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对话
与共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纪录片
大众化
传播
110DOCUMENTARIES纪录片之旅 张丹刘振华对话与共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大众化传播摘要:当下大批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传递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优秀纪录片引发世界关注。本文从对话与共情的视角出发,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大众化传播的对话思维,继而优化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间的情感、文化和记忆共鸣共通,探究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共建“异质共存,和而不同”的大众化传播生态。关键词:传统文化纪录片对话场域共情共通大众化传播当下,大批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传递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优秀纪录片引发世界关注,其朴素自然的人文关怀触动着大众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思想交流、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大众化传播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传播大众化,而是在尊重历史、关联现实、文化承继、创造转化、创新发展的多元文化基础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为根本遵循,多方能动、普及、互动、共享的体系化动态过程,本质是通过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的符号化传输、存储、连接、整合、创新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本文依托对话理论与共情理论,探索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大众化传播的核心要素、传播关系和价值意蕴。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对话场域的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力量的重要载体。实现自我与他者多重对话关系,构建对话思维,打造对话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路径。1.对话思维:大众化的传播意识对话思维主要体现为自我与他者关系的“他我互动”,创建“主体主体”的传播模式,促进主体间的理解与互通,提升亲和力、艺术公赏力和文化共识。艺术公赏,即跨越不同身份的欣赏趣味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符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有利于对话交往的传媒生态,减少各种文化折扣;另一方面要引导国内外受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层对话与沟通,达成自我与他者的亲和性互动交往。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2016)、社火中国年(2020)、年画画年(2021)等让深埋在东方农耕文明的中华民俗“年”火了起来,激发起国内外受众对中国春节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兴趣。这些纪录片中,有关“年画”“年味儿”“年俗”的舞蹈、动画、壁画等趣味演绎,探寻了历史长河中传承的中国年文脉,年气儿十足地讲述着过年的故事,沙画、舞蹈、太空站等跨界形式,AI、VR 等多元的现代化技术以及创新表达,创建了新的对话语境,以古今文明的碰撞传播真实的视觉感触,吸引受众从兴趣、了解到对话、互动、赓续,满足了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需求。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2018)以各地食物的“色香”“味美”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代代相传的食物文明与手艺流转,立足全球视野探寻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结合食物形态与世间百态的社会迁徙,折射生活的真谛,挖掘中111TV RESEARCH电视研究2023年第1期(总第398期)华民族精神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以大众公赏的影像传播策略,建立理想化的沟通情境,寻找带有公共性社会价值的传播理念和文化思维,打造大众共同认知的声画传播与视觉冲击,触动大众在中华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观中达成人文精神内核的思想共识。2.对话内容: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转化对话内容作为对话的直接载体,起到沟通思想、融合高低语境传播的作用。真实的对话内容构建互动和交流场域,助力主体间的媒介交往,寻求理解、接受、认同的对话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以对话内容真实有趣的表达形成与大众交流的平视,满足当代大众全新的接受美学形态,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想象和期待。在社交媒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借助弹幕、评论区等开展话题讨论、深度体验、延伸互动等创新性二次交流,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和精神境界等领域创新型转化的对话传播,将历史真实与趣味化、游戏化元素相结合,积极将文化消费转为当代价值共创。历史那些事(2018)中用享誉世界的美食“东坡肉”演绎苏轼的猪肉颂,通过动画、动漫、历史小剧场等形式,将苏轼打造成为一位穿越古今的“孤独美食家”,衍生宋代苏轼以第一人称与现代大众对话的“话题梗”。从苏轼人生观中文化共通性的视角融入当下,贴合全球时代语境,勾勒了苏轼不仅是带有“神秘感”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接地气”的美食家。国宝皆可潮(2021)中,首集以“潮玩体验官”身着古装穿越到湖南博物馆开场,他乘坐以 VR 技术复原的帛画中的“龙”、行走虚境中亲手触摸文物道具“皿方罍”、在虚拟世界角色扮演找到另外一个自己等。在画质精美、贯穿传统文化元素、保证传播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结合“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型理念勾起观众与国宝“对话”的好奇感和沉浸感。诙谐的叙事内容、紧凑的叙事节奏、戏剧冲突与故事点、多元化传播形式,深度复现历史上的人或事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形成与大众交流的平视感,呈现事实,追问真相,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型转化中,传播鲜明的文化价值,凝聚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精神力量。3.对话关系:平等互鉴的审美平衡对话关系的形成是对话主体间审美互鉴和现实平等需求的重要基础,是奥地利哲学家马丁布伯提到的“我与你”的对等关系替代了“我与他”的主客体审视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需要通过对话关系关注更为深刻的底层逻辑和认知,从日常生活维度活跃受众行为的主动性,进而影响大众的内在价值理念,解决信息不对等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误解。