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立体
开发
模式
地铁
一体化
设计方案
研究
李冰楠
智城建设NO.02 202340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基于立体开发模式的地铁站一体化设计方案研究李冰楠(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2)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核心工程,不仅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还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短缺、绿地面积减少、缓解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等问题。随着地铁建设量增加,地铁车站与周边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建设,土地集约化利用需求也日益强烈,一体化设计呈现出多样化开发模式。文章选取实际工程,综合车站的一体化设计思路,对北京轨道交通机场线西延北新桥站车站功能布局与周边用地规划关系进行分析,处理车站、广场与城市老城区风貌三者的关系,探讨地铁剩余空间的利用,提出地铁车站、广场及城市一体化的立体开发模式,为城市未来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实践参考。关键词:北新桥站;地铁剩余空间;一体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1936(2023)02-0040-03DOI:10.19301/ki.zncs.2023.02.01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交通枢纽的综合效益。加强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及场站用地综合利用,提高客运枢纽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引导交通设施与各项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北京市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内的轨道交通建设,地铁车站方案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优化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设计,彰显城市地方特点和文化底蕴尤为重要。1研究意义北京老城区内周边建筑密集,地下空间紧张,交通环境复杂,对城市风貌建设要求严格;老城区的地铁车站设计,除需解决用地条件紧张、交通建筑环境复杂等问题外,还需考虑减少对老城风貌的影响,通过车站方案与一体化设计实现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以站点为中心形成多元复合的“轨道微中心”,以点带面激活老城区活力。北新桥站作为北京老城区一体化设计的典型案例,基于立体开发模式的研究对北新桥站一体化设计与老城风貌融合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今后北京老城区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设计提供实践经验和参考意义。2设计原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设计应结合现状和规划发展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从轨道站点所在区域层面分为中心城区和城市外围区,从规划层面分为已建成区和未建成区。设计原则:位于中心城已建成区的轨道站点,从土地集约化利用、织补城市功能、改善现状交通及与周边建筑风貌的融合等角度进行一体化设计;位于城市外围未建成区的轨道站点,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从周边用地分析和交通分析进行研究,提高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强度,引导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的城市综合一体化开发设计。文章主要对中心城已建成区的地铁车站一体化设计进行研究,设计形式:对周边已建成商业建筑进行局部改造、合建或连通的一体化设计;车站进入周边地块,进行必要的拆迁、还建一体化设计;车站与市政用地一体化设计。文章主要针对第三种形式,梳理市政用地条件,整合土地资源,明确一体化设计范围,提出解决老城区用地紧张、空间资源有限的立体开发模式,采用提前规划车站空间结构实现一体化设计的手法,实现“新站”与“老城区”的融合。收稿日期:2022-11-27作者简介:李冰楠,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引用本文:李冰楠.基于立体开发模式的地铁站一体化设计方案研究J.智能城市,2023,9(2):40-42.智城建设NO.02 202341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3车站方案及一体化设计研讨3.1设计背景北京轨道交通机场线西延工程为既有机场线的西延线,向西延长的一站一区间。自2008年既有机场线通车后,随着日益增长的客流,受东直门站折返条件以及车辆数量的制约,未来既有机场线将会显现出运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机场线西延的建设目的主要是在北新桥站后设置停车线,将发车间隔由7分30秒缩短为4分钟,提高载客能力;从东直门站向老城区内延伸一站,能够与有5号线完成换乘,加强机场线与城区轨道交通线网的联系,提升与城市轨网衔接的效率,也可以扩大机场线对核心区乘客的服务范围,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北新桥站作为北京第一个实现向“首都功能核心区”内延伸线路起点的车站,位于文物保护区范围内,地处北京市东城区“簋街”商圈,毗邻雍和宫,被新太仓、国子监、张自忠路北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围绕,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3.2外部条件梳理综合老城区建筑风貌、周边用地条件、交通环境复杂、公共服务设施缺失等外部条件,在配合线路敷设方式、结构型式、限界、施工方法以及各设备专业的研究情况、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设计的同时,需要合理布局地铁公共空间、缩短换乘流线、方便乘客使用,实现车站与城市的融合。