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银行保险发展模式.docx
下载文档

ID:237850

大小:21.93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3-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银行 保险 发展 模式
银行保险开展模式 一、中国银行保险的开展状况 中国银行保险的开展开始于1996年左右。当时,国内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一些人寿保险公司开始尝试涉足银行保险。表现为,银行以兼业代理形式代理销售寿险业务,主要在商业银行和寿险公司的基层网点之间开展合作,寿险公司没有针对银行销售渠道开发专门的保险产品,银行保险的总体规模也一直很小。 2022年以后,银行保险在产品的开发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22年8月,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推出了专门的银行保险产品——“千禧红〞。随后,其它寿险公司相继推出了各自的银行代理产品,如中国人寿的“路路顺〞、“家家福〞、“事事达〞、“鸿泰两全〞、“鸿星少儿〞、“鸿信消费信贷〞;太平洋的万能寿险、“红利来〞;新华人寿的“红双喜〞;泰康人寿的“千里马〞、“世纪之星〞、“福寿两全保险〞等。自此,银行保险对中国寿险业务的影响与日俱增。2022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达1423.96亿元,其中银行代理寿险保费收入为44.5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3.13%;2022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达2274.83亿元,其中银行代理寿险保费收入为388.4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7.2023%;2022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为3011亿元,其中银行代理寿险保费收入达764.9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5.4%,同比增长96.9%。其间,银行代理的保险业务甚至超过团体保险,成为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的三大销售渠道之一。除了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外,各家保险公司和银行在银行保险的组织架构方面也都进行了建设和完善,以配合业务的开展。表现为,几乎所有的中资寿险公司和少数外资寿险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银行代理部门,一些公司还实行银行保险事业部制,加强银行代理业务的独立运营和核算;此外,局部商业银行也设立了一级或二级的保险代理业务部门。 然而,进人2022年,一些人寿保险公司开始进行业务结构调整,主动收缩银行保险业务,导致银行保险的开展速度放缓。2023年第一季度,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9.5%。整个2023年,银行保险代理机构由2022年的76437家下降为65853家,银行代理实现的保费收入为803.25亿元,约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1.7%。2023年开始,银行保险又出现了大幅增长。 二、中国银行保险开展存在的问题 不难看出,中国银行保险虽然总体上开展较快,但业务起伏较大,目前寿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良好合作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一)产品结构单一,影响持续增长潜力 目前,各寿险公司的银行代理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结构单一,在市场上常见的多是保险责任、保单费率根本相同,保险金额、分红方式等略有不同的五年期、十年期趸缴型分红产品。这些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较为相似,在业务开展初期,易于为银行客户接受,但从长远来看,此类业务不仅会逐渐给银行施加争夺储蓄存款、分流客户的压力,还可能对寿险公司维持稳定的现金流带来不利影响,并且可能透支潜在的优质保险资源,不利于长期持续开展。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保险公司逐渐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推出万能保险的同时,期缴业务的比重也大幅提高。然而,与银行业务具有一定关联性和互补性、能充分激发银行分销潜力的银行保险产品,如捆绑销售的住宅火灾保险与银行抵押贷款等,仍属空白。 (二)手续费恶性竞争,导致经营本钱增高 目前,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更多的是在手续费上进行博弈。一方面,各银行网点为了获得更多的代理收入,主要以手续费的上下作为选择合作公司的标准,而且有的银行网点在手续费的支付上要求寿险公司采用不标准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网点资源有限,寿险公司不惜本钱,竞相提高手续费率,甚至出现贴补费用进行恶性竞争,导致有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加了不少,但利润却反而下降了。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手续费要价过高已经使理论上寿险公司通过银行网点降低保险产品分销本钱的结论落空。例如,2022年,国内寿险公司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212.99%和28.92%。 2022年2023月修改的保险法取消“11〞限制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这种恶性竞争。在实践中,有的银行网点同时与多家寿险公司签订代理协议,代理销售多家寿险公司产品,但具体以手续费上下为标准决定推销力度,从而加剧了寿险公司之间的手续费竞争。竞争的日趋剧烈和手续费率的不断攀升,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导致寿险公司的经营本钱明显上升,制约了银行代理业务的开展。 (三)鼓励机制不畅,引发诚信问题 虽然银行高级管理层从总体战略考虑,愿意开展银行保险以拓展中间业务,但是银行的中层及基层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多以存款的多少作为考核基层工作的重要指标。增加保险代理业务并不能增加存款,银行基层人员办理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尽管中国银行保险在崭露头角之初,不乏借力于银行较保险营销员更好的信用和品牌这一因素,但在后来的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误导等不诚信行为。一方面,大多数的寿险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处理和维系人际关系上,无视了对银行、邮政网点业务人员的培训,客观上致使这些代办人员不了解或不甚了解产品的条款内容及宣传要求,在对客户说明讲解的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或误导,导致退保或产生纠纷。另一方面,由于有的保险机构的经营理念存在偏差,片面追求保费规模,而银行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对误导风险的认识不够,也导致误导现象的发生。误导问题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判断,混淆寿险公司和银行的责任,而且损害了银行代理渠道的形象,严重时甚至会动摇银行保险开展的根底。 三、中国银行保险开展的模式选择 中国银行保险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虽然各有其具体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与目前所采取的初级经营模式有关。sigma的研究指出,按照银行和保险融合程度的不同,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可以划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四种。在金融业严格分业经营的制度安排下,国内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中还不涉及资本的融合,银行保险的经营还停留在分销协议和战略联盟这些相对初级的模式上。 