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阳陵泉
临床
应用
浅析
配伍
张全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2023 年 3 月第 46 卷第 1 期March 2023,Vol.46,No.1基于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浅析腧穴配伍张全怡,徐义鹏,舒治钧,蔡定均(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摘要】腧穴配伍作为针灸治疗的重要部分,也是精简处方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在个体患者的处方中使用的腧穴数量与中医典籍记载中相比已增至数倍,腧穴配伍应用不足,用穴数量与疗效的关系仍有待广泛研究。笔者以阳陵泉穴为引,围绕痛证、痹证等针灸优势病种,论证针对单一病症,精简用穴也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笔者随师侍诊总结老师经验,发现临床中结合患者体质、耐受度等因素应用不同学说拓展腧穴配伍;选用具备多重功能的腧穴等均有助于针灸处方的精简。本文倡导,在稳固临床疗效的同时,应进一步深入拓展腧穴配伍的研究,精简用穴,避免腧穴滥用。【关键词】阳陵泉;腧穴配伍;针灸处方;处方精简;取穴经验【中图分类号】245;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668(2023)01-0054-04【DOI 编码】10.13593/ki.51-1501/r.2023.01.054【引文格式】张全怡,徐义鹏,舒治钧,等.基于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浅析腧穴配伍 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1):54-5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21YJ0177,2019YJ0330);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人才科研提升计划项目(QJJJ2021005)【第一作者】张全怡,女,1995 年生;医学硕士在读;E mail:zhangquanyi 【通信作者】蔡定均,女,1975 年生;医学博士,教授;E mail:djcai 针灸处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凝练出的精华内容,是针灸医生及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首要内容,目前在个体患者的处方中使用的腧穴数量与中医典籍记载中相比已增至数倍,腧穴配伍应用不足,用穴数量与疗效的关系仍有待广泛研究。吾师在临床带诊中,对我们反复强调临床取穴不以数量为胜,应注重腧穴配伍与处方精简。受吾师启发,笔者围绕“如何精简处方、以最小刺激强度发挥最佳治疗效应”这一关键问题,以“阳陵泉穴”为例进行了初步总结。1阳陵泉穴的单穴应用阳陵泉穴,又名阳陵、阳之陵泉,五行属土,属八会穴之筋会,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以及胆腑的下合穴,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利胆、清泻湿热、祛除风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医文献中,“阳陵泉穴”的单穴主治病证涉及内科病、肢体经络病、外科病等1。在后世发展中,阳陵泉的主治病证逐渐减少,以治疗膝痛、痹证、中风等肢体经络病证为主。王乐亭2,3、张缙4、程莘农5、郑魁山6 等近代针灸名家的经验总结亦多在此范围内。2阳陵泉穴的常用配伍腧穴配伍是处方增效的常见方式,教科书中记载了远近配穴、辨证配穴、对症配穴;彭静山、王乐亭等名医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前后配穴、透刺法;近年来还出现了同功穴配伍等方法。可见腧穴配伍的方式与方法种类繁多、疗效各有千秋。笔者将阳陵泉穴的常见配伍应用,按经脉归类,总结如下(见表 1)。2.1本经及同名经配伍在循经远近配伍方面,常见对穴在文献中的出现频次依次为阳陵泉穴与环跳、悬钟、丘墟相配。最常用的为阳陵泉配伍环跳穴,有通经接气、祛风除湿、舒筋利节之功7。杂病穴法歌中记载,“胁痛只须阳陵泉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在一项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配伍规律文献研究中报道,阳陵泉与环跳、秩边穴的配伍关联的置信度、支持度最高8。治疗筋骨疾病方面,在八会穴的配伍使用中,出现配伍频次及主治病证最多的是筋会阳陵泉与髓会悬钟的配伍应用,可治疗偏瘫、耳鸣、帕金森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踝关节扭伤、类45第 1 期张全怡 等基于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浅析腧穴配伍风湿关节炎、不宁腿综合征等病症1。