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人文关怀与儿童参与的儿童友好城市空间设计实践_李金晨.pdf
下载文档

ID:2372442

大小:2.80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人文 关怀 儿童 参与 友好城市 空间 设计 实践 李金晨
68本期话题基于人文关怀与儿童参与的儿童友好城市空间设计实践 李金晨现代城市的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惯都使得儿童与自然的接触被阻隔,加之大部分户外开放空间无法适应儿童的真实需要,间接加剧了少年儿童户外运动和游戏的严重不足,这种状况导致中国儿童的童年是“被缩短的童年”,而童年的缩短对人身心造成的创伤是不可估量的。2021 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儿童作为城市弱势群体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城市因快速发展而忽略儿童成长环境的问题也被广泛讨论。一、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况在城镇化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中国,建设全龄友好的人居环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最近几年,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关于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世界已获得儿童友好型城市(CFCI)国际秘书处认证的城市有 860 多个,而中国尚未有城市获得,因此需要规划设计师和风景园林师更深入地研究该议题,更多地结合实践,帮助中国的城市向儿童友好型城市转变。二、儿童友好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儿童参与儿童友好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工业革命对城市造成的负面影响,自维多利亚改革运动(18401900)中后期,儿童就被理解为需要额外人文关怀与救助的群体。从 1960 前后,北美与欧洲社会评论员和学者致力于研究城市发展与儿童福利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的持续关注促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研究与儿童和城市环境相关的热点问题。这些议题旨在通过讨论引起更多高层社会组织对儿童特殊和敏感需求的注意,并在未来为儿童提供更符合其实际诉求的人文关怀,而非成年人假设的儿童诉求。与老人、成年人不同,儿童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诉求。由于这种特殊性,实践工作中要避免儿童参与活动流于表面、难以与实践产生联系的问题。因此,设计师应当在借助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建立儿童需求从表达到落实的完整机制,并通过创新的方式引导儿童积极、有效地表达真实诉求。本文以“儿童友好城市”倡议为理论基础,提出儿童友好型空间设计需建立在对儿童群体足够的尊重与理解之上,在“人文关怀”的细致性和“儿童参与”的有效性上作出努力,并以四川省雅安市灾后重建的公园设计和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社区更新治理实践为例,阐述在不同要求和背景下的儿童友好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如何回应儿童需求、体现人文关怀。692023 年第 05 期本期话题三、基于对灾区儿童“人文关怀”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四川省雅安市自 2013 年地震后一直大力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位于水中坝岛的熊猫绿岛公园就是重建城市的重要工程之一。该公园被定义为“城市客厅”,不仅成为新老城交汇处的绿色核心和交往中心,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运动健身的场所,极大地提升城市公共绿地的规模和品质。负责公园项目设计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了解到,地震给雅安儿童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震后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幼儿一直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夜间恐惧、噩梦惊醒症;易哭泣或感到悲伤;无法入睡、睡眠质量较差或易联想到地震而受到惊吓;甚至有的儿童出现“对未来失去信心”“对事物失去好奇心”等状况。