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汉语
物性
系统
特征
对比
分析
张建东
2023 年 3 月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Mar.2023第 31 卷 第1 期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ol.31 No.1 基于汉语及物性系统的语篇特征对比分析张建东摘 要:从文献看,学界已对不同语篇的及物性特征有过诸多探讨,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大多采用悉尼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分析英语语篇,但英语和汉语存在诸多差异,基于英语及物性系统分析汉语小句时,语义功能的切分比较模糊,同时,局限于对比不同体裁的语篇及物性特征。因此,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以何伟等(2016)提出的汉语及物性系统为指导,分析一则中文招聘启事的两个版本的及物性特征并对比其差异,旨在探究不同文本的及物性特征,进而推动汉语及物性系统的本土化发展。研究发现,关系过程是该招聘文本的最主要特征,动作过程次之;心理过程和交流过程能够增强文本的互动性,易拉近双方距离。通过分析文本,验证了何伟等(2016)构建的汉语及物性系统对分析汉语文本的可操作性,其对汉语功能语义的分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及物性系统;语篇特征;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76(2023)01-0025-05Abstract:In terms of the literatures,the transitive features of different texts have been discussed by many scholars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ost scholars analyzed English texts by transitive system in Sydney Grammar,which is the mainstream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However,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he semantic segmenta-tion of Chinese text analyzed by transitive system in Sydney Grammar is ambiguous and the distinctive transitive features of genre variations are analyzed considerably.Therefore,the essay tends to analyze and contrast the transitive features of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recruitment advertisement with the guidance of Chinese transitive system proposed by He et al.(2016)on the basi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The aims is to prompt the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nsitive system by ex-ploring the transitive features of different texts.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relational processes are used with highest frequen-cy in the recruitment advertisement,which is followed by action processes;interactivity of the texts is enhancing by mental processes and communicative processes,the effect of which is to close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sides.By analyzing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recruitment advertisement,the operability of Chinese transitive system proposed by He et al.(2016)is veri-fied,which has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for analyzing functional semantic analysis of Chinese.Key words:transitive system;textual features;contrastive analysis1.引言 语篇是人类语言的必然产物,不同的语篇可以体现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语篇分析起源于 Harris(1952)提出的 Discourse Analysis 这一术语,随之关于语篇分析的研究逐渐兴起,Cook(1998/2001)将其分为三个学派:英美学派、福柯学派和批评话语分析学派。三个学派有不同的哲学背景、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黄国文、徐珺 2006)。其中,英美学派发展迅猛,国内外学者纷纷尝试从不同层面进行篇章研究(Halliday1973,1994;Halliday 1976;于晖 2000;黄国文 2001b;张美芳 2001;胡壮麟 2001)。及物性作为语篇分析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分析语篇的及物性特点,对不同语篇的情景语境进行分类并解释、评估语篇效果等。及物性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 Halliday 提出的及物性系统分析语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翻译比较研究(程晓堂、梁淑雯 2008);小说的功能语篇研究(吕桂、何安平 2017);广告语篇功能分析(黄国文 2001a);语篇体裁功能分析(潘章仙 2003)等。