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场景
营造
成都
青龙
未来
社区
规划
李嫣
北京规划建设 63 RESEARCH 研究人类世以来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栖息地,但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发展,能源过度消耗、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危机已然浮现,危及人类未来在自然中的生存。当前,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要求,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都为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未来不可预测,但是可被创造”2,城市规划亟需以“人-城市-自然”的平衡为基本价值取向,探寻创造未来的方法与路径。本文依托未来城市跨学科研究,汇聚了能源、交通、人居、环境、健康等多个领域的科研团队,建构了未来城市的科学共同体,以成都市青龙湖未来社区为主要实践地,以规划引领多学科的创造性整合,探索以场景营造为核心的未来社区规划设计方法。场景的基本特征在未来学研究领域中,场景1(scenario)是被广泛应用的认识未来的方法3,是对未来相对真实的描绘,也是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出的预判和响应4。场景源于对未来事件的假设与描述,其构建与分析能够辅助决策者识别出问题的关键抓手5。在特定的场景中,碎片化、分散的多交叉领域能够被有效地整合,从而预先安排综合性的应对措施、降低未来风险6。20世纪70年代以来,场景概念广泛应用于经济、工业与政府领域之中,日益成为未来决策的重要支撑7。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语义分析、在线平台等技术能够辅助场景的建构与分析8,而当场景概念进入信息技术领域,其内涵便从抽象的未来描绘,拓展到具象的工程实现之中。在信息技术领域,场景用于描述在特定条件下人机交互的情境9,通常被作为系统开发的一部分,既有利于将程序开发与应用设计相互适配,也便于用户、开发人员及其他相关者之间充分地讨论与协调。也即以场景为导向建立开发模型,是优化技术应用效果、回应现实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城市规划领域,场景的内涵综合了未来学的想象与信息领域的实践特征。场景不仅包括可能的未来,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期望,是在综合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发展目标之后做出的干预选择10。面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城市,规划者需要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和设计思维,联动城市中的多元主体,在特定的场景中深入探讨未来11,通过识别场景及关键因素、围绕场景研讨、协调各方标准,解决冲突、达成共识,继而提出明确的行动计划12,落实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工作之中。场景在未来城市研究与未来社区实践中的应用未来城市的场景想象未来城市(Future Cities)以“人-城市-自然”的平衡为基本价值取向,探讨未来城市的可能性13。在未来城市中,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平衡关系到人类未来在自然中的生存,技术创新与社会革新的匹配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延续14。借助未来学Schwartz场景构建方法15,以人为核心,将两组对应关系作为横、纵轴,搭建22矩阵,描绘出不同维度的未来场景(图1)。在城市社会场景中,未来城市能够通过精细化、定制化的城市服务来保障民生,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倡导城市中的各类社会群体实现共建共治,焕发城市社会的活力与韧性。在智慧创新场景中,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将提升未来城市的竞争力,进而吸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为未来城市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经济与人才保障。在低碳环保场景中,未来城市将通过新的技术突破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危机,提高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高效利用再生资源、调整能耗结构,降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与破坏程度。