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混龄户外区域运动_尹丹丹.pdf
下载文档

ID:2373219

大小:527.72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儿童 视角 幼儿园 户外 区域 运动 尹丹丹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混龄户外区域运动尹丹丹(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安徽 宿州234000)摘要:幼儿园混龄户外区域运动是混龄活动与户外区域运动的结合,对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儿童视角出发,运用马赛克方法收集并分析儿童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的各种体验,发现儿童对于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的关注点集中在运动主题、难度、材料、同伴、规则方面,总结出儿童理想的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的特征是情境有趣、难度弹性、器械合理搭配、氛围自由。关键词:儿童视角;幼儿园;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环境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23)01-0077-06基金项目:2021年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大班幼儿混班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的行动研究”(HB-JK2104020)。作者简介:尹丹丹(1992-),女,安徽宿州人,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助教,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混龄户外区域运动充分发挥户外区域运动的教育价值,搭建了异龄同伴相互交往的桥梁,有利于儿童在身体健康与动作技能、社会性、认知、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但怎样的混龄户外区域运动才能真正吸引儿童,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应从儿童这里视角寻找答案。本文基于儿童视角收集儿童对于混龄户外区域运动体验的有关信息,分析儿童理想的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的特征。一、理论基础丽莲凯茨(LilianKatz)(1993)提出学前教育质量评价需要突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者视角”,理应包含“自下而上的儿童视角”,即关注幼儿作为评价主体在幼儿园的感受、体验与以及幼儿对幼儿园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他强调基于儿童视角的“自下而上”的研究以儿童在具体教育活动情境的体验以及儿童自己对这些体验的解释方式为核心2。自此,研究者与教师逐渐意识到儿童应作为学前教育的主体,在活动中要尊重儿童、爱护儿童、将活动主动权交给儿童。此外,艾莉森克拉克和莫斯(2001)创造了基于儿童视角的实证研究方法马赛克方法。在克拉克看来,“马赛克方法”是一种倾听儿童以解决幼小儿童参与研究难题的具体框架,是对传统研究方法,譬如观察、访谈的超越。马赛克方法是传统研究方法和参与式研究法的结合,该方法从儿童交流模式的多元化特点出发,综合运用观察、儿童拍照、图书制作、幼儿园之旅、魔毯、角色扮演、访谈等多种方式来聆听“儿童的一百种语言”3。它强调选用幼儿熟悉且能够掌握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表自己对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以更全面地描绘儿童及其生活世界的完整图景,并将其作为优化儿童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出发点4。二、研究设计与结果(一)研究目标本研究基于儿童视角,围绕“我最喜欢的区域运动”这一主题,通过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对于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的体验,分析幼儿喜欢的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的特征。(二)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淮北市F幼儿园的全体中大班幼儿参与活动,研究对象是幼儿关于混龄户外区域运动中的体验。