、川崎直宏、泷川光是、加藤多加年先生等著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都市机构、日本住宅中心、松下、骊住等全产业链企业专家共同合作。此外,以开放建筑鼻祖哈布林肯先生为中心的国际开放建筑组织的领军代表欧洲埃伯勒教授、肯德尔教授、南一诚教授和贾倍思教授等进行持续交流学习。这些经历都离不开“大院”的支持。这些珍贵经历与德高望重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使我们除了从建筑师角度来思考建筑基本问题外,更会以不同视野去思考社会、经济、文化问题与建设的广义发展问题,以及城市居住与可持续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去深刻理解建筑设计实践在不同社会时期所肩负的使命和意义。CA:正如您所说,“大院”工作室自带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相对个人事务所,社会上能听到的“大院”工作室宣传和声音似乎不够响亮,更多是与脚踏实地的施工图与技术问题相关,而天马行空的创作型明星建筑师相对少见。请问您怎么看这个现象?您作为在“大院”成长起来的一代建筑师代表,对于目前在“大院”中成长的后辈们有什么建议?刘东卫:住宅建筑设计也许本就是在平实化生活的脚踏实地与感性化创作的天马行空中,以及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要因之间,呈现一种自然、和谐的平衡。建筑设计创新不仅体现在建筑外在与设计创作思想上,对于居住生活而言,也体现在内在,如产业化技术创新、健康舒适性能产品研发创新、内装技术与空间适应创新等方面。比如,我们之前做的北京雅世合金公寓项目历经“十一五”时期,正值国家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年。一个只有5万多平方米的项目,却是一个肩负着许多内涵与要求的特例。一方面,项目是中日技术集成型住宅的示范项目,把国际先进工业化建造理念、体系和部品集成技术通过两国共同研究,以建造示范项目的方式落地;另一方面,这个项目也是国家“十一五”研究课题的示范项目,当时结合团队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研究课题“中小套型高集成度住宅全生命设计技术、系统及产品研究”,把住宅产业化发展及普适性工业化住宅方向的攻关研究与日本技术集成住宅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项目引进了国际先进理念及其集成技术,将当代国际领先水准的SI住宅体系及其集成技术全面应用,是国内外同仁们对中国新型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系统研发的宝贵建设实践。中国人口众多,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性阶段,城镇住宅的建设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因当前传统的住宅发展模式及其建造方式所造成并频发的住宅质量等社会经济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关切,亟待多方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住宅开发建设作为一种具有社会与生活属性的特定产品,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因其建设量大、面广等特点,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注重长远的发展模式和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加快转变住宅发展理念及其建造供给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当前,在住宅建设中资源消耗高、建造水平低、建筑寿命短、质量品质差等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更因其不具备后期可更新性和对未来社会生活发展适应性,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模式和当前的“大拆大建”行为等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需要在住宅发展理念、供给模式及建造方式等方面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每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初入职场时要更有思想和规划,而且我也相信在后辈的集体努力和智慧下,“大院”模式会更加多元化。“大院”可以成就他们,他们也可以成就“大院”。无论何时,作为央企“大院”的建筑师,都自带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政府项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