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神话
空间
叙事
族群
互动
西南
民族
罗秋洪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稻作神话的空间叙事与族群互动*以西南民族为例罗秋洪杨筑慧【摘要】中国西南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稻作神话,蕴含了稻作历史及相关文化事象的诸多信息。作为一种空间叙事,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展现了其共生的自然空间,以及在此空间中共创的稻作生计和共享的稻作信仰,既表露出西南民族稻作文化的多样性,又凸显了各民族的共通性与共享性。多元一体的稻作神话源于频繁族群互动中的互学互鉴,西南民族则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出多样的稻作耕作方式及稻作文化,西南空间也形成了人、自然、神灵、社会之间多元和谐共生的图景。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一个例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民间叙事基础,为我们理解地方社会文化提供了一条路径。【关键词】稻作神话;西南民族;空间叙事;族群互动【作者】罗秋洪,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杨筑慧,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2)06-0111-0009稻谷是西南民族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形成了涵盖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稻作文化。流传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稻作神话,是其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稻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文化资源。学术界一般倾向于将神话传说视为一种隐藏、承载或隐喻历史、社会和文化记忆的民间叙事,它表达了相应的历史信息、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一些专注于叙事学研究的学者还强调,叙事具有我们熟知的时间性,更具有空间性,“一切叙事都是在时空中展开的文化行为”“人类的叙事活动与人类所处的空间及其对空间的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1 28而空间不仅是物理或物质的存在,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产物,列斐伏尔认为“任何空间都体现、包含并掩盖了社会关系”2 124,也就是说空间具有社会属性。基于上述认识,稻作神话可以理解为一种空间叙事,折射出西南民族对所处地域的空间感知,以及特定空间内的实践、信仰、观念等内涵。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神话叙事还反映出稻作神话在创造、流传和传播的过程中,各个族群或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涉及诸多古老的故事,还包括一些传说、史诗和古歌,本文统称为“稻作神话”。现有研究集中在各民族的稻谷起源神话,对稻作技术、稻作习俗等神话关注较少。学者们多从文学、神话学的视角或分析某个单一民族的稻谷起源神话,或探讨稻谷起源神话的共同主题,但较少论及相同或相似神话叙事所反映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亦较少从空间叙事角度对稻作神话进行阐释。西南地区是中国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与共生区,因历史上族群的迁徙、分化与整合,以及族群之间经济、文化、政治等的交往交流,各民族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专项项目“南方民族糯稻文化与文明互鉴研究”(19VJX144)。111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生计方式、生产工具、饮食习惯、宗教信仰、节日庆典、仪式祭祀、历史记忆等方面表现出诸多共性,稻作农耕及其关联的社会文化也在族群的交往互动中交流、互鉴、传播和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以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为切入点,分析稻作神话的空间叙事与族群互动,以此解读“西南”这一地理文化单元的文化共生性与多元性,理解多元和一体的辩证关系,并为区域社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探讨提供新视角,对稻作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西南民族的稻作历史与稻作神话历史语境中的“西南”是一个与“中原”相对的动态概念,不同历史时期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并不一致。