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方财经类高校财政学一流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_魏涛.pdf
下载文档

ID:2371362

大小:2.41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地方 财经类 高校 财政学 一流 协同 育人 机制 探索 实践 魏涛
2023年4月第20卷 第4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0 No.4Apr.2023一、引言在我国,产教融合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早期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的育人方针。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做出制度性安排,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上述文件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是我国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产教融合从单纯的教育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被纳入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之中,从职业教育横向扩展至高等教育、向下延展到基础教育,涵盖整个教育领域。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较早开始关注产教融合。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理论,Etzkowitz和Ley-desdorff(1995)提出了政府、产业、大学三重螺旋的知识生产模式,初步构建了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在此之后,Carayannis(2009)加入了公民社会这一主体,提出了四重螺旋的知识生产模型。对于什么是产教融合,Bekker(2008)认为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进行的知识、技术的整合与交换,而San-toro和Gopalakrishnan(2000)认为产教融合参与主体不仅包括企业和高校,而且也包括政府、行业组织等利益主体。国内学者对产教融合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界对产教融合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沈洁等(2021)系统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演进路径,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实施的深层影响因素,提出了突破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实施困境的具体举措。朱喜祥(2021)和李玉倩、史献芝(2021)分别从多学科和资源理论视角,探讨如何构建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突破产教融合困境。马永红等(2021)、许俊强等(2021)探讨了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提升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刘润泽等(2021)从教学资本、人力资源、学生社交、审核认证等四个维度实证检验了产教融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还有部分学者以地方本科院校和财经类高校为例如何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黄孙庆,2021;张祯、甘佺鑫,2021)。地方财经类高校财政学一流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魏涛,陶东杰,刘冰熙(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摘要: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地方财经类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关键举措,是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为例,总结了财政学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关键是要优化多元主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顶层机制,构建多元主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激励机制,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多元主体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机制。关键词:财经类高校;财政学;一流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大思政格局下财经类高校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机制研究”(YB202106);2021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大思政格局下财经类高校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机制研究”(2021396)作者简介:魏涛(1979-),男,湖北公安人,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政府间财政关系;陶东杰(1986-),男,湖北钟祥人,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与政策;刘冰熙(1989-),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政策。122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和目标。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单一主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是当前地方财经类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关键举措。深入研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地方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当前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财政学一流专业建设(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地方财经类高校财政学一流专业人才培养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对于财政学专业而言,其人才培养规格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熟练掌握财税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二是具备扎实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和熟练掌握财税技能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三是具备扎实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能够开展财税理论研究的学术创新性人才。一般而言,第三类人才是“双一流”大学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地方财经类高校而言,其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第一类和第二类人才。第一类人才通常也是传统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财政、税务部门培养专业人才。但在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后,财税部门公务员招录必须做到“凡进必考”,财税专业进入财政、税务面临激烈的竞争,财政学专业的行业优势逐步淡化。同时,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而言,财政学专业的技能优势并不明显(文小才,2012)。近年来,伴随科技发展、知识爆炸和社会变动速度的倍速增长,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呈现“跨界整合、交叉融合、高度集成、快速多变”的新特征,数字经济对现有的专业格局和专业架构产生巨大的冲击,专业知识体系面临重构的巨大挑战,工业时代形成的专业界限日益模糊,与此同时,社会职业的变动和工作性质及要求发生了极大变化,专技性、岗位性能力重要性日益下降,通用性、发展性能力的重视程度则明显提升。新时期,单纯培养财税技能型人才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本文认为,在新文科和新财经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高校财政学一流专业建设重点是培养第二类人才。对于地方财经类高校财政学一流专业,本文认为主要要培养学生“一种情怀、两种素养、三种能力”。一种情怀即公共情怀,公共情怀是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底色”,财政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樊丽明,2020)。两种素养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实现这一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种能力即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能力要求学生扎实掌握财政、税务、会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技能。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能力和多场景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快速变化,具备岗位迁移能力。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一种情怀、两种素养、三种能力”,依靠学校这一单一主体很难实现,培养符合“新文科”发展要求的财政学一流专业学生,地方财政类高校必须“开门办学”,吸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联合办学,走产教融合之路,实现校政行企协同育人。(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和模式广义上产教融合是指在政府的监督与支持下,高校、产业、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破除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和制度壁垒,充分发挥高校办学资源优势和产业经济技术优势,加快双方或多方多种要素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适应产业需求(马永红等,2021)。产教融合可以突破高校内开展教学实践的限制,扩大专业实践教学范围,提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财政学专业而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施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财税行业组织以及财税相关市场主体。一般而言,产教融合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培养资源的融合,二是培养过程的融合。培养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融合主要是指高校和政府、行业组织以及企业实现资源的共创、共享和共用。人力资源的融合是指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业。培养过程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课堂环节的融合是指在资源融合的基础上,校内外导师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同授课和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环节融合是指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三、地方财经类高校财政学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一)湖北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具体举措自2004年湖北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开始招生123以来,财政学专业高度重视“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政府、企业、高端智库、境外高校等各类主体,致力于打造“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国际合作”的多元主体合作机制,与湖北政府部门开展校政“六个合作”,狠抓“六个共同”,不断做实做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1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不断扩大专业教学资源。财税系自2007年以来,相继联系了湖北省税务局、财政厅、税务师事务所等二十多家单位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为了提升实习实践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进一步延长中期实习时间,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做细中期实习计划。财政学专业每年固定安排大二学生利用暑期到湖北省各个税务局、财政局进行为期三周的中期实习,总实习人数超过1000人次。同时有组织开展毕业实习,进一步做实毕业实习。通过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在税务局、财政局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实务操作知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2建立校外导师制,“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开展合作育人。一是积极开展“实务专家进课堂”。先后聘请了51位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校外指导老师主要来自税务、财政等部门和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的专家学者,他们会定期为财政专业本科生做专题讲座。财政专业主干课程每学期邀请1-2名政府部门或事务所工作人员给本科生授课,和任课老师一起为学生讲课,深受学生的欢迎。二是做好做实“现场教学”。每学期组织财税专业学生前往省人大预工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开展1-2次现场教学。三是做好做实“实践导师制”,鼓励教师带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或社会调查。3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不断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以项目为抓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综合创新训练体系,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二是围绕各类专业竞赛打造专业能力训练体系,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二)湖北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问题1多元主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够。产教融合呈现高校“热”、其他主体“冷”的特征。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的产教融合尚停留在其他主体向高校单向输出资源的阶段,培养资源的共享大多凭借“私人关系”维持,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对于其他主体而言,也没有显性和稳定的回报机制。二是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热情和投入不够。财政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社会资源相对不足,虽然学校鼓励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但由于与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没有直接挂钩,导致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与此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竞赛的积极性不足。2多元主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支撑。一是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设施和管理相对落后。实验室硬件老化,部分已不能满足实验需求,实验室软件更新较慢。实验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