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是无情却有情——新闻传播中情感维度的价值呈现_侯惠燕.pdf
下载文档

ID:2391612

大小:1.38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无情 有情 新闻 传播 情感 维度 价值 呈现 侯惠燕
2020THE FRONT前 沿道是无情却有情新闻传播中情感维度的价值呈现侯惠燕(作者单位: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摘 要:传统新闻学认为新闻传播要保持客观理性,不带入感情,但在新闻实践中,情感内核其实一直蕴藏其中。在传播者、媒介、受众三个传播的主要环节,新闻情感的表达需要进行重构,使之达到平衡中和的目标。关键词:新闻;情感;理性“朴素实证主义”认识论和理性主义认为新闻业理当奉行理性、客观、不偏不倚的原则,“提供一个不带感情的调查手段和理性讨论的论坛”,以“冷静而非情感化”的风格进行事实报道,而新闻中包含的情感因素则是导致新闻质量下降的直接证据1。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保持客观理性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规制。长久以来,新闻与文学的本质差异,一般认为是真与假、实与虚的问题,而需要重视的则是情感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的问题。新闻之所以能获得受众的认可和接受,第一条件和第一特质就是新闻真实性。而如何维护真实性、获得真实性、表达真实性?传统新闻学的看法就是新闻传播者应该遵从客观理性的规范,在克制冷静的轨道上不偏不倚,因为任何情感的介入都有可能打破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边界,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夹杂更多的主观臆断和私人情感遮蔽新闻的客观完整和真实原貌。而在新闻实践中,“无情”与“有情”的二元悖论是否还要一直持续下去?新闻中的情感内核是否早已绝迹?这是本文要思考和审视的问题。1 被规范的情感:新闻中情感存在的方式长期以来,为了更好地规避情感冲击和干扰,新闻生产者会以文化规范主导和控制话语表达,让情感得到更多控制,“藏着舌头说话”“隐藏一颗躁动的心”,就是新闻情感在新闻事实传播中的实际地位。1.1 新闻采访阶段的情感处理对新闻生产者而言,情感应该是新闻敏感性的重要触角。事件一旦发生,新闻生产者的情绪或情感就会被刺激和唤醒,这就是发现新闻的情感原发点。捕捉和找准这个原发点,是新闻生产者作为社会人及其职业素养的根本要求。情感隐性化处理主要靠新闻生产方(记者)自身的素养,以文化规范主导和控制话语表达、主题呈现和叙事结构安排。把情感放到“海平面”之下,这也是作家海明威的做法,即“冰山理论”的主要旨归。直接将情感沉入海底的第一轮操作主要由记者或作者来进行,而这种行为也不是根据记者自身好恶来展开,因为有一道“紧箍咒”紧紧约束着记者。所以,处理情感表达,看似是记者的情感文化选择,实际上是在新闻规范约束下的选择。1.2 新闻编辑阶段的情感处理进入传播渠道,新闻文本必须经历各个环节的核验把关、文本完善和价值归置,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情感尺度和情感修辞”的再次审视。这种审视,不是简单地对新闻文本的情感做“减法”处理,而是做有利于新闻传播的“加法”。通过标题、导语、句法、结构、新闻发布时机、发布顺序,进行精心安排和处置。尤其是传统报纸的“版面语言”,集中体现了一套媒体综合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情感规制”。这种规制突显了文本的价值导向和情感倾向,在显性和隐性的新闻修辞作用下,强化新闻情感有效呈现,从而让记者的情感触发转化为媒体机构的情感表达,实现从个体向集体的机制性情感过渡,确保这种情感以个体化的状态承载集体化的价值取向。这个过程是情感理性化处理阶段,是机制情感介入每个文本的过程。1.3 新闻接受阶段的情感处理受众在最初接收到新闻时,首先表现为“情感唤醒”,也就是一篇新闻会唤醒长期埋植在大家心中的情感倾向。情感被“唤醒”后,受众根据需要会选择不同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表达可以与文本是一致的2121情感共鸣,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情绪诉求,但都具有为日常生活服务的明确意图,有着明显的反思性2。受众个体的情感变化是难以预设和控制的,但作为传播者最乐此不疲的就是想洞悉和把握受众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动向,这也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受众情感反馈以数字化呈现的主要原因。围绕情感议题发展新的新闻认知范式是数字新闻学建立有解释力的概念框架的内在需求;对情感进行充分的阐释和适切的理论化是数字新闻学体系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克服的难点;新的权力关系在数字时代的形成和固化要求数字新闻学的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批判性的面向。