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雕塑
实践
的当
转换
韦天瑜
独立批评 INDEPENDENT CRITIQUEIndependent Critique 独立批评32雕塑 SCULPTURE2023 年第 2 期(总 154 期)33当代艺术的语言边界与精神图景是我一直关注的研究方向。由于认识到传统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形式语言和审美价值观的局限和消解,我很早就在自己的雕塑艺术实践中,开始探索其当代性的转换。1978年我考入浙江美院学习雕塑期间认识到了苏式传统美术教育的局限,开始不再进行单纯客体的模仿和技术复文/韦天瑜 by Wei Tianyu制。因为一个创作出来的物象,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不仅仅局限为传统写实叙事方式中塑造的一个具体形象和角色。它创造了一个触觉表象和视觉表象,同时也实现了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的自我对象化。一个真实的“雕”和“塑”创造出来的真实物体它的形象是具体实在的,但又不是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经过材料的转换也会呈现非物质的感受,这时这雕塑实践的当代性转换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Sculpture Practices种非物质的感受就会形成和精神的对话。这种潜在的精神体和观念性一旦捅破“模仿”这层窗户纸,保守的传统写实模仿艺术的线性叙事方式就显得过于简单和僵化。这样的认知促使我的艺术实践走的更远,甚至冲过现代艺术的边界。我没有停留在现代主义注重技术表达的形式性和绘画平面性上,因为现代主义艺术的“纯形式”极端追求会导致物性危机。当代艺术的届时兴起并逐渐形成现代主义的对立面,促使了各艺术之间的藩篱消失,这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作品开始综合采用了绘画和雕塑,以及文献、图片,铝合金框架等综合法的雕塑装置。我的研究生毕业作品“生存系列”就开始带有当代艺术的一些主要特征:情境和剧场性的观念表达的综合载体。上世纪末我去了欧洲不少美院、画廊、博物馆参观,又长年在美国各画廊区和博物馆阅读研究,体认到建立在图像关系上的当代艺术观念方法,界定为我们感官经验的渐次性的客观化。不是仅仅谈技术和形式,而是语义学的外延与内涵、所指与能指、代码、隐喻、结构等进入到语言层面的视觉方式探讨,是一种知识体系。因为今天的我们除了面对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体,我们认知的对象常常已经不是这些自然的原物和原型,而是它们异化的替代物。这些替代物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造就的大量图式符号。“不通过符号,记号或文化产品的迂回,就没有自我认识。”(麦迪逊后现代解释学)当代艺术大量运用这些图式符号的指代功能,来表达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历时性、共时性与所生存的社会处境和体系的相互联系。从国外回到中国美院后,千禧年我在自己的个展契约中展出了一些装置作品,进一步地体现当代艺术“物性”从作品内部到剧场性外延产生的虹吸效应,呈现一种表现空间、观念、感知、存在、体验、互动和人的在场等综合元素的艺术作品。马钦忠先生对我那些创作的评述是:“生命的过滤,他告诉我们文明的成长和人的成长的内在关系,而文明就是一个过滤过程。过滤的结果就是人的单向度成长这又是马尔库塞的社会批评理论所控诉的问题,韦天瑜的讽刺是直指当代社会的断裂。杂音碎片就是这种过滤的结果。我们的媒介作为文明的传声筒,我们永远只能听见杂乱的不完整的声音。我们持续地进行图像消费和声音消费,而不是倾听。进?退?0?永远变成了一种迟疑、犹豫、前进和行走变成了一种悬置。社会契约与被抛弃者成为了一种文化共谋,契约即是等值于被抛弃,因而造成精英化的自我坠落。契约的意识形态化把人的生存非人文化而转化为消费肉体。”我的探索介乎视觉与言语之间的表达方式。以仪式化图象、符号、隐喻和借喻,预设动作来揭示和形成一种意念述说。马钦忠还曾指出:“韦天瑜作品数量不多,而且时间跨度很大却有着惊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关注问题的角度的连续性从福柯的观点看,韦天瑜的作品在叙述着生命的文化层面的断裂:文明与非文明的互斥与悖谬。