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琵琶演奏为何鲜现流派?...法建构的乐曲风格与流派特征_齐琨.pdf
下载文档

ID:2371862

大小:3.15MB

页数:1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当代 琵琶 演奏 为何 流派 建构 乐曲 风格 特征 齐琨
38 引言:从聆听开始2003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导师准备讲课资料的过程中,听到阿炳演奏的大浪淘沙。从小学琵琶的我,对于大浪淘沙这首乐曲不仅有近二十年的演奏经验,也听过不同表演者的演奏版本。如果从风格上说,这些演奏版本没有太多差异,但阿炳的表演风格和我熟悉的现代版 大浪淘沙差别很大。出于音乐学本能,我心存疑问:是不是两个版本的旋律存在差异?在随后的记谱分析课上,我以阿炳版和刘德海版 大浪淘沙 的音响资料为分析对象,针对旋律骨干音进行了记谱,结果是90%以上完全相同。在分析中,虽然我找到了形成风格差异的要点是指法差异,但没有找到可以此论证的学术点,相关内容的写作搁置了近二十年。近年来,我对音乐表演理论领域产生兴趣,也理解到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共同经验上,才能给予深度观照。在指导琵琶表演专业博士研究的过程中,演奏技法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随即产生了重写比较两个版本大浪淘沙表演风格的念头,并邀请杨靖老师与我合带的博士研究生何湾湾,一起分析两个版本的音乐形态数据。何湾湾记录了她第一次听阿炳版 大浪淘沙 的感受:这是我第一次听1950年8月杨荫浏、曹安合录制阿炳的 大浪淘沙。因为对这个曲子特别熟悉,所以一听就发现乐曲与我学习的版本,在乐谱上相似度非常高。阿炳的演奏速度很快,中间有些指法我觉得像是“小搓”,非常惊讶他的快速技巧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还用到“弹”“摭”以及“双”接“轮指”等这类在我原有认知里觉得非常“现代”的指法组合。蚕丝弦的声音也比我想象得要“硬”“坚实”,没有预期“吴侬软语”般的温柔、细腻,发音感觉更像是北方 人在说话,“铿锵”且“直接”。摘 要:何为构成琵琶乐曲风格与流派的核心要素?文章以对阿炳与刘德海的 大浪淘沙 演奏音响版本分析为起点,随后再以清代至民国时期各个琵琶流派的谱本为分析对象,进过音响分析与形态比较后,我们的结论为,琵琶演奏中所运用的指法音色、指法组合与指法布局是构成乐曲风格与流派特征的重要因素,由此反思现代琵琶教学与表演中相对固定与统一指法的弊端。关键词:指法音色;指法组合;指法布局;风格流派中图分类号:J604.6;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23)02-0038-12收稿日期:2022-11-06 DOI:10.13812/11-1379/j.2023.02.004作者简介:齐 琨(1971),女,汉族,哲学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何湾湾(1990),女,汉族,中国音乐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齐 琨 何湾湾当代琵琶演奏为何鲜现流派?论指法建构的乐曲风格与流派特征本文采用的音响分析文本为华彦钧演奏,杨荫浏、曹安合录制 大浪淘沙,载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纪念专辑18931950,CD,1996年;刘德海演奏 大浪淘沙,载 20世纪中华乐坛名人乐曲珍藏版,2000年。快速的“弹挑弹”或“弹挑弹挑弹挑”,类似加倍速度的前十六后八节奏型或四个十六分音符加两个八分节奏型的组合,但总时值不超过一个八分音符,甚至更短。39 在她的表述中,作为有多年表演经验的琵琶演奏者,首先对这首乐曲在心中有一个乐谱的概念,其次对于风格差异也有明显的感受,主要从速度、力度、指法三个方面给予了具体描述,阿炳版风格的显著点在于速度偏快、声音偏硬、风格爽朗且直接,我们熟悉的刘德海版本则因较多使用左手“吟”“猱”“推”“拉”的润腔技法,使得这首乐曲显现悠长舒缓的风格特征。