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运河
文化
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
单位
分布
特征
及其
影响
因素
焦敏
大运河文化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焦 敏1,路 璐1,2,牛福长3,和佳慧4,穆学青5(1.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210095;2.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中国江苏 南京210095;3.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中国 北京100875;4.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中国云南 昆明650500;5.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210023)摘要:以大运河文化带中1 80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单位”)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地理视角出发构建地理空间分布统计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等系统分析各历史阶段下国保单位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态、方向、规模、类型等分异特征,并基于历史地理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保单位总体上趋于集聚分布,整体呈现“西北东南密、中间疏”的分布特征,集聚位置以北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为主,不同历史时期空间集聚存在差异;在空间形态上,各历史时期国保单位集聚位置和形态从原始社会至近代以来呈现动态演变趋势,多以历史上都城所在地为扩散中心,空间形态随其变化而变化;在方向特征上,国保单位重心迁移方向均以大运河为中轴对称,迁移轨迹为“西北东南东北东偏南东北东南西北”,方向变化趋于扁平化,重心迁移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4省交界周边区域;在规模特征上,与核密度分析所呈现的集聚分布特征吻合,且以大运河源头的京津至终点浙江杭州的国保单位规模最大;在类型特征上,主要以古建筑为主,各类型国保单位在历史时期具有多样化特征,并伴有一定的连贯性,且基本呈现“西北东南”的分布特点;在影响因素上,原始社会时期国保单位的空间形成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驱动,而后人文地理环境通过制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进而影响国保单位在空间上的形态与类型,政治因素多占主导地位。关键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京杭大运河;历史地理;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462(2023)03-0228-12DOI:10.15957/ki.jjdl.2023.03.024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 in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JIAO Min1,LU Lu1,2,NIU Fuchang3,HE Jiahui4,MU Xueqing5(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Jiangsu,China;2.China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cademy,Nanjing 210095,Jiangsu,China;3.Faculty of GeographicalScienc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4.Faculty of Geography,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China;5.School of Geograph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s of nearest neighbor index,kernel density,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this paper analyzes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direction,scale,type and differences of 1 809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and explore their driving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istorical geography.The results show that:1)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show the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 of dense in the west,north and southeast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sparse in the middle of the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the gathering location is mainly in Beijing,Hebei,Henan,Jiangsu and Zhejiang,and there aredifferences in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2)In terms of spatial form,National Key Cultural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have shown a dynamic evolution trend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modern times,most of them take the location of historical capital as the diffusion center,and their spatial form changeswith it.3)In terms of direction,the migration direction of the gravity centers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收稿时间:2022-11-13;修回时间:2023-03-1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21JZD041)作者简介:焦敏(199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E-mail:通讯作者:路璐(1980),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运河文化遗产。E-mail:第43卷第3期2023年3月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Vol.43,No.3Mar.,2023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 文物保护暂行条例,正式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三级保护管理体制。1961年文化部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同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保单位180处。自此国保单位的评选定工作陆续展开,截至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已公布8批国保单位,共计5 058处,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窟寺及石刻以及其他类型。这一文化遗产从远古时期跨越至今,广布全国各地,尤以山西、河南、河北、浙江、陕西、四川等地居多。作为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文物古迹展示并彰显了一定时期人地关系、灿烂文明、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中国大运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是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唐,疏浚于明清,是中国古代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大动脉,运河沿线承载与刻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深入解析大运河等巨型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国内外学界关于大运河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传播学、旅游学等学科予以探讨。具体来看,考古学和历史学聚焦大运河文化基因的考古发现、历史变迁、发展脉络1。基于此,学者们讨论了大运河研究的理论渊源2、内涵及价值3、规划设计与文旅发展4、立法体系5、生态环境6等。亦或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7,认为应深刻把握其内蕴的文化记忆8,做好运河文化的传播,试图将其建设成为对内坚定文化自信4,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时代符号9。相比之下,历史地理学者则更倾向于运用遥感影像刻画运河遗产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变等10。时代语境下,亦有学者认为应聚焦本土构建中国遗产话语体系11。另目前以定性为主的研究方法对大运河的发展脉络、理论归纳、社会运作机制等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理清了大运河在纵向过程研究的发展态势。综上,学界对大运河的内涵意蕴、保护与发展路径、时代建构等已较为完备且展现出极大的兴趣,但从地理时空视角探究运河文物古迹在历时性、共时上的具体特征及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回归当下对国保单位的研究,不同于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重点关注历史属性问题,地理学则从时空二维出发探讨文物古迹的地理空间分布。如胡娟等梳理了武汉市“士农工商兵”文保单位的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特征12;周成等立足中观尺度探究了黄河流域国保单位的空间密度、集散类型、方向特征13。当然,亦有学者聚焦某一类型文保单位探讨其空间集散、结构、类型等14。总的来看,现有研究已关注到文保单位在时空中的离散性、密度集、方位、形状等,但对其空间分布整体性特征的统计研究仍有待完善,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理论框架。此外,目前研究较多关注全国尺度和省域尺度,对中观地域尺度的探析较为不足,这与当下黄河、长江、长城、长征、大运河等巨型文化符号的时代构建相对脱钩。综上,本研究从理论基础、要素、方法、归因4个维度构建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理论框架,以大运河文化带国保单位为研究案例,采用最邻近指Units takes the Grand Canal as the central axis symmetry,the migration track is northwest-southeast-northeast-east bysouth-northeast-southeast-northwest.The direction change tends to flatten,and the gravity center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junction of Anhui,Henan,Jiangsu and Shandong.4)In terms of scale,it is consistent withthe agglom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 by the kernel density analysis,and the larger scale of the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s in Beijing-Tianjin and Hangzhou.5)In terms of type characteristics,it ismainly dominated by ancient building type,all types of N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