3 总序9学术界所称的广义的“西南”概念则结合了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共性与差异性4 3,就行政区域划分而言,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指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广西西部,该空间区域主要分布有30多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分别属于历史上的氐羌、百越、苗蛮、百濮四大族系。稻作农耕是西南地区很多民族的传统生计方式,对西南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般来说,普通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中国古代史籍中称野生稻为“秜”“穞”“稆”“旅”“离”等。5 1718中国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驯化有关,学术界对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主要有印度起源说、阿萨姆云南多点起源说和中国起源说几种争论,其中,中国起源说又有华南说、云贵高原说、长江中下游起源说等观点。6 1013但从考古学、古气候学、分子生物学等提供的证据来看,多数学者将中国栽培稻的起源聚焦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亦有学者强调稻作起源如中国史前文化一样,应是多元和多中心的。7 39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野生稻的主要生长区之一,迄今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大部分也分布于此,因此较为普遍的认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较早出现原始栽培稻的核心区域。有学者据湖南、河南等地考古发掘的稻谷遗存推断,距今8000年左右,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的水稻种植已颇具规模。8 5556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约7000年前的稻谷、稻秆和稻叶,还出土了骨耜、木耜、木刀、蚌壳等耕作和收割工具,说明当时稻作农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6 14百越族群的分布区域与考古发掘的众多稻作遗存相吻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百越人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区域。9 8游修龄和曾雄生进一步指出,河姆渡遗址是东南沿海百越诸族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支,稻作起源与百越族群密切相关。5 45百越族群是早期的稻谷种植者,他们参与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过程。至春秋战国时,稻作已是百越人农业生产的重要部门。10 35秦汉时,闽越、南越、骆越等越人继续普遍种植水稻,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载:越楚之地,“饭稻羹鱼”“民食渔稻”,另外,考古资料还证实了岭南地区的先民此时已懂得选择、培育和引进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良品种。11 130西南民族的稻作历史与百越族群有密切关联。从越人的分布和迁徙来看,除了在我国东南和南部地区聚族而居外,百越人还散居于西南地区。秦汉甚至更早时期,西南地区就有越人活动的足迹。考古发现了云南和贵州的部分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以及青铜器文化时期的半月形斧和有肩石斧,这些均为越人所使用的工具。据史籍记载,秦汉时期位于今天云南、贵州和广西境内的永昌郡、越嶲郡和牂牁郡等地就有“滇越”“腾越”“掸”“夷越”“骆越”等越人活动,9 911他们或是春秋战国前分散在西南地区的越人,或是在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和秦汉时期的统一战争中流散、迁徙至此的越人。在越人的流动和迁徙过程中,稻谷、稻作技术和稻作文化也随之传播。汉晋之后,越人之称逐渐在史籍中消失,分布于云贵高原的越人被“金齿”“茫蛮”“百夷”“摆夷”“白衣”等族称取代,至明清时逐渐演化成傣族、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壮侗语族民族。9 3这些百越人的后裔发展出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并共享着诸多相似的文化习俗。一些学者还从历史语言学的同源关系论证了西南民族稻作历史与百越族群的渊源,总结了与“稻”有关的许多词汇语言上表现出的同源关系,认为这都指向了稻作共同的源头百越人,5 454812 2631 13 1415为稻作向西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证据。112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对于西南民族的稻作起源、发展历史、稻作文化等问题,除了上述考古材料、文献记载以及语言学提供的证据外,我们还可从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中获得有益线索。