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核心
素养
理念
美术
课程
教学改革
研究
熊红丽
2022.09 总第 191 期112近年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着 2016 年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准则,这对我国教育发展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59一、核心素养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又被称为“21 世纪素养”,目的在于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通过引导学校教育的方向,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钟启泉指出,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中,知识的习得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核心素养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而在于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者的人格品性。核心素养的界定体现了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课程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3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为促进美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近几年论文发表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中小学美术课程及教学的研究上,对高校美术课程少有论及。事实上,教育部在 2014年颁布的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已经明确提出:“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4这表明发展核心素养也是高等教育需要倡导和落实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科特点,教育部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育人目标5,在此基础上又提炼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5 个方面的内容。“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的识别及解读图像的内涵与意义,“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一定的材料和技法表现美术语言,“审美判断”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创意实践”是在创新意识指导下的美术创造活动,“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并认识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上述阐释体现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一是综合性,学习者不仅要具备艺术技能、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还要具备运用与表现的能力,全方位塑造新时代的美术人才;二是动态性,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艺术家、设计师,他们的艺术创造将会引领时代的潮流和人们的审美意识,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基于此,如何使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所属课程中,使课堂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260,是当前高校美术人才培养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二、美术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当前部分高校在美术史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与学科核心素养不协调的问题。(一)教学目标重知识积累、轻素养提升美术史是美术与设计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教师往往重知识积累,按历史顺序以及艺术门类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作者简介:熊红丽,女,1981 年生,湖北天门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设计理论。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熊红丽(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摘要 培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的中心准则与核心要求。按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要求,教师需要聚焦美术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优化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连接的学习内容,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关键词 核心素养;美术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识别码:A美育与教学DOI:10.16585/ki.mswx.2022.09.028美術文獻FINE ARTS LITERATURE113络,把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但美术学科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不仅要求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人文情感、创意思维、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积累。知识与素养并不是二元对立的,知识是素养生长的基础和平台。以往课程教学主要把知识的传递与再现视为学力的中心,新时代人才培育则要求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向未来主体地生存的人格。只有从根本上改变重知识传授、轻素养提升的状态,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 体地位。(二)教学过程重基础理论、轻实践培育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中,艺术和技术很长时间都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美术史强调的是审美熏陶和理论获得,与专业技法课程之间教学目标相互独立,各自有各自的教学过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美术史和技法课是互相贯通融合的,这种分离的教学状态不利于美术学科的发展。美术史中孕育的人文精神,美术作品的造型、线条、色彩、工艺等,需要学生产生一定的实践感受,才能深入理解艺术理论的精髓。因此,美术史课程要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加大实践育人力度,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关注前沿,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将美术与设计领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素养转化为设计创意,学以致用,开拓创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沉淀知识,提升感悟,深化认识。(三)教学方法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在美术史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根据教材内容按章节进行理论讲授,或是结合线上教学资源对书本知识进行拓展。教师以完成教学计划作为主要目标,按教学计划将具体知识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的单方传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自觉摄取以及协同发展、互动参与的行为获得。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仅是理解和懂得知识,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减少对知识点的直接灌输,更多体现师生的互动参与,在教学互动中学知识、长见识、强意识。(四)教学评价重知识记忆、轻知识运用从美术史教学评价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重知识记忆、轻知识运用的问题。知识记忆是知识运用的基础,知识运用是知识记忆的目的和结果。260美术史的内容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学生要建立起美术史与现实生活的真实联系,在文化积淀中促进创新思考,践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需要高度的专业认知和素养。