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情感路径构建校警联动机制的理论阐释_赵伊杨.pdf
下载文档

ID:2372775

大小:2.33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情感 路径 构建 联动机制 理论 阐释 赵伊杨
保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2 期DOI:10.13747/ki.bdxyxb.2023.02.008摘要:保障校园安全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校警联动机制是新时期建设平安校园的应有之义、势在必行。当前对校警联动机制研究大多集中在一般性宏观构想和实践价值,忽视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属性情感特质。不同于体制、价值、利益等,基于情感路径构建校警联动机制,有助于提升成员自主能动性,创新组织运行机理。关键词:校园安全;校警联动;情感治理中图分类号:D6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23)02005407基于情感路径构建校警联动机制的理论阐释赵伊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治安学院,北京 100038)收稿日期:20230110基金项目:北京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社会治理视域下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防范与应急处置研究”(19ZGB007)的阶段性成果;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研究生项目“演化博弈视角下首都中小学 校警 联动机制研究”(CCSS2022ZSS03)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赵伊杨(1999-),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治安管理。在建设“平安中国”的进程中,维护校园安全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保障校园安全,将公安力量主动引入校园安全治理逐渐获得认同。部分学校已推出派出所警务室模式、校方聘请民警法治副校长模式、学校社区警务模式、安保外包与驻校警察相结合模式等形式。然而,我国校警联动制度仍处于初创阶段,构建完善的“校”与“警”合作制度显得重要而紧迫。新时代探索高水平的校警联动机制已成为“平安校园”构建的题中之义和应有之举。总结现有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模式,形式多元但功能单一,很难应对日益复杂的校园安全状况,主要表现在这些模式处置校园安保事件消极被动,不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采取风险评估、事件预防、应急预防、应急处置和善后应对等一系列措施1。因此,怎样构建有效的校警联动机制,推进基层治理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将情感路径引入校警联动机制,认为在警务合作实践中应当注重从人文关怀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一、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一)校警联动机制2005 年,公安部发布了“八条措施”,提出在校园周边地区设立治安岗亭、派驻保安员,选派民警到学校任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派民警或协管员维护校园门口道路交通秩序等举措。2021 年 3 月26 日,公安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建立起成熟的“三联动”工作机制:一是警校高效联动;二是部门密切联动;三是社会广泛联动。会上强调说明各级公安、教育等相关部门建立完善“六项机制”,坚持2023 年 3 月保 定 学 院 学 报Mar.,2023第 36 卷第 2 期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Vol36 No254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协同相关部门、基层组织、群防力量走进辖区学校,对各种涉校矛盾纠纷进行动态排查,扎实推进多元调处,最终形成了校园安全工作强大合力2。这些政策指示阐释了校警联动建设的主要内容,指出了校警联动工作是新时代警务活动的新要求和新方向。目前,我国学界与警界对校警联动的内涵与边界还未达成一致。学者刘海中于 2010 年率先提及“校警联动”一词,他指出学校安全应得到公安机关的帮助和引导,动员多种社会资源,采用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方式使校园安全管理走向社会化和专业化,尝试建立现代化长效管理机制3。赵谦认为,校警就是警方和校园生活共同体之间能动的互动,一起来发现并解决校园生活共同体中存在的治安问题,运用多种正当的手段与途径,在校园生活共同体中发展各类资源,加强自治互助的力度,并运用制度化、长效性维护校园治安秩序的思想模式与方法体系等4。笔者认为,校警联动机制意味着各个联动主体应充分关注学校与其周边区域之间交往沟通、合作共建和互动共治,使之形成一种主动互动格局,并符合当地心理认同与情感价值。一方面充分唤醒联动主体参与校园安全预防和整治的社会心理资源,预防“形式化、悬浮化”“联动惰性”“联而不管”等陷阱,使各联动主体主动参与到机制中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发挥公安及相关部门的作用,运用所在地自然、人口、文化习俗等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多主体立体化防控体系,开展适应当地情况的校警联动活动,并将其作为一种有效预防和控制校园违法犯罪行为的手段,最终使联动机制本土化、制度化。(二)情感与情感治理情感作为人类特有属性,是人体反映客观现实的特殊表现,是主体对客体能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主体对世界认识的内在动力5。学界对情感有一个认识上的变化,即由生理到心理,再由心理到社会。早期关于情感问题的探讨多集中在个体和情感之间的关联。情感通过感觉、运动等途径来感知外界事物和环境中的刺激因素,进而产生相应的情绪状态,并由此影响身体的反应方式和行为模式。现实知觉到达身体存在后,身体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改变,人对于这些身体变化所产生的感觉,便是情感。情感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选择,还通过改变人际关系而作用于整个人类社会6。伴随着社会学对情感开始重视,对于情绪的理解已经不仅仅是围绕着生理或者心理展开,情感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产物。情感不仅指个体的身体感觉,而且包括了人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关系等内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受情感的影响。因此,情感赋有某种社会属性,社会可以产生具象情感表现,以塑造新情感。当下,伴随着由滕尼斯提出的社会“共同体”理念在实践中弱化,而帕特南理念中的“独垒保龄球”场面却频频发生7,诸些现象触发了以人为主体对理性、制度和技术治理的反思;同时,社会实践证明,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需要探索新的治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情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8。