从拉康的观点看,韦天瑜的作品又在思考着生命的镜像对生命的确证:我们找不出确证,找不出生存的本身的镜像,虽然韦天瑜试图读出关于生命的乌托邦的美学价值和生存论意义。但韦天瑜只有质疑。”图1 生存系列-社会综合材料 200140cm 1988图3 社会契约和被抛弃者综合材料 180300cm 2003图2 过滤影象装置及综合材料 350450cm 2003图5 坠(局部)综合材料 300600650cm 2016上:图5 坠综合材料 300600650cm 2016下:图5 坠(局部)综合材料 300600650cm 2016图4 被捆绑的香奈儿影像装置 350c600500cm 2008独立批评 INDEPENDENT CRITIQUEIndependent Critique 独立批评32雕塑 SCULPTURE2023 年第 2 期(总 154 期)33当代艺术的语言边界与精神图景是我一直关注的研究方向。由于认识到传统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形式语言和审美价值观的局限和消解,我很早就在自己的雕塑艺术实践中,开始探索其当代性的转换。1978年我考入浙江美院学习雕塑期间认识到了苏式传统美术教育的局限,开始不再进行单纯客体的模仿和技术复文/韦天瑜 by Wei Tianyu制。因为一个创作出来的物象,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不仅仅局限为传统写实叙事方式中塑造的一个具体形象和角色。它创造了一个触觉表象和视觉表象,同时也实现了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的自我对象化。一个真实的“雕”和“塑”创造出来的真实物体它的形象是具体实在的,但又不是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经过材料的转换也会呈现非物质的感受,这时这雕塑实践的当代性转换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Sculpture Practices种非物质的感受就会形成和精神的对话。这种潜在的精神体和观念性一旦捅破“模仿”这层窗户纸,保守的传统写实模仿艺术的线性叙事方式就显得过于简单和僵化。这样的认知促使我的艺术实践走的更远,甚至冲过现代艺术的边界。我没有停留在现代主义注重技术表达的形式性和绘画平面性上,因为现代主义艺术的“纯形式”极端追求会导致物性危机。当代艺术的届时兴起并逐渐形成现代主义的对立面,促使了各艺术之间的藩篱消失,这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作品开始综合采用了绘画和雕塑,以及文献、图片,铝合金框架等综合法的雕塑装置。我的研究生毕业作品“生存系列”就开始带有当代艺术的一些主要特征:情境和剧场性的观念表达的综合载体。上世纪末我去了欧洲不少美院、画廊、博物馆参观,又长年在美国各画廊区和博物馆阅读研究,体认到建立在图像关系上的当代艺术观念方法,界定为我们感官经验的渐次性的客观化。不是仅仅谈技术和形式,而是语义学的外延与内涵、所指与能指、代码、隐喻、结构等进入到语言层面的视觉方式探讨,是一种知识体系。因为今天的我们除了面对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物体,我们认知的对象常常已经不是这些自然的原物和原型,而是它们异化的替代物。这些替代物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造就的大量图式符号。“不通过符号,记号或文化产品的迂回,就没有自我认识。”(麦迪逊后现代解释学)当代艺术大量运用这些图式符号的指代功能,来表达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历时性、共时性与所生存的社会处境和体系的相互联系。从国外回到中国美院后,千禧年我在自己的个展契约中展出了一些装置作品,进一步地体现当代艺术“物性”从作品内部到剧场性外延产生的虹吸效应,呈现一种表现空间、观念、感知、存在、体验、互动和人的在场等综合元素的艺术作品。马钦忠先生对我那些创作的评述是:“生命的过滤,他告诉我们文明的成长和人的成长的内在关系,而文明就是一个过滤过程。过滤的结果就是人的单向度成长这又是马尔库塞的社会批评理论所控诉的问题,韦天瑜的讽刺是直指当代社会的断裂。杂音碎片就是这种过滤的结果。我们的媒介作为文明的传声筒,我们永远只能听见杂乱的不完整的声音。