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工匠精神”谈“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_段伟.pdf
下载文档

ID:2391650

大小:1.3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工匠 精神 中国建筑 课程 建设
145-2023 年 3 月第 11 期Mar.2023No.11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从“工匠精神”谈“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段 伟,牛婷婷(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摘 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开设若干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是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传统理论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隐性思想主线,挖掘其新时代内涵“爱岗敬业、踏实专注、行知合一、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从课程体系构架、课程特色凝练、课程形式更新、教学片段设计等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元素在本科专业教学中的融入和应用。关键词 工匠;课程形式;课程思政基金项目 2021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建筑史”(2021kcszsfkc089)作者简介 段 伟(1978),男,安徽界首人,硕士,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地域建筑设计研究;牛婷婷(1982),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基础研究。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1-0145-04 收稿日期 2022-05-21引言“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从历史上的著名工匠身上,我们不乏看到“尚巧善建”“精益求精”“尊师重道”“锲而不舍”的精神体现1。随着思维的变化、理念的更新,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爱岗敬业、踏实专注、行知合一、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成为新时期对“中国工匠”精神内涵的解读。建筑学是一门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培养的是兼具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国家建设“工匠”。建筑学教育期望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的扎实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在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就业竞争力;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工匠精神”的融入是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深化“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2。一、课程体系构架专业历史理论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建筑史”课程由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两部分组成,是讲述中国建筑历史发展演变与重要建筑实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概述中国建筑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主要成就,详述不同类型建筑的演变特点及典型实例,探讨社会、技术、文化、经济、自然等因素对建筑活动的影响,阐释近现代建筑思潮及优秀案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掌握中国建筑的重要史实、设计意匠,汲取历史经验与智慧,提高建筑素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课程特色凝练针对教学要求,结合传承“工匠精神”制定课程建设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特点和主要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标“爱岗敬业、踏实专注”;了解传统营造技艺,掌握典型传统建筑实例的特征,汲取历史经验和传统智慧,古为今146-教育教学论坛2023 年 3 月用,推陈出新3,对标“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理解中国传统的特色设计理念,掌握优秀设计案例,总结经验与优点,继往开来,对标“行知合一、勇于创新”;继承和发展传统哲匠智慧、哲匠精神,提高建筑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建造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拓展新时代“工匠精神”,对标“踏实专注、行知合一”。安徽建筑大学作为地方性土建类综合性大学,建筑学专业要求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本课程作为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之一,能为夯实传统建筑文化基础知识、拓展地域建筑理论及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端正学生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支撑4。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抓住“工匠精神”传承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线,教师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自发自觉地投入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行列中,践行工匠的时代精神。三、课程形式更新强化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注重学习引导,重视自主学习方法。课内以教材为核心,力求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课外则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在给定的参考书范围内自主学习;借助各类网络平台,多角度地补充外延内容,提升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5。由多名从事古建筑设计、建筑考古、东西方建筑文化比较、建筑遗产保护等方向的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建“主讲实操顾问”的梯队化教学团队,整合课程体系,与“建筑美学”“古建筑测绘方法与案例”“古建筑测绘实习”“中国民居”“徽州传统民居”“徽州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意匠”等课程构成建筑学专业地域历史的理论支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建筑案例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6;结合片段式教学方式,强化学习建筑专有名词,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运用将重要案例表演出来和观看视频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学习与建筑相关的物象表现、人物关系、历史时间的时候,可穿插交织时间发展、建筑类型两条叙事线,从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角度加强对古代建筑的理解,领会传统的“工匠”哲学和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教学组织凸显互动性。