总而言之,数字新闻学必须打破将情感视为非理性的生物学冲动的固有成见,在生态性思维的统摄下构建新的话语体系3。情感数字化,让主观的、难以统计和难以“画像”的受众情感变得直观、简单、固定。情感数字化是一种功利性和工具理性的转化。认识情感曲线的变动,了解情感反馈的变化,并不是关注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是对情感的抽象把握和符号转化,用数字来体现受众情感的丰富性,从而让这些数据支撑再生产和再循环。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传者、渠道、受众三个主要环节中,情感虽然来自不同的主体,但主要围绕的还是文本的情感构造。虽然情感内容是不同的,但都在各自阶段完成“感性/理性”的双向转变,无论是作者主动服从新闻规范的规训,媒介对文本情感进行必要的改造,还是数字化情感的精确化、固定化和抽象化改造,这都是情感的感性服从客观理性的表现,是感性走向理性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感性转向理性的过程中,媒介是情感控制的根本力量,所有的个人情感都服从于媒介规范需要。也就是说,媒介的本质特性决定了情感表达方式、表达选择、表达机制。新闻情感是社会综合特性的一种表达和重构,媒体必须根据当时社会生态和文化需要来进行新闻情感表达,需要情感潜隐就潜隐,需要彰显就彰显。2 从未消失的情感:新闻规范中情感的多种表达情感在社会学中的回归,当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社会学日益重视和转向日常生活,可谓首要条件4。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经发现,社会虽在理性基础上展开实践活动,但往往伴随着无法回避的感性活动和情感活动。感性或情感在时时处处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当然,这种情感文化也不断向新闻传播活动中浸透。传统媒体如此克制情感,却想得到受众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可,这一矛盾的核心就是情感在传播行动中如何平衡的问题。文学中的“零距离”写作和新闻中“零情感”传播,实际上都是情感在文本中表达的方式,不是有和无的关键命题,是如何呈现的技术问题。2.1 从文本修辞上看新闻没有一刻离开过情感的表达。从新闻标题到导语的叙述,从文本机构的语序到话语风格的组织,都有新闻文本情感深加工的痕迹。例如,“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这个标题似乎是事实的陈述,但“最后一个”就是隐含很多情感预述内容的关键词,“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象声词的引用让一种惊喜的心情跃然纸上。再比如,“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标题中,“隐形首富”就充分体现了作者好恶,“至今未停”中的“至今”二字是情绪的爆破口,看似在说事实,实际上是对非法采煤事件中有关部门不作为的鞭挞。又比如“燃灯校长送 1600 多名女孩出深山”标题中,“燃灯校长”的称呼就是一种赞誉,作者对其引用就表示认同;“出深山”是对改变命运者付出的努力和心血的回应,从而形成敬仰之情和感动之情。由此看来,在新闻标题里,态度、立场和情感的融合,使之既能完整准确体现新闻事实,更能透露出字面或事实深层次的内涵。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比比皆是,也充分说明新闻文本的情感是从未消失的,而是以一种高超的新闻修辞来使之更加恰当合适。2.2 从视角设定上看新闻视角看似是一种选择新闻的角度、呈现新闻的角度,但视角中无不包含文化立场、文化态度和情感投送。情感不但影响我们看到什么,也影响我们怎样看。就以人物通讯来说,新闻人物的举手投足和言谈举止,都会因不同的视角呈现不同的特点、性格、风采。比如,“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2020 年 12 月29 日发布的十亿次阅读!这个人物专栏,靠什么做到了唯一一文,就是以独特视角来凝聚新闻情感的典范。再比如,光明追思是光明日报从 2018 年10 月底起开设的新媒体新闻专栏。通过这个栏目,及时报道我国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的逝世消息,追忆他们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光明追思独特的视角决定了它的定位、特色鲜明,体现出人文关怀,积累近 5 亿次阅读量,形成声浪式传播效果。文化视角决定了我们如何观看、如何思考,同时也影响情感的抒发。视角更多是情感与情感契合的通道,找对了视2222THE FRONT前 沿角,情感连接就容易些,找不对视角,情感就容易错过,共鸣点就难以捕捉。2.3 从声音表达上看从视觉来看,情绪、情感最容易释放出来,而从听觉上来看,也能从声音的变化和音响的氛围中烘托出情感。