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学生
参与
创新
活动
影响
因素
实证
分析
王菁
: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王菁(安徽工业大学 团委,安徽 马鞍山 )摘要:运用共青团中央“到梦空间”系统“第二课堂成绩单”大数据,实证分析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深度和广度对其参与创新类活动均有显著影响,且呈现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思想类和实践类活动对大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溢出效应明显,即参与较多思想类活动和实践类活动的大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时积极性明显较高,而较少参与思想类活动和实践类活动的大学生在创新类活动中也不活跃;同时,研究还发现对于第二课堂参与积极性高的大学生,思想类和实践类活动有助于其参与创新类活动。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引言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应然选择,同时也是大学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更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追求理想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主要源于两大课堂: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的教育以学术培养为主,主要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第二课堂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不可否认,第一课堂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主导优势,专业知识与部分技能的学习无疑都是通过第一课堂进行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多元多向,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由“知识型”转变为“能力型”,大学教育由确定性知识授受向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发展,故而仅依靠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之,创新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且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而恰恰在这些方面,第二课堂的优势不断凸显。第二课堂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校企合作项目、社会实践活动等,推崇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亲自实践,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个性和优势施展才华、培养创新性品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固态知识在实践中活化,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通过思考及实践的反复检验来获得个人的经验,并强化或内化自己已获得的知识,从而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但众所周知,创新能力不可能从天而降。人的素质及其构成要素是经过主体的“动员”和“组织”在活动中转化和表现为能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主要来源于其参与创新活动,如北京大学形成“赛课合一”创新实践教育模式,主张通过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升创新能力、巩固学习效果。刘巧芝进一步调查了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分析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项目、学科类竞赛、创新型社团、社会实践等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均有正向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通过参与创新项目,长期自主学习并积累创新知识,在创新活动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所储备的各类知识进行充分活化;学科竞赛能激发问题意识,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除此之外,团队竞赛还有利于磨砺学生乐观向上、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创新人格;而创新型社团的组建则有利于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长期交流、讨论,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知识的整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建设项目:高校学生干部能力体验教育名师工作室()作者简介:王菁(),女,安徽铜陵人,安徽工业大学团委书记,讲师。第 卷第期 年 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那么现今大学教育情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怎样?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类活动情况如何?促进或抑制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的因素分别有哪些,需进一步考察和深究。就创新能力而言,魏培徵等认为第二课堂着重于专业领域动手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得出研究结论,显示第二课堂中演讲类、党务类和网络类活动与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关系较大,而实践类和社团类活动对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影响较大。目前,探讨第二课堂综合能力之间互动性、以及在大学第二课堂的微观层面探讨第二课堂内部活动方式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影响因素及产生原因的系统研究较少,且这方面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基于某高校 年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大数据,以第二课堂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量第二课堂活动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群体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差异性,对当前大学第二课堂教育提出合理的思考及改进建议。二、变量选取、描述性统计与模型设定(一)变量选取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来源于某高校在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到梦空间”的后台数据以及教务管理系统的招生数据。该高校为首批 所全国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高校之一。截至 年月该高校“到梦空间”活动总数量达 个,活动总参与量达 人次,数据稳健有效。该样本数据时效自 年月至 年月。该高校共计 名学生登录“到梦空间”系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记录共计 条。该高校共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个,其中包含七大类型活动,分别为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担当、实践实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精英成长履历、文体素质拓展、技能培训认证。此样本数据量较大,随机程度高,可依据该样本就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实证研究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所涉及变量如表所示。被解释变量选取学生实际参与创新类活动数量及其所获得的积分数,解释变量选取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内除创新类以外的其他类型活动数量及其所获得的积分数。