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至节令图像中的物候、风俗和礼仪_付阳华.pdf
下载文档

ID:2390650

大小:2.33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2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冬至 节令 图像 中的 物候 风俗 礼仪 付阳华
029观察家 ART OBSERVER热点述评观点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4内容摘要:先民以物候表达节令,使得节令随着自然形象进入图像。冬至“一阳生”的节令特点形成了多种物候特征、礼仪和风俗。流传至今的大驾卤簿图让我们看到冬至祭祀昊天上帝的隆重礼仪;冬至节日给君主和公婆进献履袜的风俗礼仪由来已久,“羊”的图像在冬至节令物、节令服饰和节令画中最为常见;冬至“添线晷”与女红相关;冬至是“数九”的开始,消寒图像以各种方式表达了九九消寒的时间过程。关键词:冬至 节令图像 物候 风俗 礼仪 南朝时期的三礼义宗对冬至的描述为:“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1后为历代典籍引用和生发,由于这一天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所以冬至又称“长至”。这一天日影最长,故宫的太和殿髹金漆宝座被照得熠熠生辉;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下的五条金龙图案被依次点亮;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在傍晚会出现金光穿洞的妙景。在这些视觉经验的背后,是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最根本的特点“一阳生”,即从这一天“阳气始生”,由此奠定了之后岁朝迎来的“三阳开泰”和春分之前的“九阳消寒”。在这一节气上,自汉代以来便形成了重要的国家节日,宫廷有隆重的仪式,民间有丰富的习俗活动。在视觉图像中,对此亦有丰富的解读。一、冬至物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冬至首先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时间在阴历十一月,从礼记 月令对十一月的月令描述“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2,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阴阳之气处于临界点的时期,阴气最盛,但阳气始生,万物的生气开始萌动。冬至的物候表现是:“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3清代词臣画家张若霭(17131746)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图冬至便试冬至节令图像中的物候、风俗和礼仪付阳华之外,更是发挥了对于女性社会角色的图像示范与价值引导作用,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古代女性的思想认知与技能触角。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客观上在纺染织绣领域涌现出不少女性艺人与群体,凭借自身才艺获得社会的尊重。随着历史的发展,女性的角色认知也在发生转变。另外,节日器物除了能为七夕助兴,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延续传统、情感吐露以及道德约束等功能,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推波助澜。(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宋元时期中日民俗手工艺交流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BG134)注释:1 晋葛洪著,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卷一七夕穿针开襟楼,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2 宋陈元靓撰,许逸民点校岁时广记卷二十六七夕上 七孔针,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528页。3吕埴汉宫乞巧图考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7期,第105页。4蒋秀英细说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七夕乞巧民俗事象论,北方论丛,1999年第5期,第79页。5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乞巧,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80381页。6同上,第381页。