在对中国传统器乐指法研究中,提出了 一系列相关概念:指法变奏(袁静芳1983年)、指位功能(王先艳2013年)、指法思维(萧梅;李亚2019年)、指法原则(徐欣2019年)、指法套路(杨玉成2022年),这些学术概念都指向传统器乐研究的重要关注点演奏者的手指运动规律与观念,这正是萧梅教授所言的中国传统音乐核心特征:“对应于一种以作曲家 作品文本为中心 的音乐活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则孕育了 一种以演奏家为中心,并以奏(唱)操作行为为核心的注重过程、动态、功能的整体性(Hoslistic)音乐观念。”本文的关注点在于指法音色、指法组合、指法布局形成的琵琶演奏声音个性特征,正如副标题给出的论文主旨:期望探讨琵琶指法与形成风格和创立流派的关系。这里的“指法”概念不仅包含一般意义的演奏技法,还包括触弦力度、角度等运指方式。对于指法与风格的讨论,我们以阿炳版与刘德海版 大浪淘沙的听觉比较与形态分析给出了回答。风格是形成流派的基础,因此我们期望将风格分析推进至对流派成因的归纳。在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流派无疑是某一艺术门类高度发展的标志、传承演变的动力。然而,经历了清代民国各派琵琶的色彩纷呈之后,在当代琵琶演奏得以高度拓展的今天,为何流派现象反而趋向式微?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可以将其笼统地归纳至时代特征、教育模式、乐器改革等方面,但得出的结论容易趋向泛泛之谈。我们通过聚焦清代民国时期琵琶各派传承的众多琵琶谱之比较与分析,从指法这一具体角度,探究其原因。一、由听觉感受进入形态分析:密集的点与疏朗的线条如何从表演的角度进行音乐风格分析?这是我在面对本选题时需要思考的相关研究方法的内容。在最初的近十天分析工作过程中,我迷失于阿炳与刘德海琵琶演奏左右手技法的细节中,他们既有琵琶基本指法的相同运用,也存在表演者个性指法的运用,而零星的个性指法无法作为分析整体风格差异的案例支撑,纠结再三也没有实质性学术进展。十天的无效工作最终让我暂时放弃了理性分析,让自己脱离期望尽快完成分析的心理,放松下来,进入聆听音响的感受与比较。一方面对整首乐曲进行两个版本的聆听比较;另一方面,将全首乐曲节为23个片段,对每个片段进行反复比较聆听,体会两位表演者音乐风格差异的核心点,以及揣摩如何用文字传达我的听觉感受差异。听阿炳大浪淘沙,总是让我联想到苏南十番“南鼓王”朱勤甫那似白雨点般的鼓声;听刘德海大浪淘沙,更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受过的琵琶演奏技艺的要求,弹挑声音干净、吟猱余音绵长、轮指颗粒均匀,这些体会都指向一个关键词指法音色。终于在一天的清晨,我写下如下话语:对于同一首作品?,阿炳?更倾向于展现“密集的点?”,刘德海追求呈现的?是“疏朗的线条?”;阿炳的音乐风格更接近锣鼓?的嘈杂?,刘德海的音乐风格则贴切于丝弦乐器?的悠扬?。这样的结论趋向感官描述,我期望以分析进一步厘清是什么样的音乐要素,实现了阿炳“密集的点”与刘德海“疏朗的线条”。从乐谱长短来看,阿炳版 大浪淘沙 有112小节,刘德海版本删除了其中的第5766小节。在记谱过程中,我们首先记录了旋律框架中的主要音符,分萧梅:“樂”蕴于身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观,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第61页。齐 琨 何湾湾:当代琵琶演奏为何鲜现流派?40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3年第2期图4 刘德海版本 大浪淘沙 全曲波形图图3 阿炳版本 大浪淘沙 全曲波形图图2 刘德海版本 大浪淘沙 全曲力度与速度曲线图图1 阿炳版 大浪淘沙 全曲力度与速度曲线图析结果发现两个版本乐谱中的骨干音完全一致。随后我们分析了两个版本的演奏速度与力度(见图1、图2)。乐曲速度方面,刘德海演奏版相较于阿炳版本来说,慢板速度要放宽很多,更稳重、温和,快板部部分速度谷值和峰值差更大,峰值速度更快。在力度方面,阿炳版本的力度对比不大,旋律一直以比较平均的力度进行。刘德海版强弱对比明显,尤其是第90拍左右第三段,进入全曲高潮,无论在力度还是速度上都给予了充分强调与展现。在如下图所示的两个版本的全曲波形图(见图3、图4)上,可以明显且直观展现我感受到的指法音色“密集的点”与“疏朗的线条”。