另外,本文还选取性别()、年级()、是否学生干部()、政治面貌()、考生类别()作为控制变量。根据本文计量模型中所涉及的统计变量,我们对其进行赋值处理。表显示了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并对其赋值方法做了简要说明。表 变量基本特征描述变量变量符号单位变量赋值均值标准差 中位数 最小值 最大值创新类参与活动数获得积分数 项分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创新创业积分情况 工作类参与活动数获得积分数 项分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工作履历积分情况 技能类参与活动数获得积分数 项分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中技能特长积分情况 实践类参与活动数获得积分数 项分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实践实习积分情况 思想类参与活动数获得积分数 项分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中思想成长积分情况 文体类参与活动数获得积分数 项分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中文体活动积分情况 志愿类参与活动数获得积分数 项分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志愿公益积分情况 自身条件性别 男,女 年级 大学二年级,大学一年级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 学生干部 是,否 考生类别 农村应届,农村往届城镇应届,城镇往届 如表所示,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学生人均参与创新类、工作类、技能类、实践类、思想类、文体类、志愿类活动数为 、和 项,其中学生参与文体类活动数量以及在此类活动中获得的积分最大,达到人均参与 项文体活动,获得积分 分;学生参与工作类活动数量以及获得积分数最少,仅人均参与 项活动,获得 分。从标准差来看,文体类和思想类,无论是学生参与数量还是获得积分的标准差均较大,这表示不同学生在参与此类活动中差距较大。创新类活动中学生获得积分的标准差也较大,由此可以推断,有部分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获得的奖励积分较大。在个人特征方面,男生占比约 ,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各占比约 ,学生干部占比约 。(二)描述性统计表中显示了某高校 年共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个。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思想类与文体类活动占比近 ;创新类活动占比 ;而工作履历、技能特长和实践类的活动占比均不超过 ,分别是、和。表 某高校开展第二课堂不同类型活动情况活动类型志愿公益文体活动思想成长创新创业工作履历技能特长实践实习合计活动数 占比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图 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数区间分布图据统计某高校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共 次,共计 名学生,故每名学生平均参与活动数 个。本文划分了五个活动数区间,分别为参加活动数为、个、个、个以及 个以上。图中趋势线显示随着参与创新类活动数不断增加,落在此区间内的学生数随之减少,大部分学生获得 分以内的创新类活动积分,超过 分以上的人数较少。在针对第二课堂管理和建设的调研中同时发现,较多学生是因为没有获悉通知或发现太迟而错失机会,也有不少教师和学生对高校第二课堂和“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性质和实施方式了解不多,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这都提示我们应加强对第二课堂包括“第二课堂成绩单”应用的合理布局,开展具有吸引力的第二课堂活动。(三)计量模型设定本文采用 回归模型研究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的影响。文章所采用的 模型为:()模型()是研究第二课堂其他类型活动对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类活动的影响。其中,为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创新活动数量;为解释变量,为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内除创新类以外的其他类型活动数量。第二课 堂 活 动 类 型 包 含 思 想 类()、志 愿 类()、工作类()、技能类()、实践类()、创新类()、文体类();代表能够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其他因素(、);为误差项;代表学生。三、实证检验采用 软件分析第二课堂分类型活动与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七大类型活动数进行相关计算,来考察第二课堂分类型活动与创新类活动参与度之间的关系。表 第二课堂各类型活动相关系数矩阵表 相关矩阵表显示,自变量工作类()、技能类()、实践类()、思想类()、文体类()、志愿类()与因变量创新类()均有正相关性。第二课堂分类型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呈现以下特点:工作类()和技能类()活动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关性较小;而实践类()和思想类()活动与创新类活动()的相关系数大于。这显示实践类活动和思想类活动对于学生创新类活动参与度上可能有明显推动作用。其次,为了进一步探寻大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活跃度的群体特征和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逐项回归的方法,一是为了看清楚某一类变量与创新类活动参与活跃度之间的关系,二是进一步了解在解释变量共同作用下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同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活跃度的相互影响本文在对全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后,通过 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所示。首先,本文关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创新类活动的单独影响。因此,本文将工作类活动数()、参与技能类活动数()、参与实践类活动数()、参与思想类活动数()、参与文体类活动数()、参与志愿类活动数()变量分别单独放入模型进行逐个回归,如列()()所示。上述变量均在 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其参与创新类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本文进一步将上述变量全部放入模型进行回归,如列()所示。可见,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与其参与其他类型第二课堂活动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且 、活动系数均为正,表示其他类型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即学生参与其他类型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越高,其参与创新类活动积极性也越高。表 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对其参与创新类活动的影响()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模型 ()()()()()()()()()()()()()()()()()()()王菁: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续表()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模型()模型 ()()()()()()()()()()()()()()()()()()()()()()()()()()()()()()()()()()()注:表示在 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 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 的水平下显著。括号中是基于 异方差稳健性的标准误。下同。其他相关因素对学生参与创新类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呈现出差异性。年级()、是否学生干部()对创新类活动数()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与 大多呈现负相关,表示大学一年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不如大学二年级积极,也就是说