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道理
学理
哲理
原理
培养
供给
改革
多重
逻辑
郑纳
第 9 期*本文系青海大学 2019 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青海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201905)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郑纳(1972-),女,满族,辽宁锦州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 2.4 亿,高校人才培养导向正逐渐从单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向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人才培养成效评估、高质量人才培养从更加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更加关注软实力的隐形提升。特别是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稳就业成为促进经济有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时代命题和现实课题,对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峻的要求。从就业市场来看,存在着高校人才供给量不断提高而就业率升速不高、岗位总体需求量不断提高而就业机会不够多的悖论,这就导致劳动力资源作为现代化市场的关键要素存在关键领域供给不足、核心产业人才不强、传统领域供给过量等问题。基于这种分析,如果将高校人才培养作为经济大盘上的人力资源供给侧,那么其内涵意蕴则主要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一定资源投入下,高校依托教育机构、教育方式、教育渠道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需求的基本能力。一般而言,人才培养供给侧的评估要紧密依托行业需求和受教育群体诉求的满足程度,从供给数量、供给质量、供给结构、供给效率等多个方面判定供给侧所展现出的低效、有效、高效、多效等阶段特点1。长期以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供求改革更多关注供求双方的平衡关系,在供给量的增加、需求量的压减、区域供求平衡上进行调整优化,而新时期高等教育要求回归教育本质,追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模式,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和高效供给,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更具可塑性、均衡性、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中国范式的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足中国实际、适应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需要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明确育人的政治标准,把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解读清楚,把党的伟大实郑纳摘要:科学平衡的人才培养结构、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期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实现更高质量和更为充分的就业,则是新经济形势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向度围绕育人功能展开,通过回归育人本质、夯实育人基础、精准育人方位、优化育人流程,促进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供给不断提质、人才核心素养全面增强、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完善。从高校本身而言,应着力打造道理、学理、哲理、原理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就是要聚集高层次人才供给,把道理弄清;立足类型化人才培养,把学理弄透;校准新时代育人导向,把哲理弄实;着眼创新性人才素养,把原理开通,不断提升高校人才供给质量。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道理、学理、哲理、原理四位一体;育人体系;高层次人才;类型化人才;育人导向;创新性人才;人才供给质量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23)09000306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第 43 卷(2023 年)第 9 期第 3-8 页Vol 43(2023)No9P3P8道理、学理、哲理、原理: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多重逻辑*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践和伟大真理讲清楚、讲透彻,把道理、学理、哲理、原理贯彻到人才培养供给各个环节,真正培养出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坚定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坚定信念的时代新人。一、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向度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传统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关注就业率,对就业质量、职业规划关注度不够高,毕业生倾向于具有更强稳定性和福利性的行业岗位。然而,在新经济常态下,地缘政治冲击经济大局,导致行业变化、职业变革加速加剧,不确定性极具提升中对高校人才的要求更加多样化。这种需求侧的变化倒逼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加快改革步伐,以人力资源要素为核心,聚焦现代化建设,不断明确新时期高校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就是要着眼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求,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人才。比如,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就是要围绕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加强一专多能人才供给等2。(一)回归育人本质,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对高等教育而言就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到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就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真正以优质人力资源供给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高校力量。一定程度上,人才培养是高校育人的基本功能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确保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变部分高校就科研讲科研、就服务搞服务的倾向,将教学教研、社会研究等功能聚焦聚力到人才培养上来,在教学水平、教法创新、教材改进上下功夫,在学情分析、学生素养、学科结构上做文章,避免有限的教育资源分散化,避免以科研成果创收代替人才培养成果评价,要将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学科的对策研究都回归到高校育人本质上来,持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二)夯实育人基础,人力资源供给不断提质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来看,只有高质量的人才要素才能真正满足市场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只有高质量的人才供给才能有效助力经济发展的全要素平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显著转变,经济发展、社会公众对高校人力资源供给的需求已经从扩招背景下的数量提升,转变为多学科创新发展、优质资源供给、个性化需求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更深哲理支撑、学理支持、原理储备、道理应用的现代化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下的必然供给资源。