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泛伊斯兰主义:概念、实践及思想主张_钱雪梅.pdf
下载文档

ID:2371709

大小:1.50MB

页数:2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伊斯兰 主义 概念 实践 思想 主张 钱雪梅
书书书 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年 第期泛伊斯兰主义:概念、实践及思想主张钱雪梅 内容提要泛伊斯兰主义也被称为“原型民族主义”或“大民族主义”,它是行为主体针对穆斯林群体进行宣传动员,试图通过促成“伊斯兰联合”以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主张和实践,其标志性特征是:使用伊斯兰符号、谋求政治目标和实施跨国行动。泛伊斯兰主义的行为主体可能是非穆斯林,其实践和理论主张也是多元的,纳米克凯末尔、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和部分伊斯兰主义者对为什么“联合”的见解各异。纳米克凯末尔的着眼点是挽救奥斯曼帝国危机。阿富汗尼的核心关切是伊斯兰复兴和反对帝国主义。伊斯兰主义中的泛伊斯兰主义支系可称为“全球伊斯兰主义”,它对“伊斯兰秩序”有特殊解读,主张建立与“乌玛”空间重叠的、覆盖全球的哈里发国家,其中的激进极端主义派别还主张“全球圣战”。泛伊斯兰主义不是伊斯兰主义的标配,而只是部分伊斯兰主义者的偏好和选择。泛伊斯兰主义的力量来自伊斯兰教固有的感召力以及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感情,但它所倡导的“伊斯兰联合”和“穆斯林团结”主要服务于特定政治目标的手段,其“政治性”和“工具性”使它有别于伊斯兰教规定的教胞互助互爱原则。关键词世界政治泛伊斯兰主义阿富汗尼哈里发国家圣战主义伊斯兰主义钱雪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邮编:)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感谢 国际政治研究 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文责自负。苏联解体前后,国内出现了关于“泛伊斯兰主义”(,也称大伊斯兰主义)的专门研究成果,当时它和泛突厥主义一道,被视为“新疆分裂主义活动的理论依据”。不过迄今为止,国内关于泛伊斯兰主义的学术研究还很薄弱,公开发表的成果数量还很少。截至 年月,“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专题学术论文不足 篇,有专门章节讨论泛伊斯兰主义的学术著作也不多。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四大议题,按论著数量多少依次为:泛伊斯兰主义的现实政治影响;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起源、内容和历史变化;特定国家对外政策中的泛伊斯兰主义元素;泛伊斯兰主义面临的现实困境等。还有若干基本问题有待澄清,比如“泛伊斯兰主义”概念本身的由来、泛伊斯兰主义实践的基本类型以及它与民族主义、伊斯兰教、伊斯兰主义之间的关系,等等。基础研究欠缺直接影响到对相关现象的认识和评估;目前已有截然不同的判断:多数论者强调,泛伊斯兰主义长期危害中亚、中国新疆和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也有学者主张,泛伊斯兰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已无人问津,而作为一种传统的宗教观念”仍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认为“新泛伊斯兰主义”对中国有积极作用。对复杂现象的认知和判断总有不同,这本身不足为奇。但既然泛伊斯兰主义被认为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发展,关系到穆斯林的“宗教观念”,那就需要更加审慎深入的探究。本文的核心任务是,梳理“泛伊斯兰主义”概念的由来,说明其原初所指和内涵,以及它随历史环境而发生的主要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实践和理论叙事两个层面,勾勒出泛伊斯兰主义现象的基本轮廓,包括其主要类型和特征,它与民族主义、伊斯兰主义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它的力量来源,以及它在何种情况下构成安全威胁,等等。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期在欧美学界,“泛伊斯兰主义”是 世纪末 世纪初欧洲政治生活及媒体舆论中的热门话题,讨论者众多,热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渐消退。