2021年新华社推出新媒体产品 送你一张船票,用一艘红船串联起建党 100 年间的大事,用动画长卷形式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喜人场景,精致的画面、简洁的文字与恰到好处的音乐相得益彰,十分具有感染力。这一新媒体产品沉稳大气的背景音乐让人很快进入回顾历史的语境中,标志性的歌声、讲话声、原子弹爆炸声丰富了画面,也唤起了回忆。声音是最容易引发情感的,这也是音乐、旁白和对话最能直达受众心里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新闻播音中,情感表达的运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情感表达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情感表达成为新闻节目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所以,在新闻播音中,运用情感表达并不是单纯要求播音员在语调上抑扬顿挫,更重要的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将情感适时融入,做好新闻播报前的情感调节,从而准确把握新闻内容与声音节奏之间的辩证关系,声情并茂、情境相融。从以上可以看到,新闻文本中饱含情感因素的情况不但存在,而且比较普遍。我国学者大多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领域出发探讨情感,无论是在新闻评论、灾难新闻,还是民生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的报道中,都会倾注情感。传统媒体以新闻情感表述为重心,而新媒体运用和展现新闻情感的技巧和方式更多元,已经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当然,我国新闻研究对情感的探析,更多地秉持中性平衡的态度,大多聚焦个体而非集体,在情感表露中对新闻从业者的关注超过了新闻对象5。新闻也由此进入“新闻事实+新闻情感”的合体阶段。情感再也不需要“居于幕后”,而是直接在台前展现其独特魅力。3 平衡的新闻情感:处理好新闻规范中的情感新闻文本是反映真相、叙说事实的文本,它可以包含情感,也可以是情感的产物,只是需要新闻传播者处理好真情而非矫情、深情而非滥情、共情而非煽情之间的关系,使之平衡中和。情感的平衡是一个理性克制的过程,似乎和新闻情感的生成和抒发相矛盾,实际上却是保护新闻情感品质的重要措施。第一,真情而非矫情,这是新闻情感的第一品质。新闻的魅力在于真实,无论是惩恶扬善,还是冷眼旁观,无论是重磅事件,还是鸡毛蒜皮,新闻的内核都离不开真实,真实性既是新闻的基石,也是新闻情感性的基石。真情是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衍生的,“虚情假意”的新闻,即便暂时能换取一把泪水、一时同情,但最终也会“翻船”。第二,深情而非滥情。拒绝情感不对,情感泛滥也不好。尤其是新闻,动辄上演苦情戏,动辄“泪目”“震撼”“穿透灵魂”,动辄“暖洋洋”“甜到上头”,通过放大情感因素,吸引注意力,这些都是滥情的表现。这些不良现象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媒体对新闻挖掘不够,对新闻深层次的价值认识不足。第三,共情而非煽情。共情是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处境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新闻共情,既是针对传播者而言的,也是针对受众而言的,传播者在传递信息之前,要考虑被采访者的感受,自己所流露的情感会不会对他人造成不便和伤害,会不会危及新闻客观性;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感受,预设观众在接收了新闻信息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共情是一种新闻责任的体现,也是媒体公共价值的体现。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设身处地”看待新闻。新闻共情对于广大网民而言是应具备的基础媒介素养,更是应有的基本的社会道德底线。做到真情而非矫情、深情而非滥情、共情而非煽情,需要新闻从业者坚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本原则,不能有丝毫动摇,不能因情害文,因情害义,更重要的是要把新闻情感升华为一种情怀,凡有情怀,必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必有高度的自律性和专业性。把情感升华为情怀,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参考文献:1 米雅璐,王卫明.情之所至:数字新闻生态的情感维度 J.青年记者,2022(15):56-58.2 田浩.反思性情感:数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