吕景山7 认为阳陵泉与悬钟的配伍可发挥益精填随、缓急止痛的功效。在胆经与同名的三焦经腧穴配伍时,阳陵泉与支沟相配较为多见。支沟偏于调气、阳陵泉偏于解郁,共奏理气调经之功,可治疗郁证、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9。王居易10 经验总结阳陵泉与支沟配伍,善疏泄少阳郁结,对肋间神经痛、胆绞痛、便秘等症确有明显治疗效果。2.2表里经配伍吕氏对穴中载有阳陵泉穴与太冲配伍,调和肝胆、理气止痛。李世珍认为阳陵泉与太冲穴配伍可平肝息风、柔筋舒筋,治疗下肢筋脉拘急的痉证、破伤风、肝热筋痿型痿证以及舞蹈病,如遇机体极度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致痉证或破伤风的患者则不可施用此穴11。杂病穴法歌中也有“热秘气秘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将阳陵泉与足厥阴经穴相配,降气泻热的记载。2.3其它配伍阳陵泉穴与他经腧穴配伍的情况,多见有阳陵泉配伍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以及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阳陵泉配足三里主治土木不和所引起口苦、呕吐、泛酸、胁痛脘痞;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记载“脚气痠疼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又该两穴均在膝关节附近,下肢各种疾病都可运用。王乐亭12的经验是阳陵泉斜向内下透刺足三里,以从木疏土,降气通便,实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泻实折痰通便,效应迅捷,主治癫狂痫及便秘等证。吕景山7将该组配穴的功效总结为培土抑木、疏泄肝胆。其次,阳陵泉配阴陵泉是经典的相对穴配伍。吕氏7总结该穴对功效为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用于治疗遗尿、头面肿;王乐亭及其他医家常将此配伍用于治疗中风偏瘫12。多篇临床研究证实,包含阴阳陵泉透刺在内的对中风后遗症的针刺疗效优于对照组13,14。此外,曲池清肺走表,阳陵泉泻肝胆平里,二穴均有宣通下降之功,伍用可增强降浊泻火、消胀除满、散结止痛之力7,百症赋记载“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其它尚有阳陵泉配伍照海治疗心系厥逆,配然骨治疗惊悸、小儿惊痫,配大敦治土郁木盛1,配期门调节胆囊动力等,临床报道较为少见。表 1阳陵泉穴常用配伍、功效及主治汇总序号配伍功效主治古籍条文举例1阳陵泉、环跳通经接气、祛风除湿坐骨神经痛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阳陵;杂病穴法歌: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2阳陵泉、悬钟益精填随、缓急止痛偏瘫、耳鸣、帕金森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踝关节扭伤、类风湿关节炎、不宁腿综合征3阳陵泉、丘墟理气止痛胁痛、胆病4阳陵泉、支沟疏泄少阳郁结胁间神经痛、胆绞痛、便秘、郁证、痛经、更年期综合征5阳陵泉、太冲调和 肝 胆、平 肝 息 风、柔 筋舒筋痉证、破伤风、瘘证、舞蹈病6阳陵泉、足三里从木疏土,降气通便口苦、呕吐、泛酸、胁痛脘痞、癫狂病、便秘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脚气痠疼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7阳陵泉、阴陵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腰腿痛、中风偏瘫、遗尿、头面肿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8阳陵泉、曲池降浊 泻 火、消 胀 除 满、散 结止痛中风偏瘫百症赋: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3典型病案笔者随师侍诊过程中发现,吾师在治疗年轻患者、或病情较单一的疾病时常用单一腧穴、以较强的刺激方式取得疗效。例如,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时用 3 寸针直刺秩边穴,捻转行针至患者足底有神经传导及放射针感时即出针。月经逾期未至的患者,排除妊娠后在合谷、三阴交针刺,往往取得满意疗效。在腧穴诊察时,常以阳陵泉穴的压痛结合眼络区域的变化作为肝胆证型疾病诊疗的重要指标15,治疗时常配伍悬钟、风市等穴。55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 年第 46 卷案例 1:患者徐某,男,27 岁,2020-09-17 初诊。