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剂对八角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_邹东霞.pdf
下载文档

ID:2391129

大小:1.0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苯醚甲环唑 吡唑 醚菌酯混配剂 八角 炭疽 病菌 联合 毒力 邹东霞
广西植保2023年第1期GUANGXI PLANT PROTECTION 2023,Vol.36No.1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剂对八角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邹东霞1,严凯2,廖旺姣1,黄乃秀1*(1.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2;2.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0)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ME和吡唑醚菌酯EC及其混配剂对八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ho-rii)室内毒力。结果表明,2种单剂对八角炭疽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吡唑醚菌酯EC的EC50值为0.3 516 mg/L,苯醚甲环唑ME的EC50值为0.3 594 mg/L。将2种杀菌剂以不同浓度混配后,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2个组合分别是苯醚甲环唑ME与吡唑醚菌酯EC的32混剂和11混剂,共毒系数分别为189和134。关键词:杀菌剂;八角炭疽病菌;联合毒力中图分类号:S482.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779(2023)01-0010-04八角(Illicium verum)属八角科,为常绿乔木,原产于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是重要的经济生态树种,在广西普遍种植,主要分布在上思县、宁明县、德保县、龙州县、凌云县、上林县、那坡县、田东县、藤县、天等县、金秀县、凭祥市等地。八角用途广泛,除了做香料、医药原料及食品调料,其叶和果还可以用于提取抗禽流感的重要成分莽草酸等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1。据报道,广西八角炭疽病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 mhorri2。长年来,受八角炭疽病菌的为害,八角出现了大量落叶甚至整株枯死的症状,直接影响八角生长及八角果产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因此,八角炭疽病已成为制约广西八角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防治工作迫在眉睫。目前,该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筛选高效杀菌剂是病害防治的重要办法。室内毒力测定显示,25%丙环唑EC和25%咪鲜胺EC对八角炭疽病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4。林间防治实验中发现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有45%咪鲜胺、70%甲基托布津WP以及戊唑醇与大生M混配剂,对八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8%以上5。在植物病害的防治过程中,长期使用单一杀菌剂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为了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可以将单剂进行混配,增强药效,提高防治效果6。1材料与方法1.1供试的病原菌供试病原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分离获得。在林间采集具有典型病症的八角炭疽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病菌,采用单孢分离法进行纯化,采用科赫氏法则证实其为八角炭疽病的病原,最后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为八角炭疽病菌。1.2培养基采用 PDA 培养基(马铃薯 200.00 g、葡萄糖20.00 g、琼脂粉20.00 g,水1 000 mL)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和保存。1.3供试杀菌剂25%吡唑醚菌酯EC,购于陕西麦可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苯醚甲环唑ME,购于河北中保绿农作物科技有限公司。1.4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分别将供试杀菌收稿日期:2022-01-19基金项目: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1850020);广西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JB-20-03-01)。作者简介:邹东霞(1983-),女,湖北监利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E-mail:。*通信作者:黄乃秀(1966-),男,广西马山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E-mail:。102023年第1期广西植保GUANGXI PLANT PROTECTION 2023,Vol.36No.1剂的单剂用无菌水配置成5个不同的浓度。各单剂的5个浓度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5个浓度之间比例相等,使其抑制率控制在10%95%之间,每个浓度设置3次重复。不同的浓度配比均为杀菌剂有效含量的质量比。复配剂的配置是先将苯醚甲环唑ME与吡唑醚菌酯按照41、32、23、14和11的质量比混合后,再配成5个不同的浓度,混配剂的浓度为两个单剂浓度之和,最终,5个浓度之间比例相等,使其抑制率控制在10%95%之间,每个浓度设置3次重复。之后,分别取不同浓度单剂和混配剂1 mL加入50 mL溶解后冷却至55 左右的PDA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备用。用无菌打孔器(D=6 mm)取培养好的病菌菌饼,接种至上述做好的含杀菌剂的PDA平板中央,以不含杀菌剂的PDA平板作对照。将接种后的平板置于25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 d左右,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病菌的菌落直径大小,并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菌丝生长抑制率及杀菌剂的实际浓度计算公式如下。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杀菌剂的实际浓度(mg/L)=(含量百分数/稀释倍数)1061.5共毒系数的计算按照孙氏共毒系数法评价联合毒力7。计算共毒系数CTC值。