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北京
魏晋
墓葬
北方
草原
文化
因素
宋蓉
北京魏晋墓葬所见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宋蓉(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关 键 词北京地区魏晋时期墓葬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内容提要北京已发现具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墓葬十余处,年代集中于魏晋时期。通过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系统分析,将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分为汉文化因素、匈奴文化因素和鲜卑文化因素三类。进而通过对各墓所含文化因素的内容和数量的统计将其分为四组,四组墓葬的墓主中可能有汉晋时期迁徙塞内的鲜卑部众,也有早期加入鲜卑军事联盟的匈奴遗众。他们徙居幽州塞内长期与汉杂处,除少数人还保持着鲜卑葬俗,其余大多已接受并认同了汉地文化,仅在日常生活层面留有草原文化的印记。北京魏晋墓葬中草原文化因素的形成及特点,当与这一时期北京所处的沟通中原与草原的枢纽地位有密切关联。中图分类号 K871 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483(2023)03 0075 09Key words:Beijing AreaWei and Jin DynastiesTombsNorthern GrasslandCultural ElementsAbstract:More than ten tombs with elements of northern grassland culture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Beijing,with an age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rough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omb shape and the burial utensils,the cultural elements re-flected in the tomb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Han cultural elements,Xiongnu cultural elements and Xianbei culturalelements Furthermore,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content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each tomb,thetomb owners a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some of them might refer to Xianbei tribesmen who migr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GreatWall during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and some might refer to the Xiongnu descendants who joined the Xianbei military alli-ance in the early days They moved to You Zhou and interacted with Han for a long time,and most of them had accepted andappreciated Han culture except keeping some habits of grassland culture in their daily life,while a few people still retainedXianbei burial custom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ssl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tombs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Beiji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ivotal status of Beij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grass-lands during that period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北毗邻松辽平原,北为内蒙古高原,扼居津要,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北方各民族融汇之区。魏晋时期,北京隶属幽州,是北控鲜卑、乌桓的军事重镇,也是塞外部族与中原交往的前沿地带,文献中不乏记载,边疆史的研究也多有论及。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丰富,北京魏晋墓葬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延庆东王化营墓地、房山窦店砖椁墓、房山水碾屯墓地和延庆大榆树西晋墓均被认为存在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还有研究者通过对早期鲜卑墓葬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推断东王化营 M12 为檀石槐鲜卑遗存。迄今发表的材料中,北京已发现包含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魏晋墓葬十余处,为利用实物资料探索塞外部族与中原的交往提供了条件。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墓葬资料的系统梳理,讨论墓葬文化属性,推断墓主人族群属性,进而结合文献探讨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与北方草原文化相关的墓葬概况学界对鲜卑、匈奴等北方草原文化遗存的特征已有丰富认识,据此本文收集了北京地区57DOI:10.16422/ki.1001-0483.2023.03.00611 处具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墓葬资料。