之后,英语学界的泛伊斯兰主义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相关地区研究(如奥斯曼帝国历史、中东、南亚等)、民族主义研究和伊斯兰政治思想研究,却从未像阿拉伯民族主义、中东国家现代化、阿以冲突等话题一样成为热门显学。冷战结束后,研究者主要聚焦于泛伊斯兰主义运动的历史,以及它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等论题。纪大椿: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对新疆的危害,实事求是 年第期,第 页。目前,尚无专论“泛伊斯兰主义”的专著出版,有专门研究章节的学术著作主要有金宜久:伊斯兰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吴云贵:穆斯林民族的觉醒:近代伊斯兰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吴云贵、周燮藩: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昝涛: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版等。另外,“双泛”研究译丛(第三辑)收录了两篇外国学者论文的译文,参见“双泛”研究课题组编译:“双泛”研究译丛(第三辑),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年版。苏畅、张文伟:中亚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马福元:浅析泛伊斯兰主义对我国穆斯林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 年第期,第 页。一、泛伊斯兰主义概念的缘起人们把泛伊斯兰主义思想溯及 世纪伊斯兰世界著名思想家及社会活动家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年),称之为“开山鼻祖”或“首要意识形态专家”。回顾历史可见,阿富汗尼的确是 世纪末泛伊斯兰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但却不是“泛伊斯兰主义”概念的发明者,也不是其首倡者。“泛伊斯兰主义”一词带有明显的欧洲文化历史印记。从直观的构词法看,“泛”()作为单词前缀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表“全部”“全包括”之意;而“伊斯兰主义”()一词诞生于 世纪的欧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它一直用来指代“伊斯兰教”。从历史语境来看,“泛伊斯兰主义”明显晚于泛斯拉夫主义、泛日耳曼主义和泛希腊主义等词汇,不少人认为,“泛伊斯兰主义”是这些“泛主义”的“异形”,或是对它们的模仿。(一)概念的产生 世纪 年代欧洲人发明“泛伊斯兰主义”一词,用来描述当时在奥斯曼帝国以及南亚次大陆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奥斯曼帝国用来描述该现象的词汇是 ,意为“伊斯兰联合或团结”。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李()认为,“泛伊斯兰主义”一词是德国人发明的。年间,德国人弗朗茨冯韦尔纳尔()称“青年奥斯曼人”()的方案中包含“泛伊斯兰主义”()。英语世界首次出现该词,是 年月 日伦敦 每日电讯 发表的一封公开信,匈牙利人凡贝里()在信中称,“泛伊斯兰观念”()在印度穆斯林中日益盛行,“如果基督教西方泛伊斯兰主义:概念、实践及思想主张潘志平:泛伊斯兰主义简论,西北民族研究 年第期,第 、页;,:,。钱雪梅:伊斯兰主义探源,国际政治研究 年第期。世纪英国外交部档案文件也表明了这一点。参见 :,数据库平台。,:,:,原文是“青年土耳其党”(),参见 ,“”,;但 年青年土耳其党还没有成立,对照奥斯曼帝国的历史,笔者将其改译为“青年奥斯曼人”。继续沉湎于现代十字军行动,则印度穆斯林在将来不会继续无所作为”。新词汇很快在欧洲流行。现实的动力在于欧洲人对东方问题及其动态的关切,催化剂则是法国记者加布里埃尔查姆斯()年发表在巴黎一家刊物上的两篇文章,称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哈米德二世()推行“泛伊斯兰主义”()政策,即敦促穆斯林团结起来,反对法国入侵突尼斯。文章引起强烈反响,集册出版后畅销欧洲。“泛伊斯兰主义”也成了欧洲人热议的话题。如果说冯韦尔纳尔主要是描述了一种“新现象”,那么,凡贝里和查姆斯则注意到这种新现象所蕴含的政治潜力。在东方问题和欧洲帝国主义竞赛及其殖民主义扩张的语境中,泛伊斯兰主义被视为威胁。年间,英国媒体刊登系列政论文章,强调“泛伊斯兰主义”的“侵略扩张”,认为泛斯拉夫主义将让位于泛伊斯兰主义,而泛伊斯兰主义是“对欧洲和平与繁荣的更大威胁”,呼吁“用新十字军来摧毁泛伊斯兰”。(二)概念所指原型和定义欧洲人发明“泛伊斯兰主义”一词时,主要用来指称三个政治现象:青年奥斯曼人的政治主张、印度穆斯林的一种思潮和倾向,以及奥斯曼帝国政府的政策。这三个原型的共性在于:其行为主体都是穆斯林,都以伊斯兰为团结联合的纽带,都指向奥斯曼帝国。青年奥斯曼人的表达清楚直接。