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00
大学生
生涯
适应力
现状
教育
启示
盈盈
第 卷第期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年月 :“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生涯教育启示岑盈盈,陈婧,王雯琪(浙江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杭州 )摘要: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应对当前或预期生涯任务、生涯转变或生涯困境时的心理资源,对个体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 量表,实证调研 位“后”大学生,结果显示:“后”大学生生涯适应水平偏低,整体协调水平不高;“后”大学生学生干部实践经历对生涯适应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需构建有力支持系统,高校要整合资源,发挥主导作用;全社会要协同配合,深度参与;大学生应转变生涯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关键词:“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生涯教育;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浙江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第一作者简介:岑盈盈(),女,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加速发展预示新一代年轻人将面临新机遇、新挑战,高校必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培养学生应对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生涯之学,即应变之学”,生涯适应力是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变化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的准备程度与应对能力。年预计有 万大学毕业生,创历史新高,“缓就业”“慢就业”“躺平”“内卷”等热词在各大网络平台刷屏出现,反映出部分“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较差、职业价值观混沌、就业意愿偏低、职业规划迷茫、缺乏生涯发展动力等情况,揭示了当前生涯教育存在的不足。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做好生涯教育工作,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职业发展意识与能力来缓解经济低迷期的青年劳动与就业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系统梳理生涯教育相关文献,厘清生涯适应力边界与内涵,并借助实证调查数据探究“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作用路径,从而提出较为全面的生涯教育支持系统,为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就业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生涯适应力是大学生适应职业变化、获得职场成功的基本能力,个体生涯适应力会沿着生涯关注、生涯 控 制、生 涯 好 奇 和 生 涯 自 信 四 个 维 度 发展。生涯适应力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培养并通过生涯困境或危机彰显帮助个体“前进”。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是快速变化且充满不确定性,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自我概念正在不断被强化。以“适应”为核心的生涯建构模型为后现代视角下的职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主题和思路,个体特征、情境因素都是影响生涯建构结果的重要方面,感知社会支持可能对提升生涯适应力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高校要以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指向,从理念、内容、平台、组织结构等方面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范式转变。高校要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引领,完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并健全生涯教育发展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设计 样本自 年起,“后”大学生批量进入大学就读,截止 年,在读本科生绝大部分都已是“后”,因此,文中研究对象为浙江省属本科院校在读本科生。问卷发放时间持续近个月,共收回问卷 份,剔除无效数据后,获得 份有效样本,有效填写率为 。在有效样本中,男生 人,占 ,女生 人,占 ;大一学生 人,占 ,大二学生 人,占 ,大三学 生 人,占 ,大 四 学 生 人,占 。研究工具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调查采用侯志瑾等人 年修订的生涯适应力量表()。该量表共有 个项目,包括四个因子:生涯关注(我有未来吗?)、生涯控制(谁拥有我的未来?)、生涯好奇(未来我想要做什么?)和生涯自信(我能做到吗?),每个因子包含个题目。采用五级评分制,“完全不符合”计分,“不太符合”计分,“部分符合”计分,“比较符合”计分,“非常符合”计分,具体分值由作答者根据自己实际符合程度确定,问卷总分越高,代表生涯适应力越强。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良好,采用 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情况表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状况。描述性统计后发现,“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均分略低于中等临界值分,居中等偏下程度,四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存在差异,其中生涯自信的得分最高,符合“后”大学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其次是生涯关注、生涯好奇,得分最低的是生涯控制。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状况()变量名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适应力平均值标准差 “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人口学变量分析分别将性别、年级与生涯适应力各维度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和方差分析,以此来检验被试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与人口学相关研究变量的关系,结果如表、表所示。由表可以看出,“后”大学生的性别变量在生涯适应力的四个维度上统计结果均不显著,说明男女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各个维度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男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适应力 女 男 值 值(双尾)第期岑盈盈,等:“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生涯教育启示由表可以看出,大二学生的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得分较高,大三学生的生涯自信、生涯关注得分较高,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各维度存在差异,这符合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年级的状态与主要关注点,也说明大学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到了一定作用。从整体情况来看,大二学生生涯适应力得分最高,其次是大三、大一学生,而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在访谈中笔者注意到,学习了生涯教育课程的同学,普遍认为自己在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规划方面有较大提升,但在大三、大四通过实习实践接触到真实社会后,认为自己的生涯规划能力、生涯决策能力等与预期之间存在提高的空间和可能,也就是在经历了社会实践与真实职场后,对自己的生涯适应力进行了重新评估,发现存在的差距,同时,因即将毕业,对自己的预期也有所提升。年级对生涯控制、生涯自信,均没有显著影响,而对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适应力有显著影响。表各学年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方差分析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适应力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值 值(双尾)注:、分别代表、的显著性水平 对“是否正在担任或在大学内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差异分析分别对“后”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的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检验,以此来检验大学期间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情况(见表)。