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当代中国
茶艺
概念
传播
述评
宋时磊
第 卷第 期 年 月北 方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当代中国茶艺概念的传播场域述评宋时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武汉)摘 要 茶艺是当代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概念,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在社会各层面都有广泛影响。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从学术界迅速“破圈”,主要在于它有多重的传播场域,而这些场域形成了概念传播的生态系统。具体言之,茶艺馆是茶艺的主要承载实体和空间依托。茶艺馆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茶馆的价值理念和经营业态,带动了庞大的茶艺馆产业发展,激活了茶叶销售,促进了就业。不断丰富茶艺理论和实践资源,为各种层次的茶艺教育提供了条件,茶艺教育又为茶艺概念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传播者。茶艺理论、实践以及茶艺从业、爱好人群,又为茶艺表演和竞技提供了内容支撑,茶艺师、茶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成为茶艺的实操者和传承者。关键词 茶艺;茶艺馆;茶艺教育;茶艺表演;概念传播;研究综述分类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与遗产保护研究”()。作者简介:宋时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武汉大学汉语写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茶史、茶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年代中后期茶艺概念由中国台湾省民俗学家娄子匡、学者范增平等提出和不断完善,并迅速获得了中华茶文化圈的深刻认同和广泛传播。这一概念在名称上与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有意识拉开距离,在意趣和旨归上强调泡茶、品茶的艺术性和审美性,重在体悟茶的自然之性,追求茶汤、色、香、意、境的本味,反对过于强调行为仪轨和繁文缛节的外在追求。于是,茶艺成为当代生活美学的一种,成为满足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茶艺概念提出后,各界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产生了分化和分歧。在中国台湾省,一开始就出现两种界定倾向:一是狭义的,如蔡荣章认为茶艺,就是茶叶的冲泡艺术,与冲泡有关的技艺、茶具、茶叶、环境和人伦关系是茶艺的核心;二是广义的,吴振铎认为茶艺是茶叶产、制、销与饮茶艺术化的总和。同样,中国大陆的学者也基本呈现两派,茶艺的宽泛概念持有者有王玲、丁文、林治、陈香白等,窄化概念的支持者陈文华、余悦、丁以寿等。最为宽泛界定茶艺概念的是范增平,在他看来凡是与茶有关的一切都属于茶艺的范畴,茶艺成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三茶融合”。这种过宽的概念理解方式,会导致茶艺的泛化甚至是取消,因此笔者更倾向陈文华和余悦等人的观点,将茶艺限定在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内。茶艺是与泡茶和品茶相关的技巧和艺术,如茶、水、火的搭配,泡茶的流程和内涵,茶席和饮茶环境的搭配等。茶艺是一种茶事活动,又是艺术化生活方式的一种,属于生活美学和艺术的范畴;茶艺处于物质性的茶叶和精神性的茶文化思想(茶道)之间,让茶叶有了与人类结合的契机以及与灵魂结合的途径,让精神和思想有了行为和过程的凭借和依托。茶艺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旨在解决茶叶出口滞销、服务茶产业发展和满足高层次社会文化生活需求等。茶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的文化关键词,因此这一当代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概念,迅速走出学术界,融入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活,成功实现“出圈”传播,是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概念。各界理解茶艺概念主要通过相关学术论文和图书著作,进而获得系统性的认知。但茶艺并不全是形而上的,茶艺是有形的,可以在特定的场域中体验与感知、在感知中实践。最初,茶艺概念主要通过新兴的茶艺馆来传播,这是茶艺的物质和空间载体。