当前国内学者对“情感治理”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存在概念探析与实践总结两大路径。针对“情感治理”的内涵研究,一些学者对情绪的心理属性进行了论述,认为情感治理指制度化或非制度化情感回应,其目的在于情绪安抚与心灵慰藉9;而程军认为国家“情感治理”建立在由下而上弥散式地进行情感表达之上10;也有学者主张情感治理就是把情感同时当作一种工具和治理对象11。更多学者从具体实践情境出发对“情感治理”实践机制进行了探索,高旸认为,情感治理表现为治理者在治理观念上从“融情”到“懂情”12;汪勇、周延东结合新时期“枫桥经验”,认为情感治理路径在我国有深刻悠久的历史传统,从“群众路线”理念角度同样呼吁情感治理13;文军、高艺多倡导社区治理要检视制度和技术治理缺陷,为社会治理打通柔性治理,并积极回应群众情感需求7。经笔者梳理,“情感治理”根植于中国本土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及政治权威之中,阐释了在社会互动及运行过程中如何唤醒、动员及累积公众积极的群体情感,并结合治理行为及公众产生的不同情感回应来实现有效运行,从而达成提升治理效能的目的。在此,笔者将“情感治理”理论运用到新时期校赵伊杨:基于情感路径构建校警联动机制的理论阐释55保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2 期警联动机制构建中来,试图找寻并佐证解决校警联动实践中“形式化、悬浮化”“联动惰性”“联而不管”等问题的新视角与新思路,为破解联动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二、基于情感路径构建校警联动机制的必要性检验以情感治理理论作用的行为路径称为“情感路径”。构建校警联动机制具有制度、利益、价值、情感等多重路径,根据情感治理理论可知,情感路径可以增强团队向心凝聚力,从而提高治理效能。为此,需要对依靠情感路径建立校警联动机制进行理论确认,以及明晰该机制下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情感路径制定具体策略奠定基础。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利用个案之间的对比,来分析事物内部要素和系统的相互关系,发现条件组态(社会现象产生的许多条件都互相依赖,从而把若干条件的组合称为条件组态)和结果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14。这种分析方法强调把事物中的因果联系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进行考察,从而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具有逻辑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它否认单一的因果关系,认为某种具象事件的产生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政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QCA 按变量类型的不同可分为 csQCA(清晰集的定性对比分析)、mvQCA(多值化定性对比分析)和 fsQCA(模糊集的定性对比分析)3 种类型15,csQCA 与mvQCA 仅适用于处理类的问题而难以解决度的变化,而 fsQCA 既能解决类的问题又能解决度的变化。基于此,fsQCA 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且具备可操作性强、结果合理可靠、可信度高、结论明确的特质。为此,本文运用 fsQCA 方法对依靠情感路径建立校警联动机制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一)选取典型案例QCA 要求所选案例应遵循“最大相似”与“最大差异”两个原则。“最大相似”是个案之间的相似程度,即所选案例要素之间是否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也就是所选择的几个案件有共通的背景或性质;“最大差异”则指个案间的多样度,其核心准则是用最少的个案达到最大的个案异质性16。基于上述理念,QCA 可以将案件按其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分为三类:一是案由相同且有共同之处的案件;二是案由目的相同但又存在一定差别的案件;三是案由异于前者而具有特殊性的案件。两大原则和三类案件决定了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笔者以此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 16 个校警联动形式作为样本,并建立案例库,见表 1。序号组织(活动)名称构建程度地点1“一呼百应”校园义警工作站密切萍乡市13万警千车下基层疏散贵溪市14“校警联动”工作站疏散杭州市15退役军人“校警队”密切聊城市16平安守护联盟疏散舟山市2校周边路队管理模式疏散新乡市3普陀区分局“校警中队”密切舟山市4“校警共建”专项活动密切株洲市5校园 110 安全联席会疏散随州市6民警“护学岗”疏散固原市7“家校警”交通安全护航队疏散南昌市8“三进三邀请两线上”宣传活动疏散西安市9中学校警务室疏散金昌市10海盐县公安局校警大队密切嘉兴市11专职校警“护学岗”密切嘉兴市12怀柔校警队密切北京市表 1校警联动组织典型案例库注:用各主体自愿与否,积极参与与否和连续与否作为基层警民合作建设结果的衡量标准:当组织成员自发积极参与,组织是可持续的,使成员获得了持续发展能力,则构建程度密切;反之则疏散。56(二)确定条件变量及研究模型通过文献分析,学术界认为校警合作组织路径要素有制度、利益、价值、情感四个方面。其中,制度路径意味着发动主体对政策、规定或其他政治工具的依赖,利用权力优势和权威力量影响被动员对象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通过施加行政影响力让公众共同完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和规范;利益路径是通过补贴、奖金和薪资等利益激励手段实现的,表现为使用经济工具使公众履行一定社会责任;价值路径源于共同价值理念,主要取决于文化工具的选择,试图将社会成员在追求共同理想时形成的共识凝聚为一种力量,并从中建构了一个共同理念信仰,学校、政府、社会各界都乐于为其服务,且以“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各主体愿配合组织工作,形成社会力量合力共建的局面;情感路径则依托于人际媒介,利用关系纽带拉近层级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互信与理解的氛围。情感路径又取决于心理工具,包括沟通技巧与沟通艺术,通过动员会、座谈会等途径提升民警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关系,为双方创造一个共通的情感联动空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让主体之间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达到思想整合、情感共鸣、情绪融合、行为一致的目的。疏散合作组织内部成员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内聚”现象,成员主动性远不如密切合作组织。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借助机制设计来推动联动构建。本文把制度路径、利益路径、价值路径、情感路径分别引入到合作组织中,以组织成员主动性为重要基准,测得联动组织构建程度,从而构建出一套能够反映不同要素对个体自主性影响差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