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二季文明篇(2014)中,主持人罗伯特库恩说,许多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仅限于中国功夫。为此,该集以主持人跟随中国太极武术家周敏德学习太极开始,带领观众感悟宽容、不与人争、世界大同的中华武术价值观精髓,体现中华文明在逐步影响世界。在这方面,BBC 拍摄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2020)提供了别样的视角。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从当下世界范围内存在“旧时光正离我们远去”的现实切入,介绍中国有世界上留存至今、超过 3000 年历史最古老的诗歌传统和“诗圣”杜甫。片中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沿着杜甫的足迹,以诗歌壮游为线索,用莎士比亚剧的腔调诵读龙门 春望等 26 首诗歌的英文版,让112DOCUMENTARIES纪录片之旅国际受众更好地了解到中国诗歌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另一部较有特色的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2020),则以古长安和古罗马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双城”平行交流,展开“自我”与“他者”双视角的开放叙事,通过丝路商贸、文明密码、社会生活、美食联谊等求同存异,跨越文明时空的现实感主题,温暖对话当代全球大众差异认知,反观自身,理解他人,建构多元文明、平等、自信的对话关系。对话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在文化交流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应以更开放、广泛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构建东西文明、传统与现代、作品与时代的对话场域,用文明的思想深意缩小文化差异和前见,共享中华文明和人类文化的精粹,担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当下世界未来发展的共同责任,达到系统式、开放式、共享式的多元化理解和求同存异的大平衡。二、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共情共通交往,建构在对话关系基础之上,承认主体间“我”与“你”“他”的交往共存。共情传播,即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共情共通是主体的内在情绪本身将“与共”关系内化,在深入交往中为主体精神提供共通的生长力量。1.情感共情:“情感活动场”唤醒大众潜在的情绪力量情感共情,即以主体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以交互性社会环境为条件,以情感的散发流转为蔓延过程,驱动主体间潜在的情绪感受能力,唤醒大众更为本真的情绪力量。情感由文化决定和建构,在身心、思与行、自我和世界之间具有调节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纪实影像直观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关注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情感元素流动的“情感活动场”,用公共性和经验性营造情感共情的空间。茶,一片树叶的故事(2013)以中国的茶与茶文化串联古今中外,以“茶与奶”“茶与花”“茶与药”等回归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渗透的谦逊大度、和敬廉美的“茶精神”及西方人的下午茶文化,引发海内外观众内心深处对人生、故乡、家园、远方、自然的温暖感悟。本草中国(2016)作为中国首部中医药文化纪录片,以“本草”药性的治愈和生命延续传播中医药文化精神。从发现、采摘到搭配、炮制,关注人与自然既独立又联结的法则,以世代传承折射人与人之间的延续脉络,诠释共同体命运下的生命观与生命力,凸显文化自信下的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如果国宝会说话(2017)以文物本身融入互动,满足观众的情感诉求,拉近传受主体间的情感距离,让观众沉浸在审美愉悦的同时置身于想象与现实的交互体验,唤醒观众对千年文明和历史传承的深刻感悟,增强由内而外的精神归属与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大众化传播要重视与大众这一接受主体的情感联结,建立“丰富内容+精湛技术+情感活动场”的传播矩阵,用情感诉求、情感回应、情感调节等缓解大众隔空观看的情感空泛和情感疏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共同价值直击大众内心,唤醒大众的潜在情绪,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富有创造性的集体性力量。2.文化共情:“去地域化”文化认同的渗透交融文化共情是“去地域化”文化认同视域下主体间内在文化共通性和关联性的集合,将文化关系从“我”与“你”“他”转变为“我们”,相互渗透交融文化话语,共享世界文明体系发展过程中的相似点,弥合文明断裂点。神秘的西夏(2015)、你好,一带一路(2017)、中国的宝藏(2020)等借助数字技术、专业性和大众化视角再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紧密关系,将“我们”的文化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融合创生,传播丝路文化、古国文明文物等历史印记的象征符号与文化共情语义的内在交融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布衣中国(2014)以更为直观的服饰展示中华文化特色,旗袍、中山装、戏服、婚纱、婴儿服等丝丝缕缕观照世间千家万户,从大自然的原材料到成品服装的仪式感与情感寄托中承载牵挂、勇敢、健康、正义等“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传统元素创新应用彰显的热爱、中西文化汇合变革裁剪样式的智慧、家庭亲情关爱的责任不断渗透着人类文明的共通理念和“去113TV RESEARCH电视研究2023年第1期(总第398期)地域化”文化认同,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开放、包容、自在且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了不起的匠人(2016)系列选取传统器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象,讲述匠人、匠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记录手艺精湛、情怀豁达和恪守社会礼仪的匠人们的日常生活。汉服、陶瓷、饰品、纸墨、漆器等传统制作技法、民俗艺术,匠人们的执着精神等,建立起与大众的联系,日常的鲜活拉近了人与人的情感距离,引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关注和共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大众化传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和推广,在“文以载道”中,将“我们”的文化关系融合创生,涵盖真、善、美的审美传统与人文价值,以独特的优势影响着当代文化思潮,呈现出持久的文化吸引力。3.记忆共情:传递超越个体视域的共同记忆记忆是一种具备交往属性的社会现象,个体记忆植根于社会集体记忆。记忆共情,是超越个体视域经验建立在群体兴趣和思想之上,传递公共生活情境、交往、文化的“我们感”,加强了记忆主体思想与现实的深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传播的记忆场所,需要创新性思维汇聚、存储、重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大众现实需求引导构建具有社会性、空间性、公共性的大众记忆系统。记住乡愁系列从 2015 年第一季播出至今,始终以“家园”情感为支点,将古村落、古镇、古城、古河流、古建筑、古井等原始物象和实景借助于情感力量铭刻于大众的心灵之中。承载千年历史的岩头古镇“见利思义、义以为上”的精神关联从古至今;孝泉古镇、岩门村的“忠孝之道、敬老慈幼”在日常生活中代代相传;历史上因百鸟栖息被称为“鹊渚”的三河镇、化缘一生的“包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