由此,我们必须拓展人才培养视野,发散人才供给思维,一方面,要在学历层次上筑牢育人基础,要强化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序建立协同培养、实习实践的育人机制,向经济社会推送更多能工巧匠,为大国工匠培养赋能助力。另一方面,要依托现有本科教育规模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在推动更多人才进入研究生层次的同时,加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育。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吸收应用,以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强化供给侧改革3。(三)精准育人方位,人才培养结构全面优化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对现有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使教育优质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应用于经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理想状态的人才培养供给,应当是学科建设与市场变化紧密相关、及时联动、全面衔接,能够在师资供给、教材变化、人才供给等各个方面做到定位精准、目标明确、推进有序、成效明显。从学科结构而言,就是要抓住高校现有传统学科的经验和优势,着力打造优势学科和核心学科,从而形成人才供给品牌效应;要瞄准前沿技术变革的趋势和方向,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设置,为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前瞻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配套,在现有教育周期内输送数量丰富、素质较高的人才。从课程结构而言,就是要在知识理论课程保质保量的同时,持续增加开放性课程,加强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拓展;要将第一课堂与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充分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深化通识类课程设置,改变现有课程不温不火的现象,加大通识课程的自由度和开放度。4第 9 期(四)优化育人流程,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供给是一项系统化、综合性工程,并非是毕业就业一个环节所能全面囊括,而是涵盖招生管理、学生管理、学科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实践管理、就业服务等全过程管理。学科、学制、学分、学期、学情等要素往往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流程。要进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就必须梳理系统思维,从全链条、全过程的角度审视和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各环节内控和衔接机制,确保育人流程不断简化优化。一方面,要减少育人内部环节的摩擦和冲突,降低人才培养的内耗,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围绕学生展开一系列教育教学和培养活动,要切实改变师者至上、知识至上的片面观念,将教师资源、知识资源、教学资源、实习资源等进行统筹调配,打通内部环节的障碍和梗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科学化的发展规划和资源供给。另一方面,要增大育人重点环节的投入力度,要以学情分析为基本依据,抓住学分赋予和增值管理,在现有教学成绩考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大对学生日常考评、创新考评、实践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二、“四位一体”育人体系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进路供给侧改革是基于经济发展改革背景下强化供求平衡、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要素利用率的重要途径。这种发端自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作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就涵盖了以科研服务、社会服务、人才供给在内的多领域供给改进。当我们将目光聚焦高校、人才两个关键词,不难发现,高校人才培养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与其他领域的供给具有本质的区别。应该说,人才供给的产品是鲜活的学生个体,但在供求市场上作为学生群体而出现。人才所具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技能水平等一切素养是供给的外在显性表现元素,其内在是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学方式、师资水平、教育文化、学校管理等多方面教育元素的综合作用。可以将高校人才培养视为具有一定上层建筑元素在内的人力资源供给,它与高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禀赋、经济环境紧密相关,更与一定时期意识形态导向和教育方针政策高度一致,这就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要做通人的文章,要从基本哲理、道理、原理、学理上入手,进行系统化改革4。(一)聚焦高层次人才供给,把道理弄清,为高校供给侧改革提供“根与魂”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于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输出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作为教育体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根据培养人才的学历水平可以分为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结构,以高校招生作为进口,以毕业就业作为出口,可以看到,高校的人才供给存在一个明显的历史演变过程:即从金字塔状的人才结构逐渐变成纺锤状的供给结构。前者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初期,行业对各类合格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导致专科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比例要高于其他层次;而后者在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战略的实施,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在生源相对固定的背景下推动人才供给层次递升。这样一来,对很多高校而言,追求更高学科水平的人才供给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首要目标,却忽视了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创新,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新兴产业和交叉产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忽略了自身办学资源禀赋与人才供给目标设定间的差距。面对人才供给层次与行业需求的错位问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足、重复性人才过量等情况,需要高校在供给侧改革中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效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回归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从高校的本身功能定位出发,对人才供给层次和质量进行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供给要提质增效,首要一点就是应找准改革的基本遵循和根本道路,在人才培养改革的各个阶段把道理弄清楚、搞明白。具体来看,一方面,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优化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是关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引和实践引领。要在教育教学中善于运用唯物史观来观察世界、观望未来,将人与自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共性特点向学生解读诠释清楚,让新时期人才首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