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单亲
农村
留守
儿童
社会支持
研究
2023 年第 2 期青 少 年 学 刊No2,2023(总第 154 期)General,No15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支持研究”(项目编号:18BSH161)的阶段性成果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研究王亚 摘要 单亲农村留守儿童同时具有“单亲”与“留守”的特性。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政策支持存在对象模糊化和措施碎片化、情感支持存在情感补偿异常和亲子关系认知错位、教育支持存在家庭资产贫困与家庭文化匮乏、生活支持存在照料不足和管理失控等多重潜在风险和现实问题,导致单亲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严峻的成长困境。因此,亟需通过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制定精准支持措施、提升家庭支持能力等路径,加大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力度,整体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治理工作。关键词 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 作者简介 王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公正(北京100000)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回顾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及城镇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其问题呈现双重嵌套性特征,即一方面反映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壁垒下农村儿童问题的共性,另一方面兼具因人口流动加剧、家庭结构或居住安排模式多元化等现象带来的“留守性”特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人们的婚恋方式、婚姻观念以及婚姻行为发生巨大变化,离婚率不断上升。据统计,2021 年,全国登记结婚人数为 7643 万对,离婚登记人数为2839 万对,全年离婚结婚比为 371%1。离婚率的大幅上升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分化出新的群体 单亲农村留守儿童。2020 年留守儿童蓝皮书 数据显示,12%13%的农村留守儿童一年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不见面且没能和母亲联系的农村留守儿童为 55%2,这些儿童存在明显的学习态度问题、同伴交往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和情绪行为问题,他们怨恨父母甚至自动认为他们的爸妈死亡,其中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最多3,“缺少母亲”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更为显著4。相较于一般的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情感获得、自我认同等方面更为薄弱,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类社会性的体现,其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依恋理论、系统理论、社会整合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自 20 世纪 70 年代作为学术概念被正式提出后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种科学的范式5。学者们从功能、互动、主观评价、网络结构四个维度对社会支持的内涵进行论述,认为社会支持是由个体身边具有支持性的他人或群体构成的社会集合体,通过为受困个体提供信息支持、认知教育、情感帮扶、物质支撑等,以期为个体赋权增能,进而摆脱当前困境6。社会支持既包含客观的、具体的、可见的物质和服务上的支持,又包括主观的、体验到的、情绪上的支持7 8,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应对资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增益作85DOI:10.16399/ki.qsnyj.2023.02.006用,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能够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现状研究。学者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可划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三个方面,基于不同方面探究社会支持与农村留守儿童情 绪 行 为、教 育 发 展、心 理 弹 性 的 相 关 程度9 10 11。二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学者们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和非农村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12,以及不同区域13、不同性别14、不同年级15 和不同家庭结构16 的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研究,探究社会支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重要性。三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或系统的构建研究。学者们认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支持主体的共同发力,以发展多方合作模式为主线,以培育集救助保护、情感关怀和教育支持的运行机制为重点,以立法建制、提供保护性支持性服务为补充,辅之地方院校智库资源,着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17,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不同主体的通力合作18。单亲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类型,有的学者通过对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19、产生原因、生存现状20 以及单亲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21 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兼具“留守”和“单亲家庭”双特质单亲留守儿童群体,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社会支持。如有的学者从社会工作视角,运用个案和小组方法探究提升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水平的具体路径22;有的学者提出应从家庭转变、学校重视、社会关注三个层面切入,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助力单亲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3。社会支持理论为解决单亲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新的具体治理策略,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从所获取的社会支持资源视角分析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困境的研究较少;二是相关研究采用访谈法对该群体展开研究,但访谈群体多数仅限于儿童群体,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学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基层工作人员、儿童代理监护人、儿童父母等其他社会支持主体访谈材料较少,难以全面了解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情况。因此,本文基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立足对湖南省L 县 X 镇单亲农村留守儿童、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基层工作人员、单亲农村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等群体的深度访谈,聚焦单亲农村留守儿童所获得的政策、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等社会支持资源,以此探究单亲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以期整体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治理工作。