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场景视域下公园城市文化治理——内在逻辑与基本路径_詹绍文.pdf
下载文档

ID:2391367

大小:1.11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场景 视域 公园 城市 文化 治理 内在 逻辑 基本 路径 詹绍文
场景视域下公园城市文化治理 内在逻辑与基本路径詹绍文,邓雨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摘 要:公园城市是一种城市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新时代城市文化治理提出了新方向与新命题,亟待探索其治理开展的实践空间并构建适应性治理框架。在对场景及其理论渊源脉络梳理的基础上,一方面阐明了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进路,另一方面剖析了公园城市文化治理的兴起缘由与治理要义。进而凝练出场景视域下公园城市文化治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以营造场景、激活蜂鸣与构建网络为核心的公园城市文化治理基本路径。关键词:公园城市;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治理;场景理论;治理框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年 月 日作者简介:詹绍文(),男,湖北黄冈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治理与区域文化发展管理。邓雨龙(),男,陕西宝鸡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治理与区域文化发展管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创知识扩散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 双效 的影响机理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产业项目社会效益评价体系理论及实践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广电融合发展为载体的产业链、创新链布局研究”()。引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归极。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城市发展实践使得我国城市化率实现了快速跃升,然而粗放式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风貌与品牌同质化、城市传统文化及其多样性丧失、城市居民缺乏文化认同等一系列发展沉疴。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的一种城市新发展理念,彰显出新时代城市发展应具有的文化品质、发展趋势与战略高度,是对上述城市症结的理论回应和纾解探索。学界现有对公园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空间规划、设施营造、景观实践等方面,着重论述发挥其生态治理进路,然而忽视人文特质与美学价值的公园城市注定缺乏灵魂与特色,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其价值初衷。如何通过公园城市文化治理拓展其生态价值、彰显美学价值,实现其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回答。本文引入了场景理论探讨公园城市文化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基本路径,尝试在这一新的视角之下,探索以场景为核心的公园城市文化治理体系,激活公园城市发展的场景红利,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性动力。一、场景与公园城市的内涵论述(一一)场场景景及及其其理理论论渊渊源源随着西方中产阶级崛起、城市文化消费增长与公民政治参与兴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效率等作为生产要素驱动城市发展的模式日益式微,学界开始探索一个城市何以吸引高级人力资本和相关产业,从而驱动区域经.(.)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DOI:10.16132/11-5388/z.2023.02.014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场景理论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场景()由社区、设施、多样化人群、活动与场景价值观构成,其逻辑在于通过使人在感官上感到舒适、愉悦、满足的事物、设施或服务(,即舒适物)与参与者组合,并从中孕育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符号,为城市吸引高级人力资本,进一步驱动城市增长。不同场景塑造着不同的价值观念、社群关系、政治活动理念,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因此营造多元场景已成为新时代城市转型与更新中重塑品牌价值、吸纳创意阶层与创新治理模式的重要举措。“蜂鸣”()是将场景激活的关键要素,即通过文化消费、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激励创新、启发活跃的群体行动所产生出引起关注、令人兴奋、使人活跃和让人融入其中沉浸参与的活力磁场。通过场景“蜂鸣”,使得场景呈现出自主性的文化创造力,并成为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媒介,为场景创造出财富、权力与政治信任。与此同时,只有当政府、市场和民众持有相同文化发展理念时,城市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增长,例如美国底特律城市更新失败的前车之鉴就表明如果一味的追求大型文化设施建设,而不考虑其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理念、价值诉求的契合程度,则无法使缺乏信任的当地居民积极融入,使政府规划的一系列大型文化设施成为缺乏“蜂鸣”的空壳,最终导致了城市复兴运动破产。因此以“蜂鸣”激活场景,塑造治理主体间共同的价值观与政治信任,可以为实现城市文化治理的“善治”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场景理论提供了一种研究城市发展的新范式,由以往研究中单一的关注空间领域内物质性设施建设,到转向兼顾空间中个体的生活体验、社会事实及所蕴含的价值观,强调城市中多元群体的文化参与实践,重视城市文化及消费在创造就业机会、集聚创意阶层、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对“设施驱动模式”“人力资本模式”等传统城市增长模型的补充与创新,对于探索新时代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二)公公园园城城市市内内涵涵特特征征公园城市理念蕴含着生态自然与文化美学双重属性,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在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延伸与拓展,是美学与城市发展的高度融合,彰显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向。年以来,成都、上海等城市从制度设计与规划层面上开展了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就解决什么是公园城市、如何建设公园城市等问题提供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答案,主要呈现出 个特征:注重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注重各类场景的营造;注重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园城市治理体系构建。因此厘清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价值属性与发展目标,逐步规划建设展示城市文化气质的具有不同风格、不同内涵的场景体系,鼓励城市居民广泛参与治理过程、共享发展成果是未来公园城市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本土化的城市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强调将诗意栖居的中国传统人居思想融入到城市的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之中,并通过生态、创意、睦邻、活力等现代化理念重新阐释与表达。