课程在学前、学中、学后都进行了互动设计。学前,通过网上课程平台发布讨论话题及预习内容;课中,学生可以通过主题汇报、小品表演、知识问答三种形式参与课堂教学互动;课后,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增加课外阅读及笔记环节,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拓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从板书到PPT,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两种形式都存在相对平面化、呆板的情况,较难产生共情,影响概念和知识的掌握。课程补充了动画及视频,改变了以“不会说话”的图片为主的讲述模式,从三维多视角分析和解读建筑;同时,引进VR虚拟技术,以建筑实景体验和环境仿真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理论指导实践。增加实验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木工实验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以“理论解析设计制作”为流程,掌握榫卯的基本形式和装饰的基本手段;通过制作建筑模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智慧结晶,在传统技艺的学习中思考如何取长补短、古为今用。采取混合式的教学考核方式。采用“考试+课程设计/实验环节+课后作业”的方式,增加对自主学习内容的考核;考试强调对基本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课程设计强调对知识的拓展及融会贯通,实验环节强调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掌握及实际动手能力,课后作业强调对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新的考核方式更加全面,能更好地从理论、实践、拓展等角度让学生领悟到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四、教学片段设计佛光寺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建筑实例之一。课程片段的设计,希望学生掌握唐代建筑的实例特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同时,以优秀建筑案例引发学生对传统建筑的兴趣,使其热爱所学习的专业,并以老一辈建筑师的爱国热忱,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不忘探索。本教学片段的重点是让147-第 11 期学生掌握唐代建筑特征,难点是专有名词多且不易理解。教学时,教师以多媒体为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对专有名词进行拓展说明,借助课后作业和网络补充、巩固学生所学。以梁思成先生与佛光寺这一知识点为主线,用他的个人经历来对应本案例中涉及的不同阶段,以互动形式,加深学生对梁思成先生的认识。为此,教师将人物故事与建筑分成四个阶段进行讲述。第一阶段:梁思成先生学成归国。梁思成先生因 营造法式 一书决意回国,并加入营造学社,体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解读 营造法式时,踏遍大江南北,寻找古代建筑,为今天我们认识传统建筑积累了宝贵的资料。第二阶段:梁思成先生发现佛光寺。佛光寺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其被发现的时间是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其次,佛光寺是当时发现最早的木构建筑,把中国已存历史建筑的时间追溯到唐代,有力地击破了日本人“中国已无唐代建筑”的狂妄之想,用建筑师独有的力量鼓舞了人心,支援了抗战。今天,当我们再看这个事件的时候,感染我们的是前辈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佛光寺大殿古朴气质带来的震撼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第三阶段:佛光寺建筑解读。通过展示历史照片、现场实景、测绘图纸等内容,使学生对建筑产生基本的感性认识,理解了建筑测绘的重要意义,以及老一辈建筑学者对工作的严谨和认真,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第四阶段:展示研究成果。以连续的、多形式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佛光寺建筑的一段影像收尾,强化学生对建筑的认知。学生对佛光寺发现的过程及其历史故事有较大的兴趣,可以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建筑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较有难度,需要多次记忆;教学内容虽为片段式的,但是从整体教学安排来看,其前后有一定的联系,在多次的重复和课后强化后,可以让学生达到掌握的要求;课堂时间有限,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拓展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现有的课堂以PPT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稍有不足,课后作业形式也可借助网络平台。结语“中国建筑史”是国内各建筑类高校设置的重要的理论课程,讲授方式因学校、学生的不同而略有不同,难度较大的是史论型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通史解读的方式进行讲解,总体难度不高,适用于初级教学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是逐层加深的,学生比较容易上手,教学内容丰富,知识量饱满,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课程特色是在讲授部分章节时突出安徽的地域特色。比如在住宅章节,对于徽州民居的讲授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及特色,一方面是教学团队对于徽州建筑研究成果的展示,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学校地方类建筑大学的办学特色。作为一门讲史的理论课程,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爱国情愫。建筑是时代的缩影,要将“工匠精神”内涵贯穿课程教学中,通过“人”的“精神”反映建筑的“内涵”,以形象生动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建筑的认知。可从历史观、人生观角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认知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理念和美学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化的领会挖掘和对河山的美好向往;以典型建筑发现发展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畏创新。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完成选题,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加深了对古建筑的认识,期末考试中的平均分数及考核通过率都有明显提升。课程设计的作业形式多元,除了常规的图纸、模型外,还有学生以填词编辑的方式剪辑的关于古代建筑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增加了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实验内容是对古代建筑进行分解及模型制作,得到理论课教师及模型室教师的共同指导,作品被作为展示品留存在学院模型室里。学生反馈课程内容丰富,难度各有不同,对我们国家的建筑发展、建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建筑案例中学到了古人在选址、布局、设计、营造、装饰等建筑过程中的智慧,也开始理解传统匠人朴素的社会观、价值观,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设计能力、创新意识都有所启发。参考文献1 黄艳.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上海:段 伟,等 从“工匠精神”谈“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148-教育教学论坛2023 年 3 月上海师范大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