7李炜宋代七夕词背后的男女之别,博览群书2017年第12期,第40页。8 宋陈元靓撰,许逸民点校岁时广记卷二十七七夕中 丐聪明,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539页。9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9页。陈晶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副教授清 张若霭 二十四节气图册冬至 纸本设色 63.142.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030观察家 ART OBSERVER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2期图用山水画诠释冬至节令的物候现象。画面着意描绘了升腾的云气、山中的麋鹿和泉水。其对幅有庄有恭所录礼记 月令及后人的注疏。根据礼记 月令所载“孟夏之月,蚯蚓出”;“仲冬之月,蚯蚓结”“冬至,麋角解”“夏至,鹿角解”,分别用蚯蚓的活动标志了立夏和冬至;用麋和鹿的角的脱落标志了夏至和冬至。这些动物的表现皆因地气而变化,如图中孔颖达所疏:“蚯蚓出穴,屈首下向,阳气气动则宛而上首,故其结而屈也”;“麋为阴兽,冬至阴方退,故解角从阴退之象”。用物候表达节令,使得节令具有了形象性,让无形的阴阳之气体现在有形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现象的变化之上,于是节令便随着物候进入了图像。乾隆壬午(1762年)新春,因在武库看到皇祖康熙所得巨大鹿角,乾隆绘制了鹿角记图卷(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并在卷中的鹿角记中写:“今木兰之鹿与吉林之麋无不解于夏”,对月令所记“冬至,麋角解”“夏至,鹿角解”提出了质疑。但五年之后(乾隆丁亥1767),在冬至的第二天,他又通过实地考察写成了麋角解说,以纠正自己的过错。他通过对南苑一种麋鹿他称之为麈的考察,得出麈解角于冬至的结论,命董邦达绘制解角图并将自己的论证抄录在卷首,自己也绘制有南苑麈角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根据今天基于动物学的研究4,他的结论并不符合现代科学,而是将麋鹿称为麈,或者对古代麋和鹿有所混淆,而礼记 月令中的物候仍是更符合科学结论的。清代帝王之所以如此重视“解角”这一物候,一方面强调了对满族木兰围场中重要猎物的熟悉,另一方面也是对节令物候的一贯性关注。如前所述,张若霭奉命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图便是乾隆时期巨制墨妙珠林(卯)册中的一套。墨妙珠林共有十二册,每册二十四幅,制作团队庞大,选题皆为与清廷密切相关的主题,展现出他以视觉形象总集文化成果的野心。5二十四节气图正是宫廷授时于民的观念展现。二、亚岁迎祥:冬至朝贺,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周礼 春官 大宗伯郑玄注有:“昊天上帝,冬至于圜丘所祀天皇大帝也。”6汉魏时期,均有冬至朝贺的礼仪,规模仅次于元旦,由此,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冬至于圜丘祭祀“三岁一郊”的礼仪一直传承,北宋的东京梦华录详尽记载了南郊祭祀的礼仪顺序7。从顺序可以看出,南郊祭祀昊天上帝是以冬至为中心,并延续数日的大型祭祀活动。国家博物馆藏大驾卤簿图应该是对此礼仪的真实图像记录。根据考证,这幅大驾卤簿图实为北宋皇祐五年(1053)郊祀所用的大驾卤簿中道图,“是九百四十多年前,曾在皇帝祀天活动中指导千乘万骑的真卤簿,而不是仅为供人赏玩的卤簿想像图共绘有官吏将士五千多人,其门类繁多的衣冠服饰,及数十种辇、舆、车、辂,近百种旗、旂、旃、纛,十余种伞、扇、华盖,以及各种兵器、乐器,都为我们研究古代的文物典章制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想象资料。”8在卤簿图中一个局部,根据画面顶端的榜题,可知画中三部分为大驾卤簿图中的“金吾纛矟”“检校龙旗前”以及紧随其后的“清游队”。在图中“金吾纛矟”依次有“引骑”“纛”“夹骑”“护骑”“押纛”“押衙”“矟”“折冲”组成。中间一人执大纛(毛羽装饰的大旗),前有“引骑”两人,后有“夹骑”四人和“护骑”两人,接着“押衙”四骑,“矟”四骑,最后为折冲都尉一人。这和宋史以及政和五礼新仪中提到“金吾纛矟隊”很接近但也有差异9,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到仪仗形式历代有所增减,一直发生着变化。“检校龙旗前”中,左右金吾大将军各一人,各随两名卫司矟。“清游队”中,有白泽旗两面,各一人执旗,引骑、夹骑各两人。后左、右金吾卫折冲都尉各一人,领弩、弓、槊各十人。关于礼仪图像的形成,宋会要中有段重要记载:“真宗咸平元年八月二日,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上新画南郊图。清 董邦达 解角图题记031观察家 ART OBSERVER热点述评观点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4先是至道二年太宗令内侍裴愈、石承庆于朝元殿集画工绘此图,命白总其事,至是方毕。凡为三幅,外幅列仪卫,中幅辂车及导驾官,人物皆长寸余。