是否能够生产知识,而不是搬运知识,才是评价美术史课程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现有美术史教学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也使大部分学生通过短时的知识记忆来应付考试,却很难在专业实践中运用知识。只有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应用,才能在动态性发展中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高阶目标。三、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一)优化教学目标,强调学习过程优化教学目标,强调学习过程是在当今核心素养发展趋势下,提高美术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史教学实效的关键步骤。依据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美术史的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图像识读能力、审美判断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中肩负起新时代使命。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目标,在帮助学生理清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从心理和认知上树立起成为艺术家或设计师的自觉和自律。在优化教学目标时,特别要强调素养培育目标的统一性,将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例如,中国美术史“青铜美术”这一章节有如下教学目标:第一,在鉴赏中了解青铜器的起源与铸造、品种与用途、形制与纹饰的演变,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审美能力和问题提出能力;第二,在手绘体验中开展对青铜纹样的视觉与文化探究,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匠人精神、探究意识;第三,在案例应用中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美妙,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创新意识;第四,在比较中引导学生感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青铜文化的异同,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这样的目标设定体现了以下 3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通过行为动词突出了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征;第二,体现出每个过程都包含核心素养目标的多个维度;第三,对目标达成的要求不再以知识获得为表征,而是以学习过程为表征。由于素养发展学习的目标不再只是知识的积累,所以过去的“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被取美育与教学2022.09 总第 191 期114代,学习活动的过程意义远远超出了积累知识的要求,依靠知识而不唯知识,是优化教学目标的要义。(二)整合意义连接的学习内容,促进深度学习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不同课程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综合构建的结果。美术史课程是美术类通识理论课程,是各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衔接专业基础课程,共同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桥梁。钟启泉认为,培养核心素养意味着寻求新的教学范式,而这种教学范式的标识就是深度学习。6深度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包括内容本身的整合和学习过程的整合。758美术史课程包含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知识范围极为广泛。作为学科专业基础,美术史一般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按照各专业培养计划,同时开设的还有相应的技法基础课程。以图案基础课程为例,在以往的教学中,美术史和图案基础课程是各自独立的教学体系,二者并无交集。事实上,不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过程,两门课程之间都有一定的交叉性。纹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几乎无处不在,从远古彩陶器物的图案到青铜器纹样、从古漆器纹样到秦砖汉瓦上的图案、从石窟壁画到织绣纹样等,都是我们学习装饰图案的范例和进行现代创作的灵感源泉。承载着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和精神追求的装饰纹样的样式、构思、手法、工艺等至今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图案基础课程中,教师一般都设置有“中国传统纹样”主题,要求学生通过临摹练习,深入认识中国传统纹样,并能对其改造重构,进而实现新的创造。在临摹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纹样的类型与表现形式、装饰风格等,才能引导学生从传统纹样的母体中获取各种艺术基因。图案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大多安排集中授课,在有限的学时里,教师既要充分讲授传统图案的相关知识,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实践创作时间,显然是很难实现的,其结果必将是学生还停留在表层学习阶段,依模画样。在这种情况下,美术史和图案基础课程完全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整合形成共同体。在中国美术史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适当调整教学结构,通过主题式教学内容的设置,将“中国传统纹样”作为专题系统讲授。两门课程交叉进行,教师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研讨和课程作业设置等方面互动合作,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双向进行,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对于美术史教学效果而言,主题式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具体、集中,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图案知识形成系统认知。以往教学主要从美术历史发展轨迹展开,在讲授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门类和代表作品时,教师通常会分析主题纹样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特征。虽然相关知识内容都讲述了,却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纹样认识的分散化和机械化,知识仍然以彼此独立的面貌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工艺类型的纹样之间没有建立起逻辑联系,学生不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也无法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注定走不出机械学习的局限。由于有了实践课题的置入,学生通过临摹学习经典纹样的构成形式和色彩语言,在临摹中深入感受和体会各历史时期图案艺术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中国传统图案知识与现代图案设计的创作理念联系起来,将两门课程中彼此联系的内容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更为复杂的认知结构,从而引起对新的知识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759(三)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建构互动课堂美术史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历史发展脉络和艺术类别讲解美术发展的历程,通过鉴赏代表作品了解史况。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直接传授给学生,往往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而且这种确定性的学习过程也缺乏素养发展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互动课堂,把直白平淡、简单告知的确定性知识转化为问题思考,从以往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转移到关注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互动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 PBL 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研讨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可以相互补充,根据课程需要融会贯通。例如,在美术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 PBL 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专注力,通过小组讨论,寻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