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足好料文稿起草更出彩.docx
下载文档

ID:2388159

大小:14.24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5-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备足 文稿 起草 出彩
备足好料,文稿起草更出彩 备足好料,文稿起草更出彩 鲁迅曾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文稿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起草一篇出彩的文稿,同样离不开对材料的“广搜”“细选”“活用”。 下足诗外功夫“广搜” 巧妇最怕“无米”,写手最怕“无材”。只有又多又好地占有材料,以“海量”支撑“质量”,才能游刃有余写出得意之作。 既广且博。要拓展材料搜集面的广度,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可能多地积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历史等各方面资料,丰富“百宝箱”、建好“弹药库”。 比如,准备一篇全区乡村振兴会议的领导讲话稿,要上看中央领导有什么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什么部署要求,下看基层有什么亮点经验、面临什么困难问题、有什么需求期盼,内看工作是什么进展动态、有哪些措施效果,外看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怎么说、其他地区部门怎么干,真正吃透上情、了解下情、知悉内情、掌握外情,努力搜齐“全情”、备足“好料”。 又专又精。苏轼有言:“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材料搜集不仅要有“量”,更要注重“质”,体现系统性、专业性、针对性。对于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如果不加研究甄别、去粗取精,就会杂而无形、多而不精,成为“无效储备”。特别是在某一领域要写出有分量、有见地的文稿,更需要深入研究分析材料。 比如,我们建立了业务知识“蹲点制度”,通过划分“责任田”,把各领域工作切块分工,各个“蹲点责任人”对应开展系统研究,做到“一领域一研究”,利用“晨学周享月研”方式,定期分享研究成果,确保写作团队成员之间知识贯通、信息互通,打造术业有专攻的写作“多面手”。 有条有理。做到“胸中有丘壑”,方可“下笔如有神”。在写作中要广征博引,必须加强对材料的梳理分类,避免杂乱无章、一盘散沙。在基础工作阶段就要舍得花精力去读材料,通过快读、略读将其高效归类入库,通过精读、细读将重点内容、重要观点等进行标记,这样查找起来才能快速定位、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比如,我们针对群团工作,分门别类建好基本情况库、政策理论库、典型经验库、领导金句库等数据库,并按照内容、时序等进行细化分类,提高搜索的精准性、时效性,确保能够快速找得到、选得出、用得上。 坚持量体裁衣“细选” 一定程度上讲,材料选得好,文稿就成功了一半。要善于用“火眼金睛”精挑细选出最适合的材料,确保紧贴主题、情况精准、内容充实、富有特色。 选“真”材。毛泽东同志讲过:“只要是严格说理又合乎事实,即实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来的。”机关文稿具有政治性、指导性、权威性,更要坚持去伪存真,选取真实可靠的材料,做到准确、严谨、规范,力求成为“不易之论”。但凡涉及定性观点、重要数据、重要表述等,务必做到有出处、有来历、有依据,经得起检验。特别是对存疑的材料,不能怕麻烦,必须进行反复核对,确保无误后方可选用。 比如,我们在引用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相关会议、文件精神时,都是从正式印发的文件或者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渠道获取、核对,做到准确无误、不出偏差。 选“实”材。空洞无物是起草文稿的大忌,要防止写尽千言万语,笔下空无一物。在选材时必须“避虚就实”,见人见物见思想。“避虚”就是要摒弃大话、空话、套话,对于不切合主题的材料,即使事例再典型、语句再精彩,也要“忍痛割爱”,做到文无闲笔。“就实”就是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情。 比如,领导的思想火花很多展露在调研考察中,体现在会议讲话脱稿发挥的内容里,我们紧跟领导、靠前服务,通过现场笔记、录音整理等,记住精彩观点、出彩金句、典型事例等,及时进行“再消化”“再加工”,形成领导的“思想观点库”,写作选用时就能更加契合领导意图、凸显领导风格。 选“新”材。文稿应时而生、合时而著,选用的材料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老调重弹”的例子和套话领导不愿讲,听众也不爱听,选用身边的、新鲜的、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材料,才能赋予稿子更强时代感和生命力。在选取素材时,不光要“新鲜”,更要“新颖”。要细心观察和捕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别人没有涉及、没有发现的新视角、新观念、新思路来选用素材,增强文稿在立意、形式和内容上的新颖性。 比如,我们引用民间山歌“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禾苗田中旱,吃水贵如油”来形容广西大石山区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用“平均每分钟有2人以上脱贫”来形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脱贫速度,用“全球每10朵茉莉花就有6朵来自广西横州”来形容广西农业资源禀赋,等等,这样的表述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使文稿更接地气、更加“筋道”。 善于落笔生花“活用” 方法若对,事半功倍。一篇高质量的文稿,从来都不是靠东拆一句、西剪一段堆砌拼凑出来的。材料如果不能活学活用,即使选材再“新鲜”,用料再“高端”,也只是生硬地“嫁接”,缺乏和谐流畅的文气。 善于提升理论高度。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通过调查而了解到的情况,必须加以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很重要,只有通过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处理庞杂的素材,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要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开掘出寄于事物中的本质来。特别是机关文稿,在政治上要站得高、站得稳,必须对收集到的素材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功夫,灵活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让文稿有政治高度、思想高度、全局高度、时代高度,释放强大的感召力引领力。 比如,在起草脱贫攻坚理论文章时,我们结合调研掌握的情况,把广西各地各部门报来的材料进行了系统归纳,形成了贫困户脱贫“八有一超”、贫困村摘帽“十一有一低于”、贫困县退出“九有一低于”的脱贫标准,在广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善于挖掘思想深度。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学会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海量化、阅读便捷化的时代,需要更加注重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通过求同、求异、推理等方式,提炼出具有深度的思想观点,旗帜鲜明地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比如,在一次文稿起草中写湘江战役时,我们将毛泽东之怒、罗荣桓之哭、彭德怀之讽、刘伯承之骂、王稼祥之鼓与呼等集中反映出来,得出这是一场伟大的觉醒之战的观点,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引起听者共鸣。 善于增加实践厚度。如果说一篇文章通过材料形成观点的过程,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那么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人民日报社曾形象地总结过写作的经验与规律,就是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我们在文稿写作中必须善于从老百姓的视角来关注政策、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从党的大政方针、群众所想所盼、当地实际情况的契合点上精选出典型材料。 比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了“四个新”总要求,强调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自治区党委结合实际,把总书记重要要求贯彻落实到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把深化与东盟合作同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联动起来,与东盟共挽,与大湾区相融,打通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不断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既讲好“普通话”,又讲好“广西话”。这样,党代会报告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