总体而言,阿炳演奏的 大浪淘沙 声音布局密集,强弱比较均衡。刘德海演奏的 大浪淘沙 强弱对比明显,曲中时有“留白”,尾部留有很长的“余韵”。二、指法音色形成的乐曲风格:阿炳版与刘德海版 大浪淘沙 之比较我们将整首曲子分为三段:第一段取第169小节,为全首乐曲的旋律铺陈段落,速度平稳舒缓;第二段取第7085小节,段落的标志元素为以单一指法“弹+摭”贯穿整个段落,节奏 41 图6 刘德海轮指波形图图5 阿炳轮指波形图注:谱例中标记,实际演奏为一个五指轮加一个四指轮的指法组合。规整渐快;第三个段落取第85112小节,为快板段落,结尾处节奏放缓至终止。以下我将对形成这三个段落风格的指法组合与指法的速度、力度做逐一分析。(一)影响风格形成的核心要素:指法音色与指法组合分析(第169小节)在整体分析中可以看到,两个版本上在相同旋律框架上,存在力度强与弱、速度快与慢、音色杂与纯的差异,因此可以把如何实现“密集的点”与“疏朗的线条”这一问题再具体化,即是什么构成了阿炳的平均力度与刘德海的强弱对比、阿炳演奏速度的急促与刘德海演奏速度的舒缓、阿炳音色的嘈杂繁复与刘德海音色的纯净悠长?我认为其核心要点为指法组合。构成同一旋律的风格差异的指法组合存在以下4种类型:1.阿炳:“急轮+弹挑”VS刘德海:“缓轮+吟猱推拉”以波形图(见图5、图6)比较阿炳和刘德海的轮指,可以清晰的看出,阿炳轮指的五指声音密集、形成一团且强调音头,刘德海轮指的五指声音平均、独立成音且余音舒缓,因此相比较而言,我将阿炳的轮指成为“急轮”,将刘德海的轮指称为“缓轮”。线条更为舒缓。相关指法差异详见表1。表1 阿炳“急轮+弹挑”组合与刘德海“缓轮+吟猱推拉”组合的比较2.阿炳:“双弹+弹挑”VS刘德海:“单弹双弹缓轮+吟猱推拉”“双弹”是阿炳拟近锣鼓风格的标志指法,阿炳的“双弹”近似鼓楗的重击。而对于同样的旋律,刘德海则采用更为多变的指法,或“单弹”或“双弹”或以“缓轮”给予变换表现。即便同样以“双弹”处理,阿炳运用的次数以及“双弹”的频率也多于刘德海(见表2中比较的第37;40;41;50;51;52小节),因此从听觉感受上能体会到阿炳演奏显现的“密集的点”。表2“阿炳双弹+弹挑”组合与刘德海“单弹双弹缓轮+吟猱推拉”组合的比较实际记谱中,比较而言,阿炳版在第56小节后多出8小节,为方便比较,我们截取了两个版本相同的部分。对于同样一段旋律,阿炳以“急轮+弹挑”组合完成,刘德海以“缓轮+吟猱推拉”装饰。从听觉感受来说,急轮更近似锣鼓密集的点,右手点缓轮外加左手的“吟猱推拉”,使得旋律3.阿炳:“急轮+双弹+弹挑”VS刘德海:“缓轮+单弹 分+吟猱推拉”如果说“急轮”和“双弹”是形成“密集的点”之标志指法,那么将两种指法组合使用更是造成连续密集指法音色的“组合拳”。在阿炳版 大浪淘沙 中这样的组合并不少见,仅以前齐 琨 何湾湾:当代琵琶演奏为何鲜现流派?42 中国音乐(双月刊)2023年第2期表4 阿炳带有音头的滚奏+弹挑组合与刘德海弹挑+吟组合的比较注:谱例中此标记“”为左手技法“摆”,即按指左右摆动,比吟、猱的波音大,如“推复”“拉复”两种指法结合。25小节为例,相关具体组合方式置于表3中。对于相同旋律,刘德海的指法组合方式中除了保留“缓轮”外,还将“双弹”改为力度弱减的“单弹”或者音色更为柔和的“分”,再配合左手的“吟”“猱”“推”“拉”,尽显声音的悠长。表3 阿炳“急轮+双弹+弹挑”组合与刘德海“缓轮+单弹分+吟猱推拉”组合的比较为何我第一次听到两个有风格差异的版本时首先想到的是旋律差异?缘于当时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我,在记谱分析课程中受到的训练是强调对音响实际听觉效果的关注与记录。何湾湾为何听完后觉得谱子没有太大差异,是因为在表演训练时的背谱演奏,让她心中有一个谱子,而参照这个谱子,阿炳与刘德海演奏的核心音符基本没有超出谱子的内容。4.阿炳:带有音头的“滚+弹挑”VS刘德海:“弹挑+吟”在琵琶技法中连续且快速的弹挑称为“滚”,在现代演奏中也常以“滚”替代不可用“轮指”的音位上,以体现点的密集。阿炳的“滚”多带有明显的音头,在听觉感受上更接近“扫轮”,非常类似击鼓时带有音头的“滚奏”。相比较上述三类指法,阿炳的“带音头的滚+弹挑”是产生“密集的点”最有效果的指法组合。而对于这一类的相同旋律,刘德海的指法特征也极为明显,以左手以“吟”“猱”或更大幅度的“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