茶艺和茶艺馆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个人及群体的茶艺学习需求,特别是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群体 茶艺师,于是系统化的茶艺教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茶艺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这让茶艺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而茶艺教育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茶文化传播者,这就需要掌握谱系化茶艺技能的群体通过表演、竞技、非遗等途径公开展示、扩大公共参与。物质空间、教育规范与标准、展示与公众参与三位一体,形成了“空间主体技能”的逻辑关系。它们前后衔接和推进,构成了茶艺的特定文化场域,这是概念传播必不可少的生态体系,让茶艺不仅仅是个学术概念,更是一项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阐述茶艺概念传播的场域。茶艺馆:物质依托和空间载体茶艺及茶艺概念的传播依赖一定的空间,如家庭、学校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场所。但当代茶艺最重要的空间载体是茶艺馆,因为茶艺馆是因茶艺概念崛起后才诞生的新兴茶馆类型。与传统茶馆相比,茶艺馆在价值和理念、功能和业态、样式和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风貌和发展方向,是用茶艺概念对传统茶馆的文化赋能。几乎与茶艺概念提出的时间同步,年从事皮件业生意的钟溪堓与林炳煌在台北市林森北路开设了一家颇具规模的“中国功夫茶馆”;之后为推行管理的专业化,聘林馥泉、蔡荣章经营。年首家茶艺馆设立在台北市仁爱路,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曾在法国学习艺术的管寿龄开设,其中陈列绘画和工艺美术作品,同时提供茶饮和餐食,讲求生活美和艺术情趣。当时这个空间就直接命名为“茶艺馆”,后来又在其他地方开设了分店,并注册了“茶艺馆企业有限公司”的机构。自此,不同类型的茶艺馆在台湾省内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陆羽茶艺中心,该中心经常举办茶艺表演、泡茶比赛、茶具展览和茶学讲座,有力地推动了茶艺发展。如果说管寿龄的茶艺馆更注重茶馆的艺术氛围和环境的话,这些后起的茶艺馆则更侧重的是茶本身的泡法及流程等。茶艺馆本是专有名词,但已被管寿龄注册为公司,随着茶艺馆有变成一个行业的趋势,管寿龄提出异议。年,在静心园茶艺馆开会时,管寿龄了解了众人推广茶艺的初衷,同意大家广泛使用该词。而茶艺馆的发展和繁荣,也为社团组织化提供了基础,年大台北区的 家茶艺馆联合组织了“大台北茶艺业者联谊会”,年全省 家业者又联合组织了“中华茶艺业联谊会”。到 年,台湾省内茶艺馆数量达 家左右,并开始影响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韩国和日本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的茶艺经营者多是大中专毕业生或知识分子,他们固然有商业的目标和追求,但更多是将其当作一项文化事业来做,希望借助茶艺馆推广中国深厚的茶文化,扭转西方咖啡文化的影响,所以开办各种名目和主题的免费茶艺讲座,教导公众正确品茶。为扩大宣传舆论,这些茶艺馆、茶艺协会(学会)、茶艺业者联谊会等还出版了茶艺杂志、报纸、宣传册等,如茶艺中华茶艺杂志茶艺协会会刊等。这些刊物及其刊载的文章,为茶艺体系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茶艺馆在台湾受到欢迎;借由 年代末两岸茶艺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大陆开始引入茶艺馆的模式和业态。而茶艺馆因其高度的艺术性和文化特质,符合了大陆民众对饮茶这一日常行为的文化期待和向往,很快流行开来。不仅如此,由于中国大陆饮茶民众人口多、市场规模庞大、茶文化基础好等因素,茶艺馆的数量、规模、从业人数和经营业绩等全面超越中国台湾。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植根于深厚的茶文化土壤,大陆又孕育和催生了形式多样的茶艺馆,丰富了茶艺馆本身的样态和面貌。年,福建省博物馆等联合开办“福建茶艺馆”开馆。这是大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茶艺馆。该茶艺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不排除盈利),重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博、旅游和经贸事业发展;通过泡茶和饮茶的艺术化来弘扬茶文化,泡茶有了一套 北 方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卷固定的程序,且有专职人员表演茶艺;讲究品茶环境,饮茶的物理空间审美化、艺术化,强调带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室内陈列。