其与场景理论所强调的反对拆除重建,开展有机更新;注重精神价值,谋求生活品质;重视和谐主义,探索永续发展;追求城市差异,彰显多元文化等观点具有内在契合之处。从“城市中有公园”到“城市建在公园中”的发展理念转变也表明:公园城市的营造不仅要考虑空间规划与设施营造,而且要将公园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融入到不同主题的场景中,形成系统化、层次化、有机化、可持续化的城市文化发展系统。二、场景视域下公园城市文化治理的内在逻辑(一一)场场景景视视域域下下公公园园城城市市文文化化治治理理要要义义由于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城市文化管理模式容易存在垄断话语权、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缺乏广泛社会参与及公众认同等一系列弊端,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情境与新矛盾,日益转变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多元群体协同参与的“文化治理模式”。公园城市中的场景视域下公园城市文化治理 内在逻辑与基本路径“公”字彰显出其源自底层架构的公共价值导向,即通过便捷化的舒适物系统和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使得城市居民在公园城市的多元场景中激活情感共鸣、形成共生认同,并成为城市文化的叙事与治理主体之一。为了培育公园城市核心文化价值、保障城市居民文化权利、促进公园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亟待破除传统自上而下式的、缺乏公众参与和广泛认同的单向度治理,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公园城市文化治理过程。实现城市文化治理的过程需要一定范围内的实践空间,场景突破了以往城市治理所依赖的社区、街道等单一物理空间,而在一定空间尺度内融入了地方文化符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要素,可以作为凝练城市发展共识、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吸引居民文化参与、形成城市文化认同的场域,可以作为公园城市实现善治的独特治理空间。场景视域下公园城市文化治理要义即基于公园城市历史文脉统筹布局多主题、多层次的文化场景,通过这些文化场景所实现的治理空间而吸引城市居民融入文化活动、参与文化组织、培育场景精神,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居民对城市文化认同的持续增长、对公共议题关注的有效提升,进而形成公园城市文化治理的内生动能。在基于场景的协同治理网络体系中多元主体以不同视角进行互动博弈与利益协商,对公园城市文化发展议题形成统一认知。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避免不同主体部门在实际运作中采取相悖的决策行为,将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贯穿到公园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个领域,从而运用具有统摄性与共识性的创意思维持续推进、完善和更新公园城市文化传承创新的规划布局与政策体系,实现公园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二二)场场景景理理论论与与公公园园城城市市文文化化治治理理的的逻逻辑辑关关联联 .促进人、舒适物与文化活动相匹配。场景理论并非孤立地讨论文化舒适物,而是强调文化舒适物在城市中的差异化组合与混合布局、城市居民与文化舒适物在文化实践活动的互动,形成多类型的场景,满足城市居民文化参与、文化表达与文化创造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创造场景价值。公园城市则强调城市发展中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强调人与城市文化符号、基础文化设施、宜居城市环境的融合共生,与场景理论具有共通之处。例如成都市通过在不同文化场景中开展时尚设计、表演艺术等文化创意活动,将城市文化资本升华凝练,促进城市文化的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不断提高公园城市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最终塑造了极具吸引力的“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的城市文化品牌,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因此公园城市文化治理应以人、舒适物与活动的匹配为目标,以凝聚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场景、互动性强和辨识度高的文化活动营造出城市中创意、魅力、多元的文化活力与文化氛围,实现由“场所建设”到“场景营造”的转变。.提升公众文化参与实践。场景理论认为创造场景蜂鸣的关键就在于克服“沉默的螺旋”,即引导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表达与自由个性的文化参与。多样化人群的文化参与为场景孕育出各具特质的价值观念,促进了城市文化活力的增长,塑造了城市文化氛围与城市文化品格。例如由芝加哥文化事务司()启动的芝加哥文化规划项目通过鼓励公众直接支持文化活动与艺术家;报名各类艺术课程,参与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尝试各类文化艺术和创意活动等方式,创造了公民创造城市文化、激活场景蜂鸣的典范,并“使芝加哥生活、更有意义和品质,并像磁铁一样吸引着那些寻求美好环境的人”。从公园城市文化治理的角度而言,城市居民积极地文化参与一方面为城市文化舒适物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公园城市中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场景构建与动态更新。另一方面也培育了公园城市文化治理内生动力、构建了公园城市沟通协作共同体基础,完善了公园城市文化场景系统考核与动态评估机制。以场景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参与有助于凝聚城市集体记忆,构建共向未来的共同基础,是实现公园城市文化治理过程的重要途经。场景视域下公园城市文化治理 内在逻辑与基本路径.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框架。场景理论强调场景中参与人群的多样性特质,即种族、社会阶层、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年龄等各不相同的人,并鼓励雇佣或创建中介组织来运营文化设施及活动。而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化、治理网络的去中心化是治理理论的核心价值,城市文化治理通过政府适度赋权与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有利于提升公民参与意愿与认同度,达成各方满意的治理效果。例如美国纽约文化事务部()邀请了超过 万名反映多样化人群的纽约公民,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城市文化规划项目 。由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学术团体和私营部门等主体就城市文化发展议题召开研讨会、组建焦点小组和持续的社交媒体讨论,制定了公平性、包容性、互联性与可进入性等公共参与城市文化治理指则,保障所有纽约人进入、参与和创造城市文化生活的机会,最终构成了一个开放、包容和多元的城市文化治理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公园城市文化治理中,一方面要通过鼓励具有多样性背景的居民关注城市文化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顶层设计将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纳入到一个治理框架中,探索基于公众参与、场景蜂鸣、协商共治的全周期协同治理流程。三、场景视域下公园城市文化治理的基本路径(一一)营营造造场场景景:治治理理实实践践空空间间与与价价值值引引领领第一,统筹规划公园城市多元场景,提供公园城市文化治理的实践空间。在大规模城市更新背景下,由于个别地方政府刻意追求城市面貌的“高大上”和城市建设的“短平快”。导致更新后的城市空间单调乏味、荒诞怪异、碎片化严重。例如一些城市盲目搬用形式怪诞的舶来建筑形式,其与地区原有人居环境严重冲突,造就了不伦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