二是对及物性系统的建构(Halliday 1964,1967,1968,1970;Matthiessen 1995;Mar-tin et al.2010;Fawcett 2011)及理论本土化研究(何伟等 2016)。大多数研究都是以 Halliday(1994)提出的及物性系统作为理论依据,缺乏理论创新性,基于及物性系统的汉语语篇分析也不多见。因此,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以何伟等(2016)构建的汉语及物性系统为依据,试图对一则招聘启事的两个版本进行及物性特征分析及对比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文本的及物性特征,以期推动汉语及物性系统的本土化发展。2.汉语及物性系统的构建Halliday(1964)首次构建了及物性系统,并不断对52DOI:10.16362/61-1457/h.2023.01.010及物性系统进行完善(Halliday 1967,1968,1970)。Hal-liday(1994:106)将及物性系统定义为“能够将经验世界建构为可操控的过程类型集的系统”,并阐述了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是及物性系统中最基本的过程。Matthiessen(1995)、Martin et al.(2010)和 Fawcett(2011)都对 Halliday 提出的及物性系统进行过修正与完善。何伟等(2016)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汉语的特点,构建了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本文尝试以何伟等(2016)构建的汉语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下面简要概述该及物性系统网络的基本内容。及物过程类型分为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交流过程、存在过程和气象过程(何伟等 2016),每一类过程有多种语义配置结构,这样既提高了及物性系统的精密度,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及物性分析中出现的模糊现象。动作过程用于描述做某件事的过程或者某件事发生的过程,分为物质动作过程和社会动作过程,涉及许多参与者角色,包括施事(agent)、受事(affected)、创造物(created)、范围(range)、方式(man-ner)、程度(degree)、方向(direction)及其他复合参与者角色(何伟等 2016:37)。根据参与者的人数和类型分为不同的语义配置类型,动作过程按照参与者人数分类,分为单参与者角色、双参与者角色、三参与者角色和一个特殊的语义配置结构,也即使役动作过程,四种类型又可细分为具体地语义配置类型,如图 1 所示。图 1.动作过程语义配置结构(何伟等 2016:37)心理过程描述人们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何伟等 2016:67),主要涉及两个参与者角色,一个为参与心理体验的人或者人格化的物,另一个参与者是“现象”。心理过程分为情感过程、意愿过程、感知过程和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描述人在认知客观事物时产生如“喜欢”“讨厌”“害怕”等主观体验(何伟等 2016:69),包括五种语义配置类型:情感表现者+过程、情感表现者+过程+现象、受事-情感表现者+过程+现象、施事-情感表现者+过程+现象、施事+过程+情感表现者+过程+现象。意愿过程指人或人格化的物的心愿、愿望(何伟等 2016:77),涉及“意愿表现者”和“现象”两个参与者角色,语义配置类型包括意愿表现者+过程+现象、施事+过程+意愿表现者+过程+现象。感知过程体现人对感知世界动作、状态和结果的反应,有四种基本语义配置结构:感知者+过程+现象、施事-感知者+过程+现象、受事-感知者+过程+现象、施事+过程+感知者+过程+现象(何伟等 2016:80-81)。认知过程描述人类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何伟等 2016:87)。“认知者”和“现象”是主要参与者角色,分有五种语义配置类型:认知者+过程+现象、施事-认知者+过程+现象、受事-认知者+过程+现象、施事-认知者+过程+创造物-现象、施事+过程+认知者+过程+现象,如图 2 所示。图 2.心理过程语义配置结构(何伟等 2016:68)关系过程反映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关于“什么是什么、像什么、在哪、拥有什么、与什么相关”的一个过程类型(何伟等 2016:95),有六种过程类型,即归属过程、识别过程、位置过程、方向过程、拥有过程及关联过程。归属过程指某个实体为某个群体的一员或负载着某种特征(何伟等 2016:97),共有五种语义配置结构,分别为载体+过程+属性、载体+过程-属性、受事-载体+过程+属性、施事+过程+载体+过程-属性、施事+过程+载体+过程+属性。两个参与者通过一个参与者来识别另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的过程称为识别过程(何伟等 2016:104),现有三种语义配置结构,包括载体+过程+属性、价值+过程+标记、施事+过程+标记+过程+价值。位置过程描述实体及其位置之间的关系,两个参与者分别为载体和位置(何伟等 2016:108),主要的语义配置结构为载体+过程+位置、受事-载体+过程+位置、施事+过程+载体+过程+位置。表示方62张建东 基于汉语及物性系统的语篇特征对比分析向的小句描述实体的一种静态方向,也就是实体和方向之间的关系(何伟等 2016:111),参与者角色有载体、来源、路径和目的地。拥有过程描述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之间的拥有关系,关联过程描述一个参与者角色和另一个参与者角色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参与者通过过程联系在一起(何伟等 2016:114,116-117),如图 3 所示。图 3.关系过程语义配置结构(何伟等 2016:97)本文将行为过程、交流过程、存在过程和气象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以图 4 的形式呈现。Halliday(1994:107)认为行为过程是身体内部机能的外在表现,是意识和生理状况行为化的结果。语义配置结构包括行为者+过程、行为者+过程+范围、施事+过程+行为者+过程(+范围)。交流过程指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换的经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