主诉:右下肢活动受限 2+a。自述因舞蹈训练不慎受伤后,突发右下肢无力。于院外诊断为“坐骨神经损伤”。经手术后,痛感减退,运动不遂。肌电图示:坐骨神经损伤。刻下症见:右下肢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濡。中医诊断:痿证。治宜补脾益气,通经活络。予以针灸处方:患侧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穴。常规针刺,以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放射性针感为佳,后期加用电针,设疏密波治疗,2 次/周,30 min/次。治疗一月后患者由轮椅改为可自行使用拐杖出入。本例以坐骨神经及干性损伤为主要依据,处方设置围绕坐骨神经而定。阳陵泉配伍环跳穴通经接气、配伍绝骨穴益精填随,三穴共用,以达到对神经的刺激作用。按现代解剖学理解,环跳穴下为坐骨神经主干,阳陵泉穴有腓总神经穿行,又处于 L2 S3 节段区,可通过脊髓固有束上行16,以干促通,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案例 2:患者王某,女,47 岁,2018-03-23 初诊。主诉:右踝反复扭伤 3+a。3 年前运动扭伤后失于治疗,此后每因运动或气候变化出现患侧踝外疼痛,不能承重,内旋、内翻受限。刻下症见:右小腿外侧肌肉紧张,踝关节弹响,丘墟穴处压痛。余无不适。舌淡胖、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陈旧性踝关节损伤;中医诊断:踝骱伤筋。针刺处方:以 0.5 mm 25 mm 圆利针直刺患侧阳陵泉、绝骨穴,留针20 min,1 次/周。3 次治疗后患者足踝部疼痛消除,活动恢复正常。已知踝关节扭伤治疗主要以维持踝关节稳定性,恢复本体感觉的灵敏性为主。本案处方取穴少而精,选择同经上的筋会与髓会相配,替代了常规局部多针刺的方案,不同于对局部韧带、痛点的松解,更侧重于整体调整神经肌肉功能,同时用粗针增强针感,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案例 3:患者张某,女,52 岁,2019-10-12 初诊。主诉:上腹部疼痛 3 h。既往有高脂血症、胆石症病史。刻下症见:腹部胀满、腹痛挛急、呕吐纳呆。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结合入院影像学检查检查,西医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医诊断为腹痛、脾心痛。治以通腑导滞,清热利湿。处方:双侧阳陵泉、足三里、合谷与曲池穴,行提插捻转泻法,以通腑泄热,行气导滞;三阴交、内关穴予以提插捻转补法,益气养阴。留针40 min,1 次/d。5 次治疗后,患者腹部胀痛感减轻,未再呕吐,并出现饥饿、自主排便增多、肠鸣音增多。7 次后恢复半流质饮食,经上级医师评估,症状好转,准予出院。本案例选用了王乐亭“手足十二针”作为针刺处方,以 黄帝内经“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为理论依据,通腑泄热,解痉止痛,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17。本案虽不以阳陵泉为主穴,但根据胰腺炎病位在肝胆脾胃,取阳陵泉配伍足三里穴,增强通腑之用,配伍曲池穴降浊消胀,此三穴合用,或可成为通腑降气的优效配伍。4讨论合理的腧穴配伍既可增效,又可使处方更有针对性。查阅文献发现,围绕腧穴配伍的研究多数围绕其相较于单穴的优效性,结果显示腧穴配伍的疗效优于单穴组18,19。而对于临床常用的多腧穴配伍处方与两个腧穴配伍应用的疗效比较报道较少。研究腧穴配伍的构成和主治也较为局限。以阳陵泉穴为例,临床或基础研究中选取的腧穴配伍多以古籍记载或名家经验为主,较为常用的腧穴配伍数量不足十对,配伍相关的创新研究明显不足。而在删减用穴,腧穴配伍拮抗作用方面的研究更少20,且争议较大21。鉴于此,笔者主张临床医生应加强经验的总结传承以拓展腧穴配伍思路,并勇于在实践应用中贯彻精减用穴思想。具体到经验的总结传承,首先应加强对前辈医家取穴方法与配伍经验的传承和总结。如王居易对同名经、表里经五输、原、络、募穴间的配伍做过详尽总结,原合配穴治疗脏病、虚证、郁证较多,合井配穴有泻实、疏导气机的作用等10。其次,可结合不同学说对配伍进行拓展研究。例如,结合脏腑别通、开阖枢等原创学说推导出更多的配伍组合,验证其疗效。最后,不同腧穴配伍方案均离不开一些功效范围广泛、使用频次高的特定穴,如脾胃病离不开中脘、足三里,外感病离不开风池、大椎等。因此围绕此类具备多重功能的特定穴进行配伍研究,或可有助于精简用穴、遴选高效的配伍组合。落实到临床践行,医生开具针灸处方宜考虑患者的耐受程度、依从性、腧穴的功能状态、疗程设置等多种因素。同一穴位的重复刺激会诱发耐受现象的产生,长期使用固定的针灸处方非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影响正常疗效发挥。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就诊时所处的病程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