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狄学耕、狄葆贤父子旧藏《江村销夏录》考释_吴嘉龙.pdf
下载文档

ID:2391754

大小:2.28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江村销夏录 狄学耕 狄葆贤 父子 考释 吴嘉龙
124艺术论坛吴嘉龙狄学耕、狄葆贤父子旧藏江村销夏录考释摘要:摘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狄学耕、狄葆贤父子旧藏江村销夏录,上有狄学耕手写批注两则。民国时,狄葆贤曾据此本照相石印,其试印本上有签条若干,签条的内容则为我们了解狄氏父子的书画鉴藏活动和交游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通过对这些新见史料进行考释,可以从中看到晚清时地方官员之间的书画活动和交游情况,同时也能加深我们对晚清民国时局变易之际的书画收藏及其市场价格和流落方式的认识。关键词:关键词:江村销夏录江村销夏录 狄学耕狄学耕狄葆贤狄葆贤 交游交游 书画市场书画市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康熙原刻本江村销夏录,此本已影印收入历代书画录辑刊。该本所钤藏书印章累累(图一),如凡例页有狄印葆勋(白文方印)、绩堂珍赏(朱文方印),卷一首页有学耕(朱文方印)、狄印学耕(白文方印)、曼农(朱文方印),同卷末又有楚卿心赏(朱文方印)、狄印葆贤(白文方印),并有狄学耕批注两条(详后文)。狄学耕,字曼农,号叔子,江苏溧阳人。狄葆勋,字积堂,狄学耕长子,狄葆贤之兄。狄葆贤,字楚青,又作楚卿,号平子,为狄学耕次子。据此可知,该本或系狄学耕、狄葆勋、狄葆贤父子三人藏书,又或此书为狄葆勋经眼之物,仅为狄学耕、狄葆贤收藏。若是前者,因狄葆勋逝世时间早于其父,故而此书虽钤盖其印,但他的收藏时间应该不长。湖北省图书馆藏有一部照相石印本江村销夏录(索书号:子八/一五),底本即狄氏父子藏本,唯版式尺寸整体缩小,该本不仅保留了底本所有藏书印及批注,又另有墨笔校改及签条若干,为历代书画录辑刊影印本所未见。笔者发现此两本所载批校、签条内容,对于考证狄氏父子的书画鉴藏及交游活动之细节颇有价值,故特撰小文,略加发覆,以就正于方家。一狄学耕的书画鉴藏和交游活动与其DOI:10.14131/ki.rbzqk.2023.0077125艺术论坛元陆季弘小幅条的解题下端:此帧于同治乙丑(一八六五)秋日,以仇十洲画东坡笠屐图易得之李芋仙处。狄曼农志(钤曼农朱文方印)。李芋仙即藏书家、书画收藏家和诗人李士棻(号芋仙),李氏同治初年出任彭泽县令,后又移任临川。这幅画今名作丹台春晓图(今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画上虽无狄、李二氏题跋,但据狄学耕之批注,可对后人了解此画于同治初年在江西地区的递藏流转有所补益。又,八大山人所作杨柳浴禽图有狄平子题记、跋文各一。这些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晚清江西书画收藏家交游和进行书画收藏的细节。其题记云:此叔兄旧藏也。先兄积堂公书匣中存叔手书柬帖零件极夥,皆主吾家时所书者。先君子每谓伪叔书画终不免江湖气息,以此家人均不重视,令遂无一存者。此幅以有白门李氏藏印之故,叔视为美玉之玷,乃留先兄处。当时曾临此幅画意于扇头,今亦不知何往矣。幸此幅尚存,因记其缘起于右。甲子仕履关系密切,欲考索狄学耕批校的史料价值,应先了解其生平及仕途。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卷二为此提供了详细记载:同治初年服官江西,戊辰授都昌令壬申摄进贤令,明年移知南丰属遘光绪丁丑(一八七七)春荒,民乏无食。戊寅(一八七八)摄赣令,辛巳复旋南丰任癸未以将届旋车之岁,请致仕。爱赣州山水之奇秀,遂僦居焉己亥春浩然怀归,卜居泰州,七月以微疴谢世,年八十。狄学耕在光绪己亥年(一八九九)以八十高龄寿终,其生于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便无疑义。封治国曾见刘孚周日记残稿(为私人收藏),其中记载狄学耕逝世于七月二十日亥时,与狄葆贤所记吻合,可以采信。要之,从同治初年到光绪癸未(一八八三),狄学耕一直在江西境内任职。江村销夏录原书共有狄学耕批注两条,其一写在卷一图一 湖北省图书馆所藏历代书画录辑刊影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江村销夏录(清康熙原刻本)126艺术论坛八月中秋后一夕,溧阳狄平子题于宝贤盦。(图二)跋文作:江右有画估李溥泉者,金陵人也,以寓公自居。凡书画经其收得,辄加以白门李氏珍藏一印。其时李芋仙丈与先君及程(程为陈之讹)丈石逸、赵兄叔等相约,谓李氏此印实为书画之劫,无异名姝遭强暴之污。嗣后虽遇名迹,倘有白门李估一印者,同人概不受留,使彼伧或知所警。此幅亦因有此一印,故兄遵约乃以赠先兄,不复取归。