在绿色栖居场景中,未来社会对于自然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大大增强,与自然共生、与万物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出台相关规范或条例,控制生产、生活中的污染物排放,保护物种多样性,修复生态环境。未来城市是一个体系(System of Systems)13。在信息革命和能源革命的背景下,能源、交通、人居、环境、健康等各个系统相互关联、交织,并且在互动中不断推动未来基于场景营造的成都青龙湖未来社区规划李嫣 武廷海(通讯作者)图1 未来城市的场景想象64 北京规划建设研究 RESEARCH 城市的演进。事实上,城市中的某个系统是对城市中的某类空间要素,以及能够影响该要素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企业、相关部门及其他社会主体的抽象。在未来城市中,各类跨行业、跨部门的组织之间将发生更加频繁又紧密的竞争与协作,各个系统之间产生复杂的交叉,共同作用于可能场景的实现。在跨学科、多领域的未来城市研究中,场景想象有助于打破多系统之间的壁垒,确定共同的目标,推进交叉系统的研发与创新,引领未来城市的发展(图2)。未来社区的场景营造在未来社区中,场景具有明确的时空范围,是创造未来的入手点。在具体实践中,能源、交通、人居、环境、健康等多个城市系统之间产生碰撞,需要依托规划的牵引,在诸系统之间达成一系列有效的沟通与协作16,集成、整合多个系统,形成综合的解决方案17。在此过程中,场景是未来社区中人们生活、工作、游憩的生动情境,是各类主体互动交流的共同语境,也是规划整合多系统的关键点。在未来社区的规划过程中,场景营造不仅限于场景的设定与想象,更加延伸到实体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行动过程中。场景营造是未来社区规划的核心方法,未来社区的场景营造具有特定的路径(图3)。第一,通过认知空间、调研社会需求、判断技术发展方向,确定目标场景;第二,将人的需求空间化,在社区中初步设计场景的空间骨架;第三,从社会协作、技术策划及空间适配三方面进行综合策划,以场景为核心整合多个系统;第四,对多个场景进行空间集成,并为场景的全周期营造做出指标指引、编制导则。场景营造的四个环节需要综合运用体系思维与设计思维。在场景营造的过程中,规划工作者回归了基本的统筹与协调工作,尽可能地应对和平衡各方面的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地调动多系统研究主体及地方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在未来社区中,场景营造包括空间、技术、社会三个维度。首先,调动多社会主体共同协作是场景营造的基础。在设定场景时,由规划牵引能源、交通、人居、环境、健康等各个系统开展研讨,不同领域的研发团队、在地企业与管理主体等之间产生有效交流,探讨场景实现的可能方式,加强多系统之间的协作;在集成落地过程中,未来社区内的各系统的执行主体之间应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和参与,为居民们的合理、合法性诉求赋予正当性,让场景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其次,场景营造需要多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应用。未来社区是人们的共同家园,规划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18,不可被某些新技术一叶障目,而应让技术服务于人的需求。在场景营造的过程中,首先应剖析现实需求,进而筛选出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具有一定领先性、保证经济可持续性的相关核心技术清单,通过综合策划探寻技术交互集成的路径,以指标导则等形式指导后续实践,明确且综合地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难题。未来社区的场景营造最终落脚在空间维度的融合中。社会协作与技术集成为未来社区提供一系列“软方法”与“硬技术”,空间规划和设计需要与之合理适配,才能保证场景最终落成。多系统的空间融合涉及各个尺度,如社区尺度的新型基础设施、交通空间等,单体尺度的住宅、公共建筑等,微观尺度的景观小品、路侧感应设备、室内家居产品等。在具体实践中,空间融合的最终成果需要落实在分阶段的指标引导和空间管控导则之中。以场景营造为核心的未来社区规划设计方法当前中国的未来城市实践常以未来社区为基本尺度。例如,浙江省自2019年起便全面开启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19,三年来已初具规模。同样,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20,已然启动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工作21。在首批25个示范项目中,11个位于环城生态公园周边,将通过“优格局、调功能、美社区、提品质、塑形态”,“在全市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22。青龙湖社区作为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首批启动的示范点之一,是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周边优化提升的亮点,也是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未来社区实践的典型例证。