在本次研究开展过程中,淮北市F幼儿园正在进行中大班混班混龄户外区域运动,该第26卷第1期2023年2月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26,No.1Feb.202377DOI:10.13985/ki.34-1227/c.2023.01.017园从器械类型、动作类型多个维度在户外设置了车类区、球类区、攀爬区、跑跳区、平衡区、投掷区,每个运动区域中设置12个运动主题,还投放了其他器械供幼儿自主探索。(三)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克拉克提出的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方法马赛克方法收集幼儿对于混龄户外区域运动体验的有关信息,具体方法包括投票法、谈话法、观察法,摄影以及绘画,五种方法相互印证,共同构成幼儿对于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环境的看法。1.投票法:幼儿对现有的运动区域及各区域中的主题运动进行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区域及主题运动。2.谈话法:教师就“我最喜欢的区域运动”这一谈话主题对幼儿进行访谈,主要收集幼儿对于混龄户外运动各方面体验的解释。3.观察法:教师在区域运动过程中,使用追踪法、行为核对表、等级量表、实况记录法等具体的观察方法,捕捉幼儿在区域运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4.摄影:幼儿拿着相机自主拍摄“我喜欢的区域运动”照片。自主摄影的目的在于记录幼儿对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的关注点,幼儿的照片和相关语言解释共同作为幼儿关于区域活动的观点。5.绘画:幼儿围绕“我喜欢的区域运动”主题自主绘画,讲述绘画作品的含义,收集幼儿对于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的体验。(四)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收集到了投票结果、访谈记录、观察记录、摄影和绘画作品若干,综合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优化幼儿在混龄区域运动的过程中比较关注运动的内容主题、运动难度、运动材料、运动规则、运动同伴等要素。1.投票结果本次投票共183位中大班幼儿参与,其中中班男生49人、女生40人,大班男生53人、女生41人。如图1所示,在对“我喜欢的区域运动”这一投票中发现,幼儿最喜欢的区域前三名分别是跑跳区、球类区、投掷区,幼儿最喜欢的运动主题前五名分别是“我是小飞人”“两军对垒”“足球小明星”“跳水小达人”“送快递”。其中,“我是小飞人”“跳水小达人”属于跑跳区,“两军对垒”属于投掷区,“足球小明星”属于球类区,“送快递”属于车类区。从中可以简单看出,幼儿喜欢的区域与区域内运动主题有直接相关性,运动主题丰富,有很多的玩法,幼儿进区体验感较好。此外,将幼儿进行年龄段和性别的分组去分析投票结果会发现,性别影响不同剧烈程度运动的选择,男生明显更偏向于跑跳、投掷等大运动或动作激烈程度较高的运动区域;从年龄段上看,大班幼儿与中班幼儿在区域喜好上差异不大,但大班幼儿对于平衡区的选择较中班少一些,而据教师观察发图1我喜欢的区域运动投票结果78现,平衡区部分运动难度不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挑战性。2.谈话结果分析在对幼儿进行“喜欢的区域运动”访谈时,幼儿纷纷讲述了自己喜欢的某区域的原因,教师也对幼儿的回答情况及时追问,了解了幼儿对各区域的感受。如图2,该图为幼儿访谈内容中提到的高频词云,幼儿在提到喜欢的区域时往往会提到“好玩”“难”“跑”“玩具多”这些词可以划分成三类:一类是反映幼儿在区域中的情绪情感,如开心、喜欢等;第二类是反映幼儿对区域运动内容本身的感受,如“有点难”“刺激”“跑(来跑去)”“随便玩”;第三类反映了运动中的物质环境,如“玩具多”“不认识(的朋友)”“太乱了”“和朋友一起”。因此,可以看出幼儿在喜欢的区域中大多是比较愉悦的,而且会比较关注运动的难度和挑战性、运动材料、运动规则与秩序、混龄的伙伴等等。3.观察记录情况本次研究要求每班教师对班级幼儿进行一个月的观察,使用“追踪法”“等级量表”“实况记录法”等具体的观察方法,捕捉幼儿在区域运动中的行为。对于幼儿的区域选择,教师随机抽取了18名幼儿并对其进行了追踪记录,观察幼儿的区域选择情况。如表1,观察发现每个幼儿有较稳定的区域自主选择倾向,但也会尝试探索其他运动区域。同时这些幼儿也集中指向了对个别区域的兴趣度较高,说明幼儿的选择与个人的天然兴趣、区域的运动环境和内容有很大的关系。表1幼儿运动区域选择情况记录表图2幼儿访谈高频词云79对于幼儿在运动中的行为及情感方面,教师使用了等级量表的方式进行观察。如表2,分别对30名幼儿在运动中愉悦的情绪、运动的持续度、自觉遵守规则、自主使用器械和材料、运动完成质量与同伴友好合作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并按照15的等级予以评价,计算出各项观察指标的平均得分。