二、概念界定及调查概况(一)概念界定关于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多数是基于父母外出数量和监护类型等视角,认为单亲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在家照看监护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24。但此定义将“单亲农村留守儿童”与“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相混淆,忽略了父母婚姻实际存续状态和留守状况等影响因素。因此,本文所述的单亲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其中一方去世和失踪、或属未婚生育等情况造成的由父母一方监护抚养,但监护人外出务工或无实际监护能力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25。由于笔者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中西部偏远农村地区的单亲农村留守儿童多数是母亲长期缺位,如 S 县出现了“无妈乡”、L 县 X 镇受访的农村留守儿童许多是“缺母类”单亲农村留守儿童,因此本文所述的单亲农村留守儿童多指“缺母类”农村留守儿童。关于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是指该群体能从他人、群体、社区等环境中获得的资源支持26,其中社会支持的主体既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校、社区等机构,也包括与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如父母、监护人、同辈等,所获得的支持资源包括政策支持、生活照料、教育发展、住房保障、食品营养、心理疏导、关爱保护等。(二)调查地点概况95L 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该县以前属于湖南省 11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于2019 年脱贫。由于 L 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该县外出务工者居多,所以该地也是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的区域。X 镇 16 岁以下儿童 7900 余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 6300 余人,占比 80%,是 L 县农村留守儿童最多的地区。通过走访发现,该地农村留守儿童许多为单亲农村留守儿童,且几乎都是母亲缺位。本文的访谈对象包括单亲农村留守儿童 14人,单亲农村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 5 人,学校工作人员 5 人(校长 2 人,教导主任 1 人,教师 2 人),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有关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群团组织 8 人(镇长 1 人,村书记 2 人,儿童主任 2 人,儿童督导员 1 人,妇联主席 2 人)。三、单亲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政府层面的关爱帮扶是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化概念为导向的普惠性帮扶,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往往被排除在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范围之外。因此专门分析单亲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尤为重要。(一)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政策支持面临对象模糊化和措施碎片化的双重困境父母离异、死亡或未婚使得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完整状态被打破,父母缺位亟需作为“儿童最高监护人”的政府补位,增强对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正式社会支持。但由于政府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这类群体的关爱帮扶政策,导致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政策支持存在对象模糊化和措施碎片化的问题。一是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政策支持面临对象模糊化问题。精准识别关爱帮扶对象是力促政策精准落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分布地区、监护类型、生存现状等内容进行有效记录和定期更新,在充分了解其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为每个单亲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具体的关爱帮扶。但是,由于政府和学界目前均无对此类群体进行统一概念界定,所以未能建立专门的单亲农村留守儿童台账,其呈现形式往往是单亲儿童、困境儿童、孤残儿童。二是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政策支持面临措施碎片化问题。一方面,政策支持的主体并未形成协同统一的合作机制,各支持主体呈现权责不明和部门分割的特点,使帮扶工作无法聚焦,帮扶措施具有随机性。另一方面,对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多聚焦物质支持,精神层面的支持频率较低,但由于单亲农村留守儿童对情感关怀、心理疏导的精神需求比较强烈,所以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较为严重。笔者在 X 镇走访时发现,当地专职心理辅导工作人员不足,X 镇中小学目前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课由班主任代上,心理辅导人才资源的不足导致 X 镇开设心理咨询辅导项目少,这也成为制约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从“普遍关爱”转向“精准关爱”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二)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面临情感补偿异常和亲子关系认知错位的双重困境父母和子女构成的亲子关系以及夫妻双方构成的夫妻关系是家庭三角关系的核心部分,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良性协调发展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情感的满足以及抗逆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受结构拆分、单亲外出、以及认知错位的多重作用,单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系统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情感联系被迫阻断,家庭结构运转出现失衡,制约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一是家庭拆分的失去感导致单亲农村留守儿童情感补偿异常。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未婚、离异,或一方突然失踪、死亡等情况,不仅对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产生影响,还会对其心理产生直接的巨大冲击,使得单亲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着不安、恐慌与焦虑,他们为了获得情感支持向外寻找替代性依恋对象或者补充性依恋对象,通过“情感依托”获得“情感补偿”。案例 1:LP,48 岁,中学教导主任。L 主任说年级有一个学生,MQ,14岁,父亲去世,母亲在外省打工并已组建新家庭,该女生在学校寄宿,平常也不和家人联系,学习成绩极其不好且与社会无业青年谈恋爱,多次对其劝说无果。女孩说男方对自己很好,让自己感受到被重06视和爱护,至于怎么好,其实就是给她买口红和化妆品,经常给她打电话。之后班主任去家访,爷爷奶奶说孙女不听自己的,让老师和她妈妈联系。班主任联系到女孩妈妈并说明情况后,女孩妈妈说目前自己在外省没有办法回来,但是会和孩子沟通,教育孩子,也让老师多费心。后来女孩怀孕,其男友失踪,妈妈知道后无奈报警。因为女孩是自愿行为,派出所无法进行立案,妈妈嫌丢人让女孩辍学,并将其领回爷爷奶奶家。由于女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虽又回到学校,但女孩说自己根本不想读书,感觉在学校一直被同学指指点点。由于单亲家庭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亲密关系链中所感受到的敏感性和危险性信号更强,因此他们所表现出的情感补偿往往是过度和异常的,并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早恋、强烈的依恋行为、打架斗殴寻求关注等。如上述案例中的女孩由于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境下通过“缺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