当时名流风趣如此,因更志于后方。丁卯(一八六七)六月避暑印空轩,无依道人平子又记。(图三)据狄葆贤题跋可知,狄学耕和李士棻、陈石逸、赵之谦是书画鉴藏的同道,而且相交颇厚。对这个由士大夫型书画鉴藏家所组成的小团体来说,李溥泉的做法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狄、李等人的收藏态度。至于狄学耕评价赵之谦书画不免江湖气,同时也并不重视赵氏的书画作品,亦表明他不甚认可赵之谦这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第二条批注作于卷一的唐子畏水墨山水图条处:此帧同治乙丑夏日得之豫章。(钤曼农朱文方印)此图即乱山杂雾图(今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同治乙丑为同治四年(一八六五)。按狄学耕同治初年赴江西为官,则其在当地开展书画收藏活动时间甚早,更可见他对书画赏鉴之道的喜爱。狄葆贤在平等阁笔记一书中就生动地描写了狄学耕对书画的热爱:先君子生平嗜画若性命,张四壁者,悉历代名人手迹。揆诸狄学耕对待自家书画收藏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他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将这些藏品和家国命运联系了起来:先君子暮年,见世局日非,欲尽挽救之力,此数年间,计售去书画近二百件。最后余由日返京时,又经仁和陈兰洲君鬻去数十件,大都为铭心佳品,而四王恽吴最精之作,尤复不少。当时价格,且不甚昂,今则几二十倍矣。狄学耕所蓄书画流散之缘由于此可知,这段记载也揭示出他作为爱国者的一面。狄葆贤谓狄学耕在书画收藏上的心态是素性旷达,而父亲这种毫不介怀的态度也对狄葆贤日后开展的一系列与美术相关的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上文所引的狄葆贤笔记提及了晚清书画市场上的价格变化,震钧对此有更为详细的描述:近来厂肆之习,凡物之时愈近者,直愈昂。如四王吴恽之画,每幅直皆三五百金,卷册有至千金者。震钧年岁较狄葆贤为长,且长期生图二 狄平子题八大山人杨柳浴禽图,故宫博物院藏127艺术论坛活在北京,对作为当时北方书画交易中心的京城之情形,自然极为了解,故清六家画作受到时人追捧、售价日高之盛况,概可知也。又,清稗类钞载有这样一条史料:乾隆时,傅文忠公恒以椒房贵宠,盛极一时。会大小金川告平,高宗亲为赐寿,朝野上下争相馈问。文忠不欲耗海内财力,乃告左右曰:凡以四王、吴、恽书画馈我者受之,他则否。时去四王、吴、恽之世仅百数十年,尚不甚贵也。斯语一出,而四王、吴、恽书画为之一空。按清军平定小金川事在傅恒逝世之后,故清稗类钞所述颇为可疑。李万康对清代书画价格史料进行了梳理,从其归纳中,我们可知王原祁的两幅画作在嘉庆年间分别以三十洋元和五十两的价格售出,这和同期明四家的作品价格相若。要之,四王作品的市场价在光绪以前就已经经历了一次上升,而其时间下限则在嘉庆年间。阮璞先生认为四王、吴、恽并称是道、咸以降的事情,但陆时化在乾隆年间就已将四王、恽、吴并称,还明确提出了他们是本朝六大家的观点。所以,清六家画作市场价在当时的上涨,应该和其地位在同一时期的提高有关。可是,尽管陆时化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陆时化所述曾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因为吴越所见书画录印行未久,便为陆时化收回毁去,故而此书流传极罕。更何况陆时化的影响力仅局限于吴越之地,其他地区接受此种说法,必定另有源头。不过,从这个角度看,清稗类钞的记载也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实际。总而言之,清六家作品市场价在光绪年间的变化属于再次提高。狄学耕收集四王、吴、恽的作品是在此之前,而到了狄葆贤活跃的年代,其售价已经今非昔比,所以他才会感慨说当时价格,且不甚昂,今则几二十倍矣。二湖北省图书馆所藏照相石印本,除将狄学耕的两条批注原样印出以外,还有少量墨笔校改,书前并加装手抄目录一份(江村销夏录原书无目录)、签条数张,视其笔迹,当出一人之手。签条作者未留落款,但签条上所记的内容已为推测此乃狄葆贤所作提供了线索,同时也为考索狄葆贤书画鉴藏及交游的细图三 狄平子跋八大山人杨柳浴禽图,故宫博物院藏128艺术论坛民国华阳县志谓王氏在清朝覆灭之后,因不能大其用才退居海上,可知其开始定居上海当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而据上述引文可知,王秉恩至迟在民国十年(一九二一,辛酉)时已居住在上海虹口,故其定居沪上之时间,当在民国元年(一九一二)至民国十年的十年内。从王秉恩寓居之时算节提供了重要史料。该本卷三苏文忠公书李太白诗卷条有签条一纸,中有质诸高要苏氏,得银千饼之语,后文小字云:王雪岑云:苏名元端。