它在 年提出“伊斯兰联合”()的主张,意在通过加强帝国境内穆斯林民众的团结,应对欧洲列强侵略,同时抵御泛斯拉夫主义和泛日耳曼主义对帝国安全的侵蚀。在讨论具体方法和可行性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应将联合范围扩展到帝国疆域之外,要团结什叶派穆斯林,以阿拉伯语作为所有穆斯林的共同语言和伊斯兰团结的基础。他们的实践主要是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并组建社团面向亚非地区和太平洋岛屿传教。年,青年奥斯曼人领袖之一纳米克凯末尔()明言,要通过推动“伊斯兰联合”来对抗“欧洲联合”,称伊斯兰联合是挽救奥斯曼 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期 ,“,”,“,”,:,“,”;,:,;,“,”,:,():,帝国的唯一办法,而新的媒体和交通技术使这种联合成为可能。奥斯曼帝国政府积极自保。年,阿卜杜哈米德二世上台时,内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等地基督徒臣民持续反叛,奥斯曼主义实际已经失败;外有俄国、英国和法国虎视眈眈,帝国大厦风雨飘摇。在这种情况下,他推行一系列旨在增强穆斯林联合团结的政策,以巩固帝国根基,抵抗欧洲列强。这些被称为“泛伊斯兰主义”的政策主要包括:()制度和符号建设。他在 年颁布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帝国国教,苏丹是“最高哈里发”及“伊斯兰宗教的保护人”。这是用国内法的形式规定帝国苏丹在伊斯兰世界的领导地位(“保护人”),明确将帝国与广大伊斯兰世界连接在一起。为加强自身的宗教感召力和凝聚力,他在公共场合大量使用“哈里发”和“穆民领袖”()等头衔,而非奥斯曼传统的“帕迪沙阿”()称号;()把发展伊斯兰教育作为重点议程,积极应对基督教的冲击。他恢复了坦齐麦特改革时期关闭的清真寺和宗教机构,恢复对宗教学者(,乌来玛)的倚重,鼓励用阿拉伯语作为教育和文化媒介;()鼓励、支持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想和实践。支持穆斯林知识精英用多种语言写作发表,在帝国内外进行泛伊斯兰主义宣传。派遣和接纳使团,与世界多地穆斯林群体建立联系,打造全球伊斯兰体系,谋求国外穆斯林承认苏丹哈里发的身份及最高地位,并鼓动俄国、英国和法国控制区的穆斯林民众起来造反;()建设交通和通信网络,联通伊斯兰世界。比如,他推动修建从大马士革经麦地那到麦加的希贾兹铁路(汉志铁路),意图以此加强对半岛阿拉伯人的掌控,给穆斯林朝觐提供方便,巩固自己作为哈里发和“伊斯兰宗教保护人”的地位,并且在完成浩大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加强全世界穆斯林的团结,提高奥斯曼帝国的声望。凡贝里在印度观察到的泛伊斯兰主义首先是当地穆斯林试图摆脱政治困境的一种努力,但也与奥斯曼帝国相关。印度穆斯林的困局源自英国殖民主义扩张,他们之所以诉诸奥斯曼帝国,一方面在于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不受政治疆域限制,另一方面则因为当时奥斯曼帝国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实体。自从莫卧儿帝国灭亡后,印度不少穆斯林就把奥斯曼帝国当作“精神上的祖国”和感情依靠。从 年开始,他们的主麻礼拜就开始呼唤奥斯曼帝国苏泛伊斯兰主义:概念、实践及思想主张 ,:,英 帕特里克贝尔福: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栾力夫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年版,第 页;,“,”,:,。丹的名字。当土耳其宪法宣布其帝国苏丹为“伊斯兰教保护人”后,印度穆斯林对哈里发倾注了更多宗教感情,并如阿卜杜哈米德二世所愿,将他当作“寻求慰藉、灵感和领导的中心”。泛伊斯兰主义的三个原型案例都指向奥斯曼帝国,但它们各有特点。在政治目标方面,青年奥斯曼人的核心关切是祖国安危,他们并不一定拥护苏丹本人。阿卜杜哈米德二世关心帝国存亡和自己的权势地位。印度穆斯林着眼于自身的前途命运,主要把奥斯曼帝国及其苏丹哈里发当作政治依靠和感情寄托。就生命周期和影响而言,青年奥斯曼人在 年后活力大减,但其部分策略构想体现在阿卜杜哈米德二世的政策中。苏丹本人在 年被迫下台,但他制定的某些泛伊斯兰主义政策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更重要的政治遗产是把泛伊斯兰主义的种子播撒到亚非广大地区,这种泛伊斯兰主义是以土耳其为中心的,影响深远。印度穆斯林对奥斯曼帝国及其哈里发的认同和感情在 年间爆发为“哈里发运动”()。三个原型案例表明,泛伊斯兰主义没有统一固定的形态,不专属于某国或某阶层人员;其载体可以是国家政府的政策、政治家的谋略、民间团体的思想主张,穆斯林大众的思潮和运动等。其共性在于,具有不同程度的跨国倾向,都致力于动员、联合、团结最大多数的穆斯林,但联合或团结穆斯林并非目的本身,而只是用来谋求特定目标的手段。毫无疑问,三个原型案例的共性构成了“泛伊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