在青龙湖未来社区规划实践中,涌现了以场景营造为核心的规划设计方法,依循“场景设定-空间设计-综合策划-集成引导”的路径,实图2 场景想象促进多系统交叉图3 场景营造实现多系统集成 北京规划建设 65 RESEARCH 研究现诸系统的整合与协调。青龙湖未来社区的场景设定场景设定需充分认知青龙湖的空间特色,发掘成都人对未来的普遍社会需求和技术畅想。在空间基础方面,青龙湖未来社区因其紧邻青龙湖公园而得名,位于环城生态公园与城市东西发展轴线的交汇处,交通便捷(图4),目前尚未开发,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青龙湖未来社区具有优越的生态底色,其东侧是从龙泉山通向成都市区的宽阔绿廊,城市与自然交汇、社区与公园相嵌,具备城绿交织的空间特色(图5)。未来社区内地势起伏,周边的林盘聚落、特色农田星罗棋布,保留着人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基因。在社会需求方面,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成都人对生活现状及未来生活的期待,证实了在成都当下的社会中坚力量中,绿色生活方式是得到广泛认可的。问卷样本量为451人次,受访者以在职的中青年为主。总体上,人们对生活现状的评价较为积极,最喜好“公园类”地点,爱好令人心情舒畅、健康的活动,包括看风景、朋友聚会、体育锻炼等,厌烦耗时的活动,如收拾家务等(图6)。在关于梦想的问题中,词频最高的词汇为“花园”,其次为“别墅”“房子”等,集中体现出受访者对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的向往(图7)。在技术畅想方面,问卷显示受访者对新技术应用持包容、乐观的心态。在采用新技术时,大多数人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成本提高、隐私让渡和产品限制。受访者中,超过80%的人欢迎小型自动驾驶接驳车、物流车的应用,6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家居全电化、废弃物再生等新技术具有吸引力(图8)。另外,成都的新技术产业相关发展报告2显示出,围绕生活展开的新型服务业态以及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在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综合空间基础、社会需求、技术趋势三个维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青龙湖未来社区需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集中吸引绿色生活方式追求者,集成应用绿色低碳、数字创新的技术,服务于人们的需求。由此归纳出城园共生、零碳无废、绿色出行、便捷服务、同一健康五大场景,并且通过能源、交通、人居、环境、健康各系统的共同协作,实现场景营造(图9)。场景的初步空间设计将人的需求转译到空间之中,结合未来社区的空间特征图4 青龙湖未来社区区位图图5 城绿交织的未来社区图6 受访者生活现状评价统计图图7 受访者“梦想”统计图图8 受访者技术畅想统计图66 北京规划建设研究 RESEARCH 构建基本结构,形成场景的空间骨架,作为后续与各系统对接、不断深化的基础。未来社区中的人群主要是绿色生活的追求者,包括绿色生活的居住者、绿色生产的创业就业者及绿色消费的游览观光者,其空间需求各有不同(图10)。首先,绿色消费者的需求空间主要包括游览及配套服务的公共空间,倾向于在社区与公园之间的公共界面上活动,而两个半岛之间的绿谷正是核心的城园交界面,因此,绿谷“两岸”将为绿色消费者提供丰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其次,绿色生产者在社区中主要从事生活服务类产业,具有活力的绿谷、出入便捷的共享办公环境将是其主要的需求空间。最后,绿色生活者需要亲近自然的高品质居住环境,相对于绿谷的开放与集聚,两个半岛内部更为安静,应主动引入绿色空间,让居民能够时时见绿、处处观景,如同真正生活在公园之中。结合需求空间和场地周边环境,划定未来社区半岛与公园交界的绿岸类型,并根据地形勾勒社区内部的“绿岸网”,作为五大场景的集中承载地,也即场景的空间骨架(图11)。交错的绿岸将社区分割为若干功能组团,如同绿色基底中的一座座浮岛。在浮岛之间,结合地势与坡度串联道路,使得主要道路与主干绿廊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小街区、密路网”,大大提升绿色出行的可达性与便捷度。进一步布局组团内部的主要功能,对居住、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做出大体安排,为后续的综合策划打下基础(图12)。场景综合策划场景的综合策划是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规划牵引诸系统展开社会、技术、空间三个维度的综合策划,促使各个系统形成有效交流,以实施和落地为导向展开社会协作与技术整合,并且最终反馈到空间规划或指标要求中,指导后续实践。社会协作在青龙湖未来社区中,社会协作是技术策划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