在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浅层次的合作下,代理协议期限较短,伙伴关系变动频繁,很难保证寿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也无法实现银行保险的低本钱优势。实际上,银行代售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分销方式,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需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才能通过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为客户提供方便和完善的售前售后效劳。由于代理网点的稳定性较差,寿险公司不愿也不敢加大对银行代理业务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进而影响到银行保险的持续开展。而从国际银行保险的成功经验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利润共享的关系,其实现的途径之一就是资本融合。例如,在银行保险开展较快和较好的欧洲,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多由紧密的股权纽带形成。 (一)中国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政策环境 目前,依据中国金融业三部根本法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的规定,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之间必须实施分业经营,不能从事交叉业务,也不得设立非本行业的附属机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证券法第6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保险法也规定,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寿险业和财产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仅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不允许直接投资于企业股票,更不允许投资于商业银行。 然而,在实践中,金融集团的存在已经既成事实。在它们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目前,平安已经形成了以保险为主,融银行、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紧密型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 实际上,中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已经为中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预留了政策空间;2023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开展的假设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效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日前也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各类社会资金投资保险业,探索和研究银行、邮政投资保险业,不断为保险业开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政策法规限制的放宽,使得未来中国银行保险的资本融合成为可能。 (二)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可行模式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银行保险的四种经营模式中,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是较为高级的、涉及资本融合的两种模式,也是银行保险较为兴旺的国家通常采用的模式。针对目前银行保险经营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国内银行代理业务的开展亟需模式和机制上的突破,寿险公司和银行也正在积极探索银行保险合作的新模式。 通过资本、股权等形成相互渗透或是建立合资企业即专业的银行保险公司,正好符合上述形势的需要。这样做,可以从机制角度解决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利益共享,防止银行代理业务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实现银行代理向成熟的银行保险制度转变,有助于增强和扩大保险业的实力和影响。 采取金融集团模式那么是中国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另一个可行选择。从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来看,借鉴美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经验,实行金融控股集团制是较为稳妥的选择。2023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开展的假设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开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 (三)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监管挑战 在国内寿险公司和银行积极探索银行保险业务的同时,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在标准银行保险的开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2022年4月,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代理人身保险业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与银行力口强信息沟通和合作,加强寿险业产品的宣传和信息披露管理,客观公正地宣传银行代理寿险业产品,不把保险产品作为储蓄产品介绍,不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利益。2023年,中国保监会和银监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标准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通知,从加强代理机构资格管理、加强代理业务内部管理、标准手续费管理、标准销售人员资格管理、标准产品销售、加强监督检查、加强行业内外沟通与交流等七个方面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提出了监管要求。 与此同时,行业自律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2023年9月,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保险等60家保险公司签署的银行、邮政代理保险业务自律公约面世。自律公约从销售人员资格管理、手续费支付方式、手续费比例等方面进行了标准,旨在维护银行、邮政代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制止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信用社合作过程中的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防止商业贿赂,促进银行保险业务持续和健康开展。 但是,以上这些监管规定的出台,仍是以中国银行保险采取较为初级的经营模式为背景的。而银行保险一旦涉及资本融合,将产生比分销协议、战略联盟模式下复杂得多的风险,这必然会给监管机构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产品的界定问题、监管套利问题、消费者利益保护问题,等等。如何进一步加强银行和保险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配合,逐步将已经建立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升级为一种正式的监管制度安排,实现双方共享监管信息,建立分业监管的协调机制,防止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的出现,是监管机构在引导和标准银行保险未来开展时所必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