我们持续地进行图像消费和声音消费,而不是倾听。进?退?0?永远变成了一种迟疑、犹豫、前进和行走变成了一种悬置。社会契约与被抛弃者成为了一种文化共谋,契约即是等值于被抛弃,因而造成精英化的自我坠落。契约的意识形态化把人的生存非人文化而转化为消费肉体。”我的探索介乎视觉与言语之间的表达方式。以仪式化图象、符号、隐喻和借喻,预设动作来揭示和形成一种意念述说。马钦忠还曾指出:“韦天瑜作品数量不多,而且时间跨度很大却有着惊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关注问题的角度的连续性从福柯的观点看,韦天瑜的作品在叙述着生命的文化层面的断裂:文明与非文明的互斥与悖谬。从拉康的观点看,韦天瑜的作品又在思考着生命的镜像对生命的确证:我们找不出确证,找不出生存的本身的镜像,虽然韦天瑜试图读出关于生命的乌托邦的美学价值和生存论意义。但韦天瑜只有质疑。”图1 生存系列-社会综合材料 200140cm 1988图3 社会契约和被抛弃者综合材料 180300cm 2003图2 过滤影象装置及综合材料 350450cm 2003图5 坠(局部)综合材料 300600650cm 2016上:图5 坠综合材料 300600650cm 2016下:图5 坠(局部)综合材料 300600650cm 2016图4 被捆绑的香奈儿影像装置 350c600500cm 2008独立批评 INDEPENDENT CRITIQUEIndependent Critique 独立批评34雕塑 SCULPTURE2023 年第 2 期(总 154 期)35我开始创作更多泛化的人的题材,淡化民族和国家这类社会属性,强化关于人的身份辨识和本性表述。美国当代艺术理论家杰弗里戴奇(Jeffrey Deitch)宣称,我们这个时代是旧人类的尾端和后人类开始的交界。他认为:“现存的对于人的观念,即人的自然的外貌和人的自然的性格,正在被一种不断滋长着的观念所取代。这一新观念认为人可以重新创造自我。”我的作品变异就是在这种思考下创作的精神虚拟图像。作品中我们惯常的男性形象处于焦虑和无奈之中。由于文明社会的发展,渐渐觉得一个男人特有的刚性,暴力天性和征服力不适合“文明”社会的行为规范。他被慢慢驯服,行为日益温顺,就像可以明确示意友好的尾巴。他的性征消失殆尽,甚至有柔美的女性乳房,结局的不确定让他困惑和迷茫。异化这一主题深刻地批判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艺术探视社会的深处、人格分裂、人类原罪心理的种种本质。我又创作了新山海经系列人兽。追问什么是人性、兽性?怎么定义人性、兽性?我认为人类一直不敢正视自己本性中的兽性部分,其实大可不必。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20世纪的现代派作家早已开始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种种行为重新认识。这一阶段作品就是体现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局限导致镜像效应和碎片结果,从而产生无法摆脱人性和兽性的共存、性格的撕裂与善恶的冲突。形成一种谁都无法掌控命运的沉浮。浅表的、平淡的、世俗的堕落,在温水中慢慢的蒸煮,溢满惬意的迷茫直到麻木。所有的纵容堕落成欲望的鸦片,直至反省的天性引发了灵魂的拷问,似乎永无止境的人生迁徙走到尽头,终结一场悲剧的演绎。我努力以敏锐的感悟,用雕塑的形式对人的行为模式进行一次批判和思考。在中国老祖宗美学中身体的理论作为生命存在状态,讲“道”,形与神、心与体。身体也是一种被审视对象而非本体。所以导致中国知识分子的话语中,身体的话题往往是缺席的、回避的,这个源自传统中国的美学发展在深刻的身体视角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的。对于身体美学概念的正式提出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他提出了一个以身体为中心的学科概念,称之为“身体美学”,并把身体美学暂时定义为: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我近些年的创作也涉及了人的身体本身,包括身体的人性与动物本能、承载的生理信息,心理信息、人体印痕。我使用当代艺术的方式方法,加入一些视觉符号和掌纹等信息,融入到人所赖以生存的图像中,来表现人的痕迹、过程、遭遇、情绪和心理。虽然我多年的艺术实践路径的当代转换有着深深的雕塑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