当CTC值小于80为拮抗作用,80120为相加作用,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毒力指数 TI=标准药剂的EC50值/供试药剂的EC50值100混配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单剂A的TI值A在混配剂中有效成分百分含量+单剂B的TI值B在混配剂中有效成分百分含量混配剂的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的EC50值/混配剂的EC50值100共毒系数CTC=混配组合实测毒力指数(ATI)/混配组合理论毒力指数(TTI)1001.6数据分析采用DPS 13.01软件对单剂及不同配比混剂的浓度对数值和相应的抑制率几率值进行回归分析,求出毒力回归方程、EC50值及R值。各单剂及混剂不同浓度对病菌的抑制率的方差分析也采用该软件。2结果与分析2.1两种农药单剂不同浓度对八角炭疽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1。表1苯醚甲环唑与吡唑醚菌酯对八角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杀菌剂25%吡唑醚菌酯EC10%苯醚甲环唑ME浓度(mg/L)12.500 01.250 00.125 00.012 50.001 331.250 07.800 01.950 00.490 00.120 0抑制率(%)72.93 0.81 aA62.23 0.55 bB37.56 1.30 cC33.73 1.24 dD12.88 0.74 eE90.61 0.72 aA82.08 0.89 bB67.41 0.48 cC59.81 0.20 dD33.82 1.74 eE回归方程y=5.191 4+0.421 6xy=5.305 0+0.686 3xEC500.351 60.359 4R值0.980 50.989 8注:相同药剂同列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水平,表2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苯醚甲环唑ME与吡唑醚菌酯EC对八角炭疽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对病菌的抑制率随着浓度不断增加而增强,同一药剂各浓度之间的抑制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可见,单剂对病菌的抑制率与其相应的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所得到的EC50值可信度高。11广西植保2023年第1期GUANGXI PLANT PROTECTION 2023,Vol.36No.1吡唑醚菌酯EC的EC50值为0.351 6 mg/L,苯醚甲环唑ME的EC50值为0.359 4 mg/L,两者对病菌的毒力相差不大。2.2两种农药不同比例联合对八角炭疽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2。表210%苯醚甲环唑ME与25%吡唑醚菌酯EC的混配剂对八角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混配剂的比例4132231411苯醚甲环唑浓度9.040 02.240 00.567 20.141 60.035 27.896 01.974 00.493 50.123 60.030 63.906 41.952 00.976 00.488 00.244 03.84620.961 60.240 40.060 00.015 03.572 50.893 20.223 30.055 80.014 0吡唑醚菌酯的浓度2.260 00.560 00.141 80.035 40.008 85.264 01.316 00.329 00.082 40.020 45.859 62.928 01.464 00.732 00.366 015.384 83.846 40.961 60.240 00.060 03.572 50.893 20.223 30.055 80.014 0混配剂的浓度(mg/L)11.300 02.800 00.709 00.177 00.044 013.160 03.290 00.82250.206 00.051 09.766 04.880 02.440 01.220 00.610 019.231 04.808 01.202 00.300 00.075 07.145 01.786 30.446 60.111 60.027 9抑制率(%)88.05 0.51 aA73.05 0.32 bB63.95 1.07 cC46.89 0.79 dD19.84 0.98 eE93.27 0.38 aA75.69 0.37 bB65.16 0.70 cC53.39 0.66 dD36.96 1.01 eE77.10 0.48 aA71.11 0.55 bB63.89 0.41 cC58.30 0.71 dD53.97 0.24 eE90.90 0.63 aA79.59 0.89 bB63.47 0.77 cC46.20 0.50 dD31.08 0.81 eE84.71 0.40 aA68.25 0.74 bB55.58 0.37 cC40.65 0.61 dD28.00 0.63 eE回归方程y=5.365 9+0.789 2xy=5.527 4+0.705 8xy=5.182 7+0.541 9xy=5.322 8+0.760 2xy=5.392 2+0.652 0 xEC50值0.343 80.180 10.460 10.376 20.250 3R值0.986 10.978 50.993 60.998 80.995 3共毒系数1021897286134由表2可知,将苯醚甲环唑ME与吡唑醚菌酯EC分别以41、32、23、14和11的质量比混配后,对八角炭疽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比例的混配剂对病菌的抑制率随着混配剂浓度不断增加而增强,各浓度之间的抑制率也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说明混配剂对病菌的抑制率与其相应的浓度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计算出的EC50值可信度高。混配剂中,以41、32和11的比例测得相应的EC50值均高于单剂;以32的比例混配剂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180 1 mg/L;以23的比例配制的抑制作用最弱,EC50值为 0.460 1 mg/L。苯醚甲环唑 ME 与吡唑醚菌酯 EC 以3 2和1 1的比例混配时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 189和134,3 2混配剂增效作用最强;当苯醚甲环唑 122023年第1期广西植保GUANGXI PLANT PROTECTION 2023,Vol.36No.1ME与吡唑醚菌酯EC以41的比例混配后,共毒系数为102,表现为相加作用;以14和23的比例混配表现为拮抗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86和72。3结论与讨论将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配对植物病害的防治具有增效作用。苯醚甲环唑是三唑类杀菌剂,通过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功能,达到杀菌的目的8。吡唑醚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通过与病原菌细胞线粒体种cytb和c1复合体Qo部位结合,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抑制能量生成,达到杀菌的目的9。研究结果表明,将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以32混合对抑制核桃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10,以1 1混合对槟榔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增效最明显11,以2 1混合对抑制祁山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