又画圜坛祭器、乐器及青城警场,悉皆详备,命藏于秘府。”10我们看到的这幅大驾卤簿图中道图应该就是“中幅辂车及导驾官”,而外幅仪卫,圜丘祭坛和青城的图像现在不得而见。大驾卤簿中道图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冬至南郊祭祀的图像资料,只是图像复杂,涉及的礼仪制度、服饰、车马等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三、一阳生:进履袜,迎福践长冬至日大臣给君主、儿媳给公婆进献履袜的风俗礼仪由来已久。而一阳生的节气特点由谐音转变成“羊”的视觉形象,呈现在节令物、节令画和节令服饰中。三国时期,曹植便有冬至献袜颂,并上了冬至献袜颂表称:“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11可见在那以前冬至献履袜给君主便是礼仪。曹植写道:“愿述朝庆,千载昌期,一阳佳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不胜感节,情系帷幄拜表奉贺,并献纹履七量、袜若干副上献以闻谨献”12在民间,北魏大臣崔浩在女仪中记:“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于舅姑。”13用以助养元气。可见从朝堂到民间,给君主和公婆进献鞋袜,是冬至节日最普遍的礼仪和风俗。鞋袜之外,唐代洛阳人贺冬至戴“一阳巾”,金门岁节中记:“洛阳人家每遇冬至,煎饧绿珠戴一阳巾。”14绿珠和一阳巾分别是唐代女子的绿珠纸幡头饰和男子的头巾,现在虽已不知其具体样貌,但可以看到,对“一阳生”的节令性表达可以用脚下的鞋袜,也可以用头顶的头巾。明代酌中志记载:“(十一月)是月也,百官传带暖耳。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太子画贴。司礼监刷印 九九消寒 诗图,每九诗四句,自 一九初寒才是冬 起,至 日月星辰不住忙 止,皆瞽词俚语之类。”15我们今天能看到流传下来的明后期双龙阳生补子(私人藏),补子上的图案以左右对称两升龙为主,底端有两只卧羊正抬头吐出云气,这便是宫中的应景服饰。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明万历红纱地满绣云龙纹绣片,也是升龙和绵羊的组合,并且羊在龙纹之下、口吐云气成为定式。清康熙朝宫中后妃的龙凤纹的棉袜延续这个定式,是一阳生的冬至应景之物,图案和历代记载的冬至阳生进献履袜的风俗正相吻合。酌中志中提到冬至所悬挂“绵羊太子”的画帖,其图像始自元代,目前有多幅“开泰图”即画童子骑羊,其中童子骑羊转身的姿态非常接近,被认为是绵羊太子的形象。童子肩挑梅枝,上挂鸟笼,中有喜鹊的图像更是深入人心,形成“喜上眉梢”的吉祥纹样,在明代锦缎、织绣中一再出现16。酌中志记录的明代内官“铎针”帽饰的花纹中也有“阳生、绵羊引子、梅花”17等节令图案。北京董四墓村明墓出土的“金累丝嵌宝绵羊引子图簪”,可见证与缎面上的绵羊太子基本相同的形象。绵羊太子图案亦东传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骑羊人物椿梅折枝文样金襕正和明刊本大藏经绵羊太子纹封套为同一纹样。四、添线晷、琯浮灰,数九消寒关于冬至的诗歌多写到“添线晷”和“琯浮灰”,如宋代刘克庄至日:“犹记小窗添线晷,强揩老眼乱书堆。”乾隆皇帝有两首冬至诗提到“线晷”:“金翼南飞线晷长,骖驔六御趁归忙”(冬至斋宫叠旧韵)“阳回线晷依然永,影到花棂分外明。”(冬至后一日瀛台涵元殿作)。这里的“线晷”借其所显示的日影之线代指日晷。而“添线”之说,即指冬至后白昼渐长。自魏晋以来,“添线”便与女性的劳作女红相关联。“岁时记:晋魏间,宫中用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唐杂录言:宫中以女功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比常日增一线之功。”18可见早期的女红之线和日晷之线逐渐合并,“添线”和“线晷”也合成为“添线晷”,如迎福践长一样,是女性用针线在冬至日的劳作之功。“琯浮灰”即葭管浮灰,葭莩即芦苇秆内壁的薄膜,后汉书记载有以律管测量候气的方法19,即在密闭的室内,用葭莩的灰放在律管里,冬至受阳气升腾影响,葭莩灰便会被吹出。早在吕氏春秋中,便把阴阳之气和十二律对应,以十二律配十二月份,冬至所对应的即为至阳之律黄钟。北宋 大驾卤簿图(局部)绢本设色 51.41481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 绿色纱绣龙凤纹缉米珠高靿绵袜 长24厘米、高55厘米、口宽2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032观察家 ART OBSERVER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2期金廷标长至添线图便是绘制冬至日女子用线量日影的情景。画面乾隆题诗:“香阁权抛绣帧忙,徘徊曲院不妨凉。别开生面观曦影,也觉量增一线长。”画面绘制出了女红之暇,闺阁女性在冬至节令中“别开生面”的活动。而清代沈源十二禁御图之“黄钟畅月”画的正是十一月的图景,上有冬至后一日的御题诗歌。冬至的一阳生是三阳开泰和九阳消寒的开端,所以开泰图虽然是岁朝的节令图像,但和冬至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