车站方案演变总平面如图1所示。外部条件梳理步骤:梳理用地条件。在明确地上用地权属、地下市政管线、用地规划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环境,市民活动,地铁增值服务等功能,实现空间最大化利用;梳理规划条件及设计边界条件。北新桥站周边大部分建筑均侵入规划道路红线内,存在老城区两版规划道路红线的争议,经规划部门梳理,考虑现状道路两侧为老城区四合院住宅,拆迁难度大,在明确用地权属及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整合西北象限既有5号线交通接驳用地及社会停车场用地,作为方案附属永久占地及施工临时占地的场地,明确可建设范围。3.3地铁车站、广场及城市一体化立体开发模式通过对外部条件及周边土地资源梳理,在车站方案设计之初考虑采用设置外挂厅的型式,通过优化换乘流线、缩小车站主体规模、减少风道数量、取消冷却塔、下沉广场消隐风亭等设计手法优化车站功能布局与空间形式,深耕地铁剩余空间利用,提出地铁车站、广场及城市一体化的立体开发模式1,空间层面分为深层、浅层及地面,打造“双首层地面”;业态层面集合车站、便民服务设施,城市广场等多重功能,打造“城市客厅”的概念;交通层面通过车站设计提前规划空间结构,实现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换乘便捷,相辅相成。车站方案示意如图2所示。3.4车站方案及一体化设计思路车站利用外挂厅与景观下沉广场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采用车站、广场及城市一体化的立体开发模式,补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带动整个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同时整治区域交通,实现老城区土地集约化综合利用、车站与老城区风貌的协调统一。设计思路:优化换乘体验,带动老城区更新改造;结合车站设计,地下空间深度开发;织补城市功能,提高便民服务标准;改善现状交通,整合区域交通;还原旧城风貌,与旧城风貌融合。4具体方案及设计内容4.1设备用房外挂设置,优化车站方案机场西延线采用4辆编组的直线电机车,有效站台长度为68 m,通过将设备用房外挂设置,有效图1车站方案演变总平面图2车站方案示意智城建设NO.02 202342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缩短车站主体长度为97.8 m;在此基础上,车站考虑仅设置一个风道及一组风亭,将冷却塔下沉设置,有效减少对老城区建筑风貌影响。为提高换乘服务水平,减小与5号线车站的换乘高差和换乘距离,车站站端尽量靠近5号线,区间紧贴既有5号线车站底板;车站外挂厅采用盖挖工法,设置四层地下室,解决老城区施工场地不足问题,实现车站设备用房、附属设施及换乘厅等功能需求,在地下一层设置换乘厅与5号线站厅层保持水平,换乘距离短,换乘水平高。4.2深度开发地下空间,合理利用浅层剩余空间,完成附属消隐设计外挂厅布置地铁功能用房,换乘层上方设置下沉广场,利用浅层剩余空间与地面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2。车站安检厅设置在下沉广场中,从北侧进出站的客流在此层经安检后步入车站站厅,实现地面安检,保证运营安全;地铁车站风亭、安全出口等附属消隐在下沉广场中,满足地铁通风需求,减少对老城区地面景观造成影响,缓解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车站剖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4.3织补城市功能,提高便民服务标准车站下沉广场内除了隐匿地铁基本功能的附属设施之外,剩余空间布置便民服务设施用房,与地铁附属进行一体化结合设置,打造“双首层地面”,完善区域配套服务功能,织补城市功能3。4.4结合地铁附属设施,整治区域交通通过对雍和宫大街和东直门内大街交叉路口进行渠化,在地面附属西侧增设一条环形支路,分别与雍和宫大街及东直门内大街相接,增加机场线西延客流对小汽车的短暂停泊需求,避免路侧停车对主路交通的影响。4.5还原旧城风貌,与旧城充分融合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地面建筑风貌反映了街区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以及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等特征;北新桥站利用地铁外挂厅浅层空间与景观、广场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一个集聚人文景观的场所。新建地面建筑采用中式建筑风格,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型式,屋顶以两坡顶为主;通过对传统材料的使用,还原老城区建筑风貌,符合核心区风貌特点,形成了既反映历史文化特色,又能与周边建筑风貌融合的建筑形式。5结语随着北京市地铁建设量逐年增加,地下空间资源收窄,老城区尤为严重,设计者应重视地下空间利用与城市未来规划发展的关系。文章通过对北新桥站车站方案演变,地铁剩余空间利用、车站方案与一体化设计手法、与老城风貌融合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剖析车站功能布局与周边用地规划关系,融合车站、广场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三者的关系,提出地铁车站、广场及城市一体化的立体开发模式,为后续类似线路车站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实践参考。参考文献1 宋冰晶.地铁车站和广场及商业一体化立体开发模式J.都市快轨交通,2011,24(6):50-55.2 束昱,路姗,阮叶菁.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3 陈珺,石晓冬.轨道交通与北京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北京规划建设,2007(3):72-75.图3车站剖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