(图四)检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李白仙诗卷图像,上钤有苏元端印(朱文方印),苏元端不知何许人,但王雪岑之名于同卷宋赵子固墨兰卷条处再度出现:王雪岑秉恩云:曾于霍丘裴氏见之。(图五)按王秉恩字雪岑,又作雪尘、雪澄、息存等,号荼龛、华阳真逸,别署息尘庵主,华阳人,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书法家。王氏在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中举,深得当时身为四川乡试副考官的张之洞赏识,故而对友人乔树枏说:吾不喜得举人,喜得知己也。此后他便一生追随张之洞,声名亦因此而起。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张之洞在四川创办的尊经书院正式开学,王秉恩亦于此时入学。其后他又分别于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和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两度入张之洞幕府,故而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及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时,王秉恩皆在张之洞幕府中。光绪十三年,王氏被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委任为广雅书局提调,专门管理雕版印刷事宜。在此期间,王秉恩应当皆未涉足江西。光绪己亥(一八九九)时,狄学耕移居泰州,王秉恩则被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请去总理汉口商务局事务,故二人应无交游机会。而狄葆贤则有与王秉恩相交游的可能。按王秉恩晚年定居上海虹口,据郑逸梅艺林散叶称:陈散原、王雪澄、朱古微,均住上海虹口,因有虹口三老之称又据伦明回忆,王秉恩定居上海后,其书画收藏尽数散出:宣统中,君卸钦廉道事,重寓粤垣,余始相识。引观所藏古书字画,目不暇给。岁辛酉(一九二一),重见于沪滨,须发如银,年逾八十矣。所藏尽散图四 湖北省图书馆藏照相石印本江村销夏录卷三签条129艺术论坛专求字迹(图六),所以狄葆贤才能以两件书迹从裴景福处换取此卷。此时裴景福已经去世,狄葆贤病中作文或有纪念故友之意,亦可见二人情谊。石印本江村销夏录卷三沈启南清修图条亦有签条,云:此轴予近见之,在厉伯符方伯处,真妙品也。(图七)厉云官,字伯符,江苏仪征人,道光癸卯(一八四三)举人,曾入曾国藩幕府,官至湖北布政使,行总督、巡抚事。厉氏卒于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当时狄葆贤年仅三岁,故与厉云官相交者当是其父,而该签条所记亦源自狄学耕。由此可知,这部石印本中所附签条之内容,既有源自狄学耕者,亦有从狄葆贤而来者。三综上所述,这些签条既然尽出一人之手,则狄学耕所记当是由狄葆贤过录。另外,该本的版式大小及书衣题签,与有正书局石印本江村销夏录如出一辙,此本又无版权页,则这部石印本极起,直到他去世为止的至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这短短十余年间,他搜罗多年的古籍和书画便尽皆散去了。王氏收藏散失之原因,乃是因为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他的生活日渐困窘,不得不鬻所藏古器书画自食。王秉恩和狄葆贤的相识或在上海,彼时王氏在上海跑马厅与吴巽沂合作开办和光阁,主要贩售古玩,兼营书画交易,狄葆贤就是这家店铺的常客。此外,前引签条提到的霍丘裴氏即裴景福。裴景福,字伯谦,号睫闇,别号西域戍卒,安徽霍邱人,光绪丙戌(一八八六)进士。裴氏生于咸丰四年(一八五四),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病逝,是著名的诗人和书画鉴藏家,其书画鉴藏著述有壮陶阁书画录。狄葆贤于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在今传为戴进所绘的长江万里图卷尾写下了一段跋文,其中提到伯谦不甚重画幅而图五 湖北省图书馆藏照相石印本江村销夏录卷三签条130艺术论坛十八日,徐乃昌在日记中记载了他鉴赏裴景福次子裴祖泽所藏书画一事,同观者还有叶恭绰和狄葆贤。而据万君超叶恭绰鉴藏编年事辑可知,狄、叶之交最晚在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便已开始。事辑又谓叶氏在观览书画当日,便即拟将裴氏遗稿鉴藏书画记(即壮陶阁书画录)付印,此事虽于六年后始成,但却说明了两点:一是狄氏在故友裴景福逝后仍与其子往来密切,二是狄氏另一友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