这些墓葬的年代多在魏晋时期,个别年代上限或可至东汉末,下限或可至十六国时期。墓葬的分布以京北的密云、延庆和顺义为多,南部的房山、大兴和通州也有零星发现。现将墓葬情况简述如下,并对部分墓葬的年代做进一步的分析。1.密云果园西晋墓墓葬位于密云区果园西路以东,2011 年发掘。M1 和 M2 均为刀形单砖室墓,四面结顶式穹窿顶,四壁外弧。M2 损毁严重,器物无存。M1 保存完整,出土随葬品 15 件,其中 1 件矮领罐肩部饰水波纹。简报认为,墓葬年代为西晋时期,下限不晚于北朝。2.密云大唐庄西晋墓墓葬位于密云区密云镇大唐庄村北侧,2008 年发掘。其中 M12 为刀形单砖室墓,四面结顶式穹窿顶,西壁外弧。出土随葬品 10 件,其中 1 件敞口陶罐形制特殊。简报认为,墓葬年代为西晋时期。3.延庆大榆树西晋墓墓葬位于延庆区大榆树村村东的林地中,2018 年发掘。M1 为双砖室墓,四面结顶式穹窿顶。出土随葬品 31 件,其中 1 件侈口平沿壶的腹部装饰网格几何纹,2 件陶罐腹部饰水波纹。简报认为,墓葬年代为西晋时期。有研究者指出,该墓出土的陶罐具有鲜卑特征。4.延庆西屯 M41?11墓地位于延庆区延庆镇西屯村西南,2009年发掘,M41 发表了完整资料。墓葬为四面结顶式穹窿顶双砖室墓。出土随葬器物 18 件,其中 1 件敞口罐颈部饰戳点纹,1 件矮领罐腹部饰水波纹。简报认为,墓葬年代为西晋早期。5.延庆东王化营 M12?12墓葬位于延庆区东北部,2007 年发掘。M12 为梯形木椁墓,出土随葬品 3 件,其中 1件敞口罐颈部饰戳点纹。简报认为,墓葬年代为魏晋时期,墓主是受到鲜卑民族文化影响的中原汉人。也有研究者认为,该墓年代或可早至东汉晚期?13。考虑到墓中“长宜子孙”四叶纹镜虽盛于东汉晚期,但至西晋仍有使用,如辽阳三道壕西晋“太康二年”(281 年)墓即有随葬?14,并且 M12 的鼓肩平底罐形制近似北京汉末曹魏时期同类器风格,故本文赞同简报对M12 的年代判定。6.顺义大营村 M1、M4、M8?15墓葬位于顺义区北部的大营村东北,1981年发掘。其中 M1、M4 和 M8 均为双砖室墓,四面结顶式穹窿顶。M1 和 M4 均出有肩部饰水波纹的矮领平底罐,M8 的双耳罐腹部饰戳点纹。简报认为,3 座墓葬的年代均为西晋初期。7.房山水碾屯 M1、M12?16墓葬位于房山区良乡镇水碾屯村北侧,2012 年发掘。M1 和 M12 均为券顶单砖室墓,内置梯形木棺,出土随葬品 17 件。墓葬年代为西晋中期,发掘者认为,梯形木棺具有鲜卑文化因素。8.房山琉璃河立教村 M3?17墓葬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立教村东北,2017 年发掘。M3 为单砖室墓,出土随葬陶器 6件,其中 1 件矮领罐腹部饰水波纹,1 件素面双耳罐形制特别。简报认为,墓葬年代为西晋时期。9.房山窦店 M12、M13?18墓葬位于房山区窦店镇东部大石河和小清河交汇的平原上,2019 年发掘。其中 M12 和M13 为梯形砖椁墓,M12 随葬 1 件腹部饰水波纹的双耳罐。简报认为,该墓地性质、墓主族群与内蒙古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类同。墓葬年代在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M12 的双耳罐形制与立教村 M3 3 近似,M13 的“位至三公”对夔纹镜多见于北京西晋墓,本文认为,以上两墓的年代约为西晋时期。10.亦庄 X10 号地 M37?19墓地位于大兴区亦庄鹿圈镇头号村,2007年发掘。其中 M37 为梯形砖椁墓,并随葬 1 件腹部饰水波纹的矮领陶罐。报告认为,M37 的年代为东汉晚期。从双耳罐的形制及梯形砖椁墓判断,墓葬年代约为西晋时期。11.通州路县故城周边墓葬?20墓葬区主要集中分布于路县故城城外的东部和东南部。已发表的东汉墓葬出土陶器中,1件肩部饰水波纹的矮领罐,形制、大小及纹饰风格均似大营村 M1、M4 所出,年代或在西晋时期。另有 1 件形制近似立教村 M3 3 的双耳罐,年代或为西晋时期。另有 1 件小口细短颈67瘦长腹陶壶形制特殊,通过与同类器的比较,其年代约为 2 世纪中至 3 世纪初。二、墓葬形制分析以上 11 处墓地,除路县故城周边墓葬还未发表完整资料,墓葬形制及共出随葬品情况不明,其余资料完整的 14 座墓葬,墓葬形制主要有竖穴土坑墓、砖椁墓和砖室墓三类。1.竖穴土坑墓1 座,东王化营 M12。墓坑和木棺均呈头宽足窄的梯形,墓葬规模较小,长 2.4 米,宽1 1.1 米(图一,1)。2.砖椁墓3 座,分别为房山窦店 M12、M13 和亦庄X10M37。墓坑平面亦呈头宽足窄的梯形,土坑四壁单砖错缝平砌,坑底整砖横向铺砌,椁顶均已塌毁,结构不明,墓葬规模较小,3 座墓的墓坑长均为 2.8 米,宽仅有 1 米左右(图一,4)。3.砖室墓数量最多,依据墓室数量和布局又可分为双室墓和单室墓两种。双室墓 5 座,分别为大榆树 M1、西屯 M41、大营村 M1、M4 和 M8。墓坑平面呈刀形,墓道偏离墓室中线。前室近方形,边长 2 米左右,后室呈长方形,长度多在 3 米左右,宽度多在 1.5 米左右。前、后墓室均为四面结顶式穹窿顶,两室之间有短甬道相连(图一,3)。单室墓也有 5 座,其墓室结构又有区别。其中,果园 M1、大唐庄 M12 和立教村 M3 为刀形墓坑,砖室前端设甬道,甬道偏向一侧,墓室平面亦呈刀形,墓顶为四面结顶式穹窿顶。以上 3 座单室墓的墓内空间高敞,墓室大多长约 3 米,宽和内高都在 2 米左右(图一,7)。水碾屯 M1 和 M12 两座为“甲”字形墓坑,不设甬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拱形墓顶,顶上前、中、后三段再各加砌一重券。这 2 座单室墓的墓内空间狭窄低矮,墓室长约 3 米左右,宽和内高均仅 1 米有余,墓内都有梯形木棺(图一,6)。以上三类墓葬中,砖室墓自西汉中、晚期起就已广泛流行,是汉代墓葬的典型标志。魏晋时期,随着汉制向晋制的转变,砖室墓的形制有了较大变化,单室墓流行,双室墓的前室多变为近方形?21,墓室前端大多设有甬道,且墓壁多有外弧,墓顶多为穹窿顶?22。以上特征在大榆树 M1 等 5 座双室墓,以及果园 M1 等 3座空间高敞的单室墓中均可见到。这 8 座墓葬,从墓室结构和布局看,与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同类墓葬并无差异,体现出魏晋时期墓葬的时代共性特点,但在墓穴结构上又有自身特性,均为墓道偏离中轴的刀形结构。此类刀形墓坑在北京西汉早期的竖穴土坑墓中就已出现,西汉中晚期逐渐盛行,并影响了随后出现的砖室墓,当地东汉砖室墓大多延续了这一传统,将砖室构筑在刀形墓坑之中。从这个意义上看,大榆树 M1 等双室墓和果园 M1 等单室墓具有魏晋时代特点,同时也有着鲜明的北京本土地域特性。除此之外的水碾屯 M1 和 M12 则略显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