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县住建局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docx
下载文档

ID:238830

大小:20.46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3-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县住建局 关于 加强 传统 村落 保护 开发 调研 报告
县住建局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楚尾黔首夜郎根〞的盛誉。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散落着大量的,未被广阔群众所认知的传统村落。作为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与产物,如何传承与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开掘与利用传统村落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对我县古村落的根本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传统村落根本现状 由于特色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古村落的认定也尚无统一标准,为便于调研开展,按照省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县实际,把传统村落分为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大类进行研究。其中,古民居村落形成年代主要为三类,一是指元代以前建成,至今尚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建筑;二是指明代的建筑;三是指清、民的村落建筑。经初步调查,目前我县符合上述条件的传统村落约有14个,这些传统村落不同程度具备了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根底。在这些传统村落中,合计有传统建筑是指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类建筑2298幢,占地32.22万平方米。从用途看,这些古民居中的7成仍用于居住,目前居住着11364人;另外,在古村落中分布着约3处历史文化保护区(文保单位),均属于县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为5处。 (一)我县传统村落主要特点 概括起来,我县古村落主要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1、村落历史源远流长。 新晃人文历史悠久。旧称晃州、晃县。据文物考古发现,距今5至2023万年前,新晃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两朝曾置夜郎县,历时287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我县传统村落中大量的古建筑始建于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历史印迹厚重。如保存较好的、天井寨、何家田、地习村的古民居建于明、清朝时期;天井寨村落建筑群于202223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元代,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侗族傩戏“咚咚推〞,居然完整而唯一地保存在这个自然村寨里,不能不令人惊讶称奇。 2、村落风格多姿多彩。历史的演进,形成了古村落多样的风格:建筑规模宏大的,如天井寨村至今仍保存着庞大的古建筑群,明、清、民国的建筑开展脉络清晰,虽饱经沧桑,是典型的建筑群;自然生态和谐的,如地习村,以梯田而闻名的,整个寨子坐东朝西集中连片坐落在路贯坡北面,上面是鳞次栉比的房子,下面是错落有致的层层梯田。仍较好地保存着数百年前的村落风貌,民居依山而建,山溪穿村而过,古梯田纵横山间,犹如世外桃源。 (二)我县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做法 1、重视规划引导。我县历来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规划保护。近年来,随着各级古村落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在古村落(特别是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规划层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划定了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正在制订新的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等。 2、加强环境整治。近年来,通过对村庄整治工程,古村落的古民居和生态景观得到了有效整治和保护,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保护了特色文化资源。在所调查的14个村中,已创立成为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共3个,完成村庄整治共6个。 3、积极开发利用。传统村落保护必须走保护与利用并重、互动的道路。近年来,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风光,形成了不少亮点。一方面可以开发传承传统文化,如天井寨村借“咚咚推〞的金名片,吸引众多游客参观瞻仰等。另一方面可以创新文化活动。根本形成乡乡有节、月月有节。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伴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在保护开发传统村落方面,我县面临着现实困境:传统村落消逝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古村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连片上规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古村落越来越少;古村落的综合开展环境不理想,许多古建筑和设施都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古村在传统与现实中寻找开展突破口的难度很大;古村落保护重视不够,各级的政策、资金、人力投入匮乏,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村落保护的正确理念尚未形成。从理论上说,对保护开发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大家似乎都很清楚。但从实际看,大局部人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还知之甚少,除了为数不多的古建筑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一定保护外,大多是“散落乡间无人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调研中,许多基层干部认为,经济开展是硬任务,古村保护是软任务,而且保护工作投入多、收效慢,在政府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有所取舍。同时,许多干部和村民在观念上偏面的把“破旧〞视为“立新〞,把城市形态当作现代形态。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往往随意性很强,甚至对于一些破坏古建筑的行为放任不管。 2、传统村落保护与农村住房理念变迁的矛盾尚难调和。居住理念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开展的必然,但在缺乏相应规划引领与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对古村落的格局与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古民居的居住环境确已不适应现代居住要求,加上房屋新建用地审批紧张等原因,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许多古村落的古祠堂、古民居间,夹杂着为数不少的现代化建筑物,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古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气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或工作就学的需要,许多古村落的村民开始向村外搬迁,许多年轻一代举家搬到了城里或镇上,“空心村〞渐多,许多古民居入住率不高,有的也只多是上了年岁的老人。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本身采光和通风性能较差,长期空关加之遭受雨水、白蚁、黄蜂等侵蚀,自然损毁和老化现象十分严重,火灾、倒塌等平安隐患不容无视。 3、法律政策与古村落保护的现实需求尚难配套。目前,虽已有全国性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正在研究制定中,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存的古村落那么还缺少专门的保护法。古村落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因为古村是一个依然活着的社区,文物保护法难以适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实际。此外,在政策层面还存在一个产权问题。从调查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我县众多古民居历经数代传承,产权复杂,许多古民居的所有权既有农户、又有村集体,既有外来经营商、又有企事业单位,容易造成“谁都不管〞的不利局面。而按照现行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政策,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在这种政策制约下,不少有重要价值且亟待修缮的古民居建筑,由于房主缺乏经济能力,又难以获得政府资金补助,而无法得到及时保护。 三、建议与措施 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不仅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意义上,也在于地域文化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上,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科学保护开发古村落、建设特色文化村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提高认识,强化意识。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表达着农村的魅力与特色,是新晃历史文化在民间的丰厚积淀,也是今后城市开展珍贵的历史源泉。而且对于新晃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保护开发传统村落,以科学开展观和可持续开展理念为指导,本着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传承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2、深入调查,规划引领。一是深入开展以传统村落为重点的特色文化村调查。在了解和把握全局的根底上,建立完整的传统村档案体系,并通过组织专家评估、鉴定,有针对性地制定传统村认定条件、分类标准以及保护开发方案等。二是科学确定传统文化村名录。按照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在全面分析村落开展类型、空间分布、人口规模、产业设施、人文积淀等现状和特点的根底上,选择历史特征和地域个性鲜明,建筑格局和原生态风貌保存较为整体的古村落,作为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对象。三是编制特色文化村建设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操作性强的要求编制特色文化村保护和开发规划,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根底上,划定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明确规划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和住房建设要求,制定村根底设施、公共效劳设施建设、传统文化保护、村域经济开展目标任务等。 3、加大投入,强化保障。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安排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特色文化村建设的专项经费,除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外,可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中增加相应的工程经费,用于特色文化村的培育建设。二是进一步拓宽保护资金渠道。在发挥政府资金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发动、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如可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会〞,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用于特色文化村保护;也可试点采取股份制的形式,通过村民将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赁或入股,并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共同参与特色文化村的保护、经营和收益。三是重视人才培养。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级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对古民居和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逐步集聚一批从事业余研究的乡土人才,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与研究能力。 第7页 共7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