年上海市闸北史料馆在闸北公园内开设“宋元茶艺馆”,年江西画报社主办的“江西茶艺馆”和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神农茶艺馆”也纷纷开业。年,北京开设了“五福茶艺馆”,组织全国首家茶艺表演队、开展茶艺培训和讲座、主办全国茶艺博览会等。杭州、广州、厦门等地也相继出现了茶艺馆,开始将饮茶文化与生活艺术融为一体。年间,是当代茶馆由传统到时尚的转型时期。以“福建茶艺馆”为代表的茶艺馆,是一种新型的茶馆和文化形态,它与传统茶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营宗旨、品茗艺术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等三个方面。而在这些区别中,最明显的特质是,茶艺馆不单纯以商业为目标,还承担茶文化普及和推广的使命。自此之后,现代茶艺馆纷纷开设,成为当代茶馆主流形态。中国当代茶艺馆发展呈现出四个特征:第一,经营主体多元化,个体私有业主大批进入,为在市场上求生存,他们打造各自的特色,日益丰富和拓展茶艺馆的类型,差异化经营,受到百姓喜爱;第二,茶馆不再局限于江南地区、北京、川蜀等地以及各大中心城市,而是向东北、西北、中部等地迅速发展,一些中小城市也纷纷开设;第三,依托于改革开放市场化体制,茶艺馆数量快速增加,出现一批大型或连锁经营的品牌茶艺馆;第四,涌现出一批有个性的特色茶艺馆,如北京的明慧茶院,让季羡林、侯仁之、汤一介、乐黛云等人流连忘返。茶艺馆经营者往往有自觉的文化意识,把传授品茶技艺和传播茶文化知识作为日常工作重点之一。除茶水、茶叶、茶具、茶点等商业销售和经营之外,还经常举办茶艺表演、茶艺讲座、品鉴茶会、诗歌朗诵茶会、专题讲座等,开展茶文化艺术沙龙、养生保健讲座,组织茶艺师、评茶员、古琴、香道、插花等方面的职业或技能培训,组织“寻茶”文化旅游等。现代茶艺馆用高雅的文化熏陶茶友,培养和发展客户,吸收最新的茶文化知识成果并普及散播出去,对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从经济效益来看,当代茶艺馆数量已经超过 万家,从业人数过百万,年时营业额已经超过 亿元。茶艺赋能传统茶馆经营,让其有了核心概念和价值定位;而有了茶艺馆的依托,茶艺的概念也不再凌空高蹈,而是能够转化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茶艺馆类型。陈文华对茶艺馆分类主要采取了规模档次、建筑风格、经营内容三个方面的衡量标准。从营业场地、座位数和服务人员规模上看,主要有大型、中型、小型三种;从装修建筑风格划分,可分为宫廷式、厅堂式、书斋式、庭院式、茶楼式、城厢式、乡土式、日本式、韩国式、西欧式等 类;按经营的内容和主要服务项目,可以分为文化型、餐饮型、娱乐型、时尚型。茶艺馆功能方面,范增平在 年在上海的演讲茶艺馆的社会功能认为,茶艺馆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是小型文化交流中心、很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场所、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方、高雅的休闲生活馆。蔡荣章认为现代茶艺馆并非消磨时间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品茗、以茶会友、欣赏壶艺、获取茶艺知识的场所。现代茶艺馆必须讲究茶叶的品质、讲究泡茶用具、讲究泡茶方法、讲究品茗的环境,同时必须具备足够的茶艺知识。这些功能多是从社会文化角度的分析,综合来看,茶艺馆的功能主要有促进消费、带动就业,隐性知识传播,文化展示和传播的空间载体等三大功能。茶艺教育:标准规范与技能培训茶艺是以沏茶技艺为基础的茶叶品饮艺术。在空间环境和弥漫于其中的形态、香气和滋味等的烘托下,沏茶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学养,用水和各种茶具最大限度地展示各种茶叶的滋味、香气乃至形态,让客人获得身心享受和精神愉悦。各种元素的组合搭配,变幻多端,体现了每位茶艺者的素养。也就是说,抽象茶艺概念不仅仅需要物理实体空间茶艺馆的依托,不仅仅体现在茶艺的流派、要素及其发展历史之中,更体现在每一位茶艺实施者内心素养和具体的实施行为,茶艺的核心是源于人的同时服务人。茶艺的实施者和传承者主要有三大群体。一是茶艺生活之人,他们往往拥有一套或简便或复杂的茶具,按照家庭、地域等传统习俗,通过最简便的方法泡茶,在生活日常中践行茶艺,这是数量最庞大的茶艺 第 期 宋时磊:当代中国茶艺概念的传播场域述评群体;他们虽从事茶艺活动,心中或许没有清晰的茶艺概念,而这种无意识的茶艺最为质朴、纯真。该群体中还有一类人,他们曾接触或学习过系统化的茶艺训练,按照特定的茶艺流派的固定程式,在工作闲暇和家庭生活中施行或研习茶艺。这两类将茶艺作为生活方式的人群,是中国茶艺保持生命活力和不断创新的基础性力量。当代茶艺还有以此为职业的群体 茶艺师,他们(她们)是茶艺概念的主体化延伸,是伴随着茶艺馆等新的品茶空间而兴起的新兴职业,也是茶艺和茶文化的专业推广者和传播者。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