“神话的虚构并非历史的虚无”,14神话传说会影响甚至塑造相应群体的社会行为和历史认知,王明珂、叶舒宪等学者认为神话与历史很多时候互相渗透,“神话透过其叙事情节与符号隐喻流露的一些讯息,却在人们心中产生意义,并因而影响社会现实”15。神话传说往往呈现出某一群体特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社会关系,是特定群体与自然和社会系统互动的生动反映。具体到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其中同样表露出稻作历史的诸多信息,传递着西南民族有关稻作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也是西南地区多元民族文化交流和互鉴的体现。既有的稻作神话研究中,李子贤和胡立耘将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神话分为稻谷起源神话、稻谷形状神话和稻作技术神话三类,其中稻谷起源神话又分为飞来稻型、自然生成型、神授型、死体化生型、动物取来型、英雄取来型六种。16李鹏梳理了前人的分类后,将谷物起源神话分为自然型、赠赐型、取种型和创造型四类。17 610这些分类都没有将一些涉及稻作技术、稻作文化习俗等神话传说内容容纳进来。综合上述分类和搜集到的神话传说资料,笔者按照神话文本的内容,把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分为稻谷来源、栽培驯化、稻作技术、稻作习俗等四类。下面主要从空间叙事与族群互动两个维度对四类稻作神话进行解读,从而展现出西南民族围绕稻作生计展开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二、稻作神话的空间叙事:西南民族的自然、生计与信仰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大多借助山坡、河坝、水塘、天上、地下、村寨、田边等意象营造一个自然空间,并讲述人们在此空间内的社会活动与文化习俗。作为一种空间叙事,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仅对西南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再生产,进而呈现出他们在共生的空间中的生计与信仰,勾勒出西南民族日常生活的生动图景。(一)稻谷获取与稻田开辟:共生的自然空间稻谷种子源于自然,获取谷种是与自然打交道和适应自然的过程,西南民族的稻谷来源神话对其生存的自然空间进行了再生产。不少西南民族的寻取或盗取型谷种神话中,稻谷生长在河边、海边、龙潭等水源丰富之地,这些谷种或为野生稻,或为栽培稻。为了找到稻谷生长的地方,民族英雄人物大多需要跨越很多大山大河,例如流传于云南文山壮族的稻谷来历的传说讲道:“猎人寻谷种途中翻过了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了九十九条大河。”18 162163与之类似,贵州布依族的茫耶寻谷种也讲道:“茫耶翻过九十九个大坡,爬过九十九重峻岭,穿过许多不见天日的森林,才寻到谷种。”19 585590流传于云南大理鹤庆白族的人和五谷是怎样来的中,肉核姑娘则飞过很多坝子和高山,从金凤山上的金凤凰那里讨来一粒金稻种。20 7577山、河、坡、岭、森林、坝子等是很多神话中常出现的地理标识,广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也是神话中常出现的景观。一些野生动物还对先民的生存构成威胁,如布依族神话中,茫耶寻找谷种时遇到了成群结队的虎、豹、豺、狼、毒蛇,因而先辈们寻取谷种的过程充满艰难险阻,发现或找到谷种也是一种造福整个集体的社会行为。此外,狗、鼠、牛、马、猪、青蛙、麻雀、燕子、箐鸡、蚂蟥等也是稻谷来源神话中出现的动物,它们帮人寻取、求取或盗取谷种,为人辛勤耕作,有的与人生活在一起,有的则在稻田生态系统中与稻谷共生。这些神话叙事是西南民族对生存空间的总体感知,也反映出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神话中有很多对自然的类似表述,从侧面反映了西南民族的栖居环境有诸多共同特征,进而说明西南民族共同生活于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中,该空间多山地和坝子,还分布着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且相对封闭,与外界多有高山河谷相隔。在讲述稻田开辟时,西南民族的一些神话传说叙事表现出他们对山和水的认知。对山水进行治理后,适宜稻谷生长的湿地、沼泽地、坡地被开辟为稻田。苗族古歌开天辟地唱到种稻谷前苗族祖先“耙公”“秋婆”“绍公”“绍婆”治理山河、开辟田地的情形。13 26布依族神话阿祖犁田则讲道:布依族后生阿祖驾着神牛耕犁大地,他犁出奔腾的大河、堆成连绵的高山,翻起的泥113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土还盖住了水沼泽国。21 70迁徙到哀牢山区后,哈尼族在茫茫大山中开辟出梯田,红河、元阳一带的哈尼族流传着梯田由来的神话:古时,到处是深山老林。天神派来三位使者到人间造梯田。罗努在山上挖出台地,罗乍负责修理田埂路、径,依沙开沟饮水。依沙的嘴长得像鸭子的嘴,他很快就开出水沟,引来山泉水灌溉梯田。22可见这些神话叙事中,稻田和沟渠都是从山水间开挖而来,且多呈现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的景观,反映了西南一些民族共同栖居于山区和坝子中,山和水构成了自然空间的基本骨架。(二)稻谷种植与稻作经验:共创的稻作生计西南民族的稻作神话叙事展现出各民族在与自然空间互动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