要改善这种状况,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灾后心理辅导并及时改变儿童的抚养方式、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开放空间对儿童的心理慰藉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通过摸底调查,设计团队了解到雅安市非常缺乏适宜儿童的开放空间。基于这种现状,设计团队以公园建设为契机,在空间设计策略的系统性构建和细节处充分体现对儿童群体的人文关怀,有效帮助他们减轻地震带来的痛苦回忆,获得更美好的童年。(一)年龄分层设计研究表明,儿童的户外活动有同龄聚集的特征,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表现出差异。因此,营造儿童游戏空间时需要了解这些成长阶段的行为心理和活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组织。团队将儿童的年龄分为 0 3 岁、3 6 岁、7 12 岁、13 岁及以上 4 个阶段,设置了体现年龄差异化的 6 种功能区,包括亲子休闲区、低龄儿童安全游戏区、探索型游戏区、冒险性游戏区、趣味运动区、体育运动区等。图 2 熊猫绿岛公园分年龄功能组织(二)融入在地文化特征,增加归属感多元的自然禀赋和地域风貌孕育了雅安丰富的基因宝库和生态环境。作为展示城市形象和地域文化的图 1 雅安城市公共儿童活动空间现状70本期话题重要窗口,熊猫乐园的游戏空间从主题形象和空间营造两个方面对在地文化进行了融合和展示。其中,熊猫乐园的主题形象定位为熊猫、白唇鹿等本地珍稀野生动物,空间营造则提炼了当地竹林、森林、水潭、丘陵、山峰、河流 6 种特色情境打造主题空间。融入在地文化特征的空间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当这一代孩子将来成为城市的主要贡献者之时,这些积极的影响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因。(三)运用活泼、艺术性的设计语言设计注重艺术性,强调从视觉、体验等方面营造活泼、快乐的氛围。乐园以抽象化的设计语言结合当地这些珍贵的动物资源塑造活动设施。小朋友们可以对着金丝猴传声筒说悄悄话,也可以在巨型喷水青蛙下感受奇妙的小人国体验,还可以躲在鱼屋里从“鱼嘴”张望外面的世界。(四)保障场地安全儿童有着活泼好动、爱探索的天性,但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户外游戏空间中碰撞、摔倒等情况时有发生。在设计儿童活动空间时,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进行充分的预判,有效地减少和预防游戏事故的发生,提高游戏场地的安全性。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防范涉及场地设计、材料选择、标识指引、园林植物、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五)注重亲自然设计强调自然对于儿童成长的关键作用,在场地中融图 4 熊猫乐园艺术性设施设计图 5 熊猫绿岛公园安全设施细节图 3 熊猫乐园文化设计712023 年第 05 期本期话题入大量的自然元素,通过“亲自然”设计,鼓励儿童与自然亲近。公园中设计了多处贴近自然的童趣节点。中央大草坪是小朋友天然的游戏场,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奔跑、踢球、释放天性。大草坪四周围合的密林将活动场地与城市喧嚣隔绝,孩子和大人们在此可以尽情地回归自然。设计团队环绕公园营造了一套“彩石溪”生态雨洪管理系统,是景观化的雨水调蓄设施,儿童可以直接进入石溪接触自然。彩石溪内有芦苇、千屈菜、黄菖蒲、细叶芒等丰富的湿生植物和观赏草组团,沿途还设置科普展示牌,让孩子们在游玩的同时收获自然知识。(六)注重亲子关系的构建积极有趣的亲子互动对低龄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有帮助。0 3 岁是大脑发育的敏感期,早期经验与回应式教养对于儿童的发展非常重要。亲子游戏正是借助“玩耍”的形式,将成人与儿童联系起来,建立亲子回应式互动,从而有利于儿童早期大脑良性结构的塑造。因此设计中创造了动静结合、激发天性的互动游戏方式,如传声筒、沙坑、蹦床、平衡木等。此外幼儿和儿童适当的独立玩耍可以增强独立性,设计中为监护者设置了大量的看护空间和休息场所,为亲子关系保持“松紧自如”提供可能。(七)营造高质量的游憩体验儿童的体能相对较弱,游戏过程中随时需要休息、清洗和补充水分等。为了给孩子营造舒适的空间,设计中运用了许多人性化设计,包含饮水器、净手池,厕所中的童用蹲位、小便斗和洗手池等。图 6 熊猫绿岛公园亲自然设计图 7 熊猫乐园亲子设施设计图 8 人性化设施设计图 9 熊猫乐园冒险性互动游戏设计72本期话题(八)鼓励运动和冒险性游戏冒险性游戏能够激发孩子的天性,对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和冒险精神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为此,乐园中设计了包含爬架、大尺度滑梯在内的冒险性设施,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多刺激和欢乐。