最终我们发现:幼儿在投掷区、跑跳区、车类区、球类区中活动情绪较愉悦,持续的运动时长也较长,这些区域都有运动主题受到幼儿的广泛喜爱;幼儿能在各个区域中自觉遵守规则,但是在攀爬区中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相对较低(攀爬区运动主题内容设置规则较多);在投掷区、车类区、球类区,幼儿能够较为自主地摆放和使用器械,与这三个区域材中低结构材料较多有一定关系;在车类区与平衡区中,幼儿动作完成质量较高,这与具体的运动内容难度的设定有关;在与同伴友好合作方面,各个区域都比较好,但是由于球类区和投掷区运动主题的设置需要幼儿之间的交往较多,所以在这两个区域幼儿出现友好互动的同时也有其他交往问题产生。此外,教师还使用了实况记录,连贯而具体地表2各区域幼儿行为观察等级量表平均得分记录了幼儿在区域运动中的行为,分析其对运动环境的看法,发现幼儿对区域的态度看法与幼儿和材料的互动高度相关,也与运动规则、伙伴等紧密相关。4.摄影作品与绘画作品分析本次研究共收到幼儿“我喜欢的区域运动”摄影作品30张、绘画作品30张。围绕“我喜欢的区域运动”这一主题,我们对作品内容和幼儿的解释整理发现,绝大多数作品都反映了具体的运动场景,其中,16张作品与跑跳区相关、18张与各区域内不同的具体运动主题相关(尤其是与“我是小飞人”“两军对垒”“足球小明星”相关的较多)、其中还有15张特别关注了具体的器械(如龟背壳、轮胎、投掷墙等)、11个作品体现出自发的运动内容。此外,幼儿的作品中基本上都体现出与同伴们共同运动的场景。三、基于儿童视角的理想混龄户外区域运动特征(一)有趣的情境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学前阶段幼儿活动的动机通常来自内部动机中的兴趣与好奇,有趣的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动机。通过与幼儿的谈话也发现,大多数幼儿喜欢的区域运动通常是富有趣味的情境,有趣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化发挥活动的价值,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在幼儿喜爱的区域投票中显示,他们最喜欢的三个区域有一个共同特点有趣的情境,跑跳区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我是小飞人”“青蛙跳跳跳”“车轮滚滚”“跳水小达人”,球类区有“足球小明星”“带小猪去游玩”,投掷区中教师创设了情境“两军对垒”“打雪仗”“大战灰太狼”,这些有趣的情境吸引了许多幼儿。(二)弹性设置难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同时也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人们在活动时的情绪。在区域运动中,幼儿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运动的推测与判断直接决定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将会影响到幼儿在运动中是否能保持热情、长久地坚持、不怕挫折80的态度、愉悦的情绪。因此,在区域运动中幼儿有没有在适宜难度的运动下获得自我效能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运动体验。在与许多幼儿的交谈中发现,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是中班还是大班幼儿,谈话中幼儿经常会提到“刺激”“太难了”等词汇,说明幼儿比较关注运动的难易程度。例如,他们对于走跑跳区域的运动觉得“又好玩、又刺激”,而走跑跳区域的运动与其他区域最不同的特点就是有灵活的难度设置。幼儿喜欢的“跳水小达人”运动中跳高高度的设置是灵活的,运动能力相对较弱一些的幼儿可以降低高度,运动能力强的幼儿可以不断挑战自己,调高高度。与之相反,我们发现平衡区中运动难度相对较低,幼儿对此很快便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需要设置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难度的区域运动,让他们能不断挑战自己,有所进步,从而使他们保持浓厚的兴趣。(三)合理搭配器械器械的选择与投放是创设区域运动环境必要的物质条件,器械和材料本身就具有多元丰富的教育价值。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因此合理搭配器械是一个成功环境创设的必要条件。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的器械与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运动区域中,教师都创设了运动主题并提供了与之相应的器械和补充材料,幼儿只需要按照主题自主摆放器械即可。但是我们发现在车类区和球类区,虽然运动主题较少,却依然非常受幼儿欢迎,这是因为在这两个区域中幼儿有许多“发挥空间”。比如幼儿可以用车子或球生成许多活动,而且在这两个区域中,可补充材料的种类也特别多,如车类区有书包、水枪、石头、纸箱、交通标志等,球类区不仅有足球篮球,还有专门的比赛道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