结果显示:“学生干部经历”项目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适应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正在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生涯好奇和生涯关注维度均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生涯关注是指对自己生涯发展的重视,愿意承担个人成长的责任,关心自己的未来;生涯自信是指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心。从检验结果来看,这两个维度很难通过学生干部的实践改变。表“后”大学生学生干部经历的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生涯控制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适应力是 否 值 值(双尾)注:、分别代表、的显著水平研究结论 “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整体偏低,且整体协调水平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均分略低于中等临界值分,其中生涯控制得分最低。生涯控制是指个体相信他们对于建构自己的生涯是可以自我决定和负责任的。生涯控制感强的个体,会积极承担生涯决策的责任和结果,如遇挫折会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与人口学变量无显著相关“后”男女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的统计结果中无显著相关,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社会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期望正逐渐消除差异,如“男人要以事业为主”正在被弱化,男生女生都在关注未来的生涯发展。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第 卷 “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与年级显著相关结果显示,“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与年级显著相关。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不同的年级、阶段有不同的生涯发展需求,他们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关注生涯发展。这提示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年级特征,分类分批次进行生涯教育,除了生涯教育公共课程,还需要自我认知、时间管理、人际沟通、职业选择、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一对一咨询辅导。学生干部实践经历对“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可能出于获取生涯信息、提升生涯能力的目的加入学生组织,在这种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及生涯好奇。由此可见,提升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适应力最好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大学学习期间参加自主性较强的实践教育活动,如此可以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过程产生较深层次的影响。在此次调查中,的大学生打算参加或已经参加海外研修项目,的大学生打算参加或已经参加老师组织的课题项目,的大学生打算向学术杂志投稿或已经投稿,的大学生打算参加或已经参加植根于地区型的项目、服务或学习。除此以外,大学生也在进行证书考取的学习、第二学位和第二外语的选修,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教育启示建议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生涯教育过程中,社会参与度较少,高校缺乏完善的体系化生涯教育支持系统,同时,教师和学生对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基于上述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文中提出:生涯教育实践亟需在顶层设计框架下,寻求社会支持,协同配合高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引导大学生全面参与,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将生涯教育有 机 融 入 学 校 教 育、家 庭 教 育 与 社 会 教 育中,为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创新能力与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同向同行。整合资源:高校因地制宜,发挥主导作用在高校人才培养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使命下,生涯教育应基于生涯发展理论培养大学生生涯选择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有计划、分步骤、全过程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生涯教育课程设置上,要基于“立德树人”目标要求,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层面的生涯教育工作重点,打造全过程育人链条,推动生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生涯教育课程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以此经验来指导未来的学习生活。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互联网、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改进讲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问题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在合适的环节充分运用引导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通过亲身参与和深度思考,引领学生的行为取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动态滚动式评价模式,提高平时考核成绩比例,将学生平时的实践活动和课堂讨论纳入成绩中,增加生生互评,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能动性。考核以开放性试题为主,重点考察学生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强化保障机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引导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情怀,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价值诉求,精通专业知识,筑牢教师的专业自信、专业认同,提升教师实施生涯规划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资源整合能力。协同配合:社会支持,深度参与社会支持是生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企业、社区、乡镇和学校之间要充分利用各方所长,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合作与互动,共建生涯育人共同体。生涯教育要通过理论教育来传递生涯发展理念,通过实践教育指导学生验证知识、使用知识。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提升自我觉察、深化认知自我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生涯认知和生涯适应能力。学生深度参与社会实践离不开社会、企业、学校的协同配合。高校要主动联系地方政府,联络社区组织,联合当地学校,联通企事业单位,牵头校友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共同体,尽可能提供实践活动平台或相关课程,让学生投入到真实、广阔的世界中,在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思考、定位、规划、调整,有效提升学生生涯适应力。通过与社区(乡镇)联合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调研体验,鼓励、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把理论教育融于实践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理论学习感悟,明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方向,成为一个有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人;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