(九)运用色彩的心理干预设计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是敏感而丰富的,很容易由于视觉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色彩作为视觉第一要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思维、情感、认知都在塑造的过程中,对色彩的敏感程度也是最高的。色彩心理学方面相关研究表明,蓝色有缓解紧张情绪的功能,可以使人获得心理上的平和。设计中以蓝色为基调色,再搭配暖黄色等对比色还可以增加欢快的情绪,这种积极的色彩搭配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熊猫绿岛公园的实践基于对儿童群体的人文关怀,系统性构建 9 大空间设计策略,成为在雅安灾后重建过程中为当地儿童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代表性工作。通过对公园使用情况的调研评估,公园每日承接亲子家庭数量、儿童的年龄层级的多样性、亲子活动和停留的时间、设施使用频率等各项数据远高于雅安市其他公园。四、基于“儿童参与”的儿童友好型社区更新治理与传统的公园设计不同,社区更新治理面临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利益分配、价值观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传统设计方式无法满足如此复杂的、以问题导向为重点的项目要求。多维度深入调研、尊重社区结构性基础条件、充分引导公众参与等方式逐渐成为重要的设计路径。北京海淀区西三旗儿童艺术街区是以聚焦儿童友好为特色的社区更新治理项目,设计团队提出了“童创同享,美丽家园”的理念,通过深入社区,开展儿童参与活动,运用创新的方式引导儿童准确、有效地表达需求。(一)公众参与儿童需求表达行动计划项目以搭建儿童参与为核心的行动框架为基础,从大数据分析、引导方式、决策和运营机制 4 个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其中,项目组举办的“童创同享”的首次活动,有家长及儿童共 35 人参与,收集儿童意见和创意 50 余条。从拒绝到认同再到融入,社区活力得到提升,居民逐渐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意识。同时,项目组发起的以街道居民为目标的民意调查问卷共收到 480 份有效答卷,不仅反映了场地现状,也展示了儿童和家长们的诉求。(二)儿童参与引导方式的创新在社区更新中营造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必须在儿童参与并且充分表达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为了更好地引导儿童表达对空间的真实需求,设计团队设计了“需求 AB 卡”的游戏方法,用可视化、易读的空间模式卡片组成相对的 AB 组合,比如“人工设施”与“自然野趣”、“秩序式”与“自由式”等。同时将参与的儿童进行年龄段分组,引导他们对两种形式进行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空间形式,分组游戏的方式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甚至激发了竞争意识和表达欲。通过“需求 AB 卡”游戏,最后收到有效投票图 10 熊猫乐园丰富的色彩设计图 11 聚焦儿童友好特色社区更新治理的一次尝试732023 年第 05 期本期话题112 次、结论性数据 28 组,帮助团队有效地理解不同年龄儿童对空间的需求,并了解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团队将结合几次活动的经验,对 AB 卡的设置不断优化、扩充,使它更科学,内容更丰富,同时具有推广性。(三)社区安全路径的实施建议由于儿童和家长对道路安全有强烈诉求,团队在规划设计时也充分考虑了各类能够提升街道安全性的措施。首先,通过“爱心斑马线”等一系列活动,普及交通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倡导步行上下学的绿色出行理念。其次,通过优化停车方案、车辆限速、增加警示性标识等方式提升安全性;通过对接城市绿道系统串联多个公园,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多层级安全路径网络。将儿童创意融入街区治理,营造儿童安全的街区氛围。五、总结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制定标准、政策和机制,也需要城市建设和更新过程中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创新。儿童友好空间设计需要建立在对儿童群体足够的尊重与理解之上,在“人文关怀”的系统性、细致性和“儿童参与”的有效性上作出努力,将空间设计与儿童真实诉求联系起来。(作者简介:李金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二所所长,清华同衡 DFC 儿童友好与可持续事业部执行主任)图 13 更多关于安全路径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人文关怀 与儿童参与的儿